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投资视角 >> 产业研究

探求“甜蜜周期”的轮回轨迹——历史上的白糖周期规律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1-11-10 09:16:24 来源:广发证券

广发证券提到,一个完整的白糖周期一般长达5-6年,其中牛市平均历时2.5年,熊市2.7年。熊市终结往往来自于国内与全球市场的同步大幅度减产,而大牛市触发需要宏观层面或天气的双重配合。


白糖周期特征:中枢向上的长周期


回顾 2000 年至今,白糖一共经历了 2 个完整的价格周期。根据历史情况,有 4 点发现,1)周期漫长:包括牛、熊市在内的一个完整的白糖周期一般长达 5-6 年,周期长短和峰值正相关,峰值越高,周期持续的时间一般越长;2)牛熊时长均衡:2000 年至今,牛市周期平均历时 2.5 年(30 个月),熊市周期平均历时 2.7 年(32 个月),时长较为均衡;3)价格中枢上移:牛市平均涨幅高达 119.21%,熊市平均跌幅为 51.4%。涨跌幅不对称,价格中枢长期向上移动;4)触发时点:周期反转时点多发生于新旧榨季交接月份。


复盘:国内外同步减产终结熊市,牛市顶部可见连续抛储


通过对白糖上两轮周期的复盘,我们可以总结以下规律:1)熊市终结往往来自于国内与全球市场的同步大幅度减产,如 2009 年的中国、巴西减产;2)大牛市触发需要宏观层面或天气的双重配合,如 2011 年的商品牛市、2016 年印度由于干旱大幅减产;3)牛市的终结的主要讯号开始于国储糖的连续抛储,同步伴随种植面积扩张;4)熊市加剧下行阶段则多来自于超预期的天气条件、补贴或收购价维持高位带来持续增产等。


正文


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年鉴》的数据,2015/16榨季国内白糖的产量占比食糖约90%,是最主要的食糖产品。根据广西糖网的数据,自2016年底创下阶段性高点(7140元/吨)之后,市场结束长达2年左右的牛市,步入熊途,截止4月9日,柳州白糖现货价收于5232元/吨,较16年底高点下跌26%,然而伴随着2018/19榨季收榨,增产格局基本确认,漫漫熊市何时才能见底?本篇报告旨在给出白糖的分析框架,从纷繁因素中找寻关注重点。



1

特征:中枢向上的长周期


回顾2000年至今,白糖一共经历了2个完整的价格周期。根据历史情况,我们发现:


周期漫长:包括牛、熊市在内的一个完整的白糖周期一般长达5-6年,周期长短和峰值正相关,峰值越高,周期持续的时间一般越长;


牛熊时长均衡:2000年至今,牛市周期平均历时2.5年(30个月),熊市周期平均历时2.7年(32个月),时长较为均衡;


价格中枢上移:牛市平均涨幅高达119.21%,熊市平均跌幅为51.4%。涨跌幅不对称,价格中枢长期向上移动;


触发时点:周期反转时点多发生于新旧榨季交接月份。



2

逻辑:发散型蛛网模型


尽管糖价影响因素众多,但简化来看依旧适用发散型蛛网模型理论,供给带动价格波动的影响力更大。


弹性不对称性:从长周期看,供给和需求都富有弹性,但就中短周期而言,食糖供给富有弹性,需求缺乏弹性,且随着近些年来替代品的需求分流和宏观经济走弱,需求平滑化这一阶段性特征难以解除。


供需不同步性:蛛网模型要求生产者根据当期价格来决定未来产量,这一供给者思维无论在糖料的种植端还是中游加工均显著存在,我们发现当期产量和前期价格均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3

要素:短期纷繁,长期看供需


价格变动的实质是供求关系的此消彼长,通过梳理食糖产业链可以获得周期运行的主要影响要素。


需求端:食糖消费主要有民用和工业两种用途,民用消费是城乡居民把食糖作为调味品的消费,工业消费主要是含糖食品的甜味剂需求,两种共同决定食糖市场空间。


常规行业政策变量:作为平抑价格波动的缓冲洼地,国储成为政府之手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关键渠道,糖价过低时国家收储、糖价过高时国家放储。


供给端:国产食糖以甘蔗糖为主,甜菜糖为辅;全球价格竞争力之战下,进口糖日益成为我国食糖供给的重要力量。


竞争品的替代效应:作为工业消费可替代品,淀粉糖和高倍甜味剂等新型甜味剂的崛起,冲击“甜味之王”的市场版图。


外生性变量:天气条件、全球宏观环境、全球政治等。



4

复盘:国内外同步减产终结熊市


通过对白糖上两轮周期的复盘,我们可以总结以下规律:


1)熊市终结往往来自于国内与全球市场的同步大幅度减产,如2009年的中国、巴西减产;


2)大牛市触发需要宏观层面或天气的双重配合,如2011年的商品牛市、2016年印度由于干旱大幅减产;


3)牛市的终结的主要讯号开始于国储糖的连续抛储,同步伴随种植面积扩张;


4)熊市加剧下行阶段则多来自于超预期的天气条件、补贴或收购价维持高位带来持续增产等。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