IC或再度领跑于IF和IH 2021年,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几乎贯穿始终,市场风格切换相对频繁也给期指带来了新变化。目前市场估值已处于较低水平,主要风险点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及疫情的短暂扰动。预计中短期期指仍延续宽幅振荡走势,市场分化现象持续,IC或再度领跑于IF和IH。 2021年临近尾声,回首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成为贯穿全年的主要特点。从年初的白酒、医药等蓝筹板块到后来的钢铁、采掘、有色等周期板块,在2021年的不同时段演绎了各自的“精彩”。此外,市场风格的相对频繁切换也给期指带来了新变化,由于估值相对较低,中小盘个股在今年3月之后受到了市场的追捧,IC的表现持续强于IH及IF,8月至9月中旬这轮升势中,这一特点更为凸显。中小盘个股持续上涨对市场形成了明显的带动作用,上证综指连续大幅拉升,时隔半年重回3700点以上,距离年度高点仅一步之遥。但此后同样受中小盘个股回落影响,上证综指的涨势“戛然而止”,此时大盘蓝筹股的抗跌特性再度显现,9月中下旬至10月,IH走势显著强于IC。进入11月之后,市场分化略有减弱,期指三个品种整体呈现同涨同跌的态势。 指数走势的背后是基本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A股市场来说,国内经济情况以及国内外货币政策走向是长期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新冠肺炎疫情则成了影响市场的随机变量。 出口展现较强韧性 数据显示,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仅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资和消费增长动能显露不足。投资方面,虽然近期部分地区个人房贷政策有所松动,但由于地产行业普遍的高负债现象以及个别头部地产企业事件引发警惕,房企拿地及投资意愿更趋谨慎,新开工及施工数据持续回落,销售数据也不尽如人意,库存去化变慢。此外,此前支撑经济增长的基建投资也表现一般,仅今年前4个月保持10%以上增长,此后增速一路下行,9月同比增速降至不足2%,仅有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依旧稳定在10%以上。由于需求相对不足,预计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将继续下降,但基建投资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及财政政策发力,后续有望回升。 消费方面,由于疫情防控常态化及疫苗接种普及率不断提升,疫情带来的影响呈边际递减效应。但不同于往年的是,今年自然灾害频发给国内生产和消费带来了负面影响。国内需求自二季度以来快速回落,但这一情况在近期发生变化,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较8月回升了近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家电和服装纺织品类消费的回暖,其中家电同比增速由负转正,服装纺织品消费触底回升。预计后续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餐饮消费同比将明显上升,同时“冷冬”气候也有望刺激服装纺织品消费进一步增加,因而四季度国内需求增速仍有上行空间。 图为房地产、基建及制造业投资增速(%) 图为运费价格持续上涨 出口方面,受海外多数国家疫情大面积反复影响,今年国内生产的替代效应依然存在。印度及东南亚等主要来料加工地区因疫情大面积停工,出口加工贸易订单继续转移至我国,同时由于其“躺平”的疫情防控政策,预计我国出口替代作用将继续保持。此外,伴随中美经贸关系的缓和,对美出口明显改善。从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看,运费仅在今年3月出现短暂调整,此后便一路大幅攀升,运价指数自不足2000点涨到11月初的3300点以上,至近20年高位。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四季度我国出口仍将维持较快增长,需重点关注印度及东南亚地区疫苗接种及疫情带来的替代效应的变化。 中美货币政策或出现分化 虽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存,但货币政策有望持续宽松。年初市场普遍预计在经历2020年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后,今年将有所收紧,受此预期影响,期指也一度在今年春节后大幅调整。但伴随经济增速逐步放缓,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开始淡化,特别是今年7月降准之后,稳增长再度成为市场的主要关注点。从银行间市场看,目前利率依旧维持较低水平,同时信贷增速虽有所回落,但整体规模仍不低于2020年。此外,国内较低的通胀水平也给了货币政策更多的腾挪空间,预计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上半年,国内市场流动性仍将维持较为充裕的格局,且不排除进一步宽松的可能。在预期国内放松流动性的前提下,中美货币政策“背道而驰”现象或在2022年出现。美国自去年疫情后,实施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零利率政策和资产购买计划,但随着消费回升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通胀大幅走高,CPI及核心CPI分别超过5%和4%,导致其货币政策收紧呼声渐高。最新一次美联储议息会议也宣布将于11月开始缩减资产购买计划,同时从加息点阵图看,目前半数委员支持在2022年加息。因此,美国货币政策收紧或者说美联储重启加息进程,可能已经在路上。 总体而言,国内经济虽存在下行压力,但政策支持力度也将相应增大。同时,经过一年的整理之后,目前市场自身估值已处于较低水平,2022年的主要风险点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以及疫情带来的短暂扰动。预计中短期期指仍将延续宽幅振荡走势,市场分化现象持续,IC或再度领跑于IF和IH,后续伴随政策支持和企业利润的改善,市场将于明年一季度迎来新的机会。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