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围内,投资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历来都是期货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许多商业银行也都设立有商品期货部门直接参与期货市场交易。国际上,银期业务合作模式,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网点、客户资源及资金优势,与期货公司开展资产及中间业务的合作。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仅限于参与黄金期货交易,使得银行与期货公司的合作领域十分有限,银期合作业务主要停留在交易资金划拨、保证金结算和存管等传统业务层面。近几年,国内商业银行虽然推出了标准仓单质押贷款业务,但业务开展规模不大,服务的企业也很有限。近年来,我国法律制度对套期保值贷款的限制逐步放开。开展套期保值贷款业务对稳定企业经营、增加银行盈利渠道、服务国民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开展套期保值贷款的意义 提供套保资金可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 在国外,企业利用衍生品工具不仅仅局限于商品期货,还包括利率、外汇等金融期货。世界500强中80%以上的企业都利用衍生品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管理企业的经营风险,由此孕育而生的套期保值贷款业务在发达国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银行业务。而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是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但银行对信贷资金监管较严,大都不允许进入高风险的期货市场。面对日益复杂和动荡的市场,企业因缺乏资金而无法进行套期保值,无法转嫁的价格波动风险会造成企业利润大幅波动甚至破产,从而增加银行的呆坏账。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商品市场的大幅反弹行情给国内不少进口原材料的企业带来了较大成本压力,由于外部贸易环境恶化导致的价格传导机制缺失,企业无法将价格波动压力传导到终端产成品上,使得企业利润大减甚至亏损。当然,企业无法得到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参与期货套保,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期货市场现货主体的参与数量,使得期货市场难以全面发挥为产业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功能。 拓宽银企合作途径,增加银行盈利渠道 现阶段,我国银行实行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业务范围狭窄,大量的储蓄存款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主要靠投资低风险、低收益的国债和赚取存贷利差来运营。这一经营模式集聚了大量的金融风险,较高的呆账、坏账率成为目前我国国有银行较大安全隐患。同时,随着存贷利差的逐步缩小,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利润也逐步萎缩。套期保值贷款业务是银期合作的业务创新,有利于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增加经营利润,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套期保值贷款业务风险较小 套期保值企业都是有现货背景的企业,正常情况下期现货价格同向波动,如果企业严格按照套期保值方案执行操作,现货与期货的盈亏应该大致相抵,出现大幅亏损的概率非常低。同时,在被严格控制贷款用于套期保值的情况下,套期保值贷款协议可以要求期货公司监控贷款资金在期货市场的使用情况,并定期形成风险报告,最大程度帮助银行控制贷后资金使用的风险。一旦企业出现违规操作,银行即可采取应急措施将风险控制到最小。另外,套期保值贷款企业首先需要使用保值货物,并设定一定比例作为抵押进行贷款,出现违约时银行有权出售抵押物。相对来说,银行承受的损失较小,降低了银行的呆坏账率。 近年来,我国法律制度对套期保值贷款的限制也逐步放开。《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中将“金融机构不得从事期货交易,不得为期货交易提供融资和担保”等禁止性规定改为“不得违规使用信贷资金从事期货交易”,从制度上扫除了企业融资进行套保的障碍。 国外商业银行套期保值贷款经验 由于发达国家银行业长期保持混业经营模式,商业银行本身就能够直接参与期货市场交易。除此之外,套期保值贷款也是这些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渠道之一。其在发放贷款时通常把企业是否对生产经营所需的大宗商品保值列入贷前审查的重要指标中。多数情况下,银行对是否参与套保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是不同的,参与保值的企业可享受较高的信贷额度。 国外的套期保值贷款是一种三方合作模式,参与的三方为企业、银行和期货公司。与普通商业贷款的区别在于,贷款企业需要在银行和期货公司分别开设贷款账户和套期保值账户,银行对这两个账户进行统筹管理。例如,荷兰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直接监控企业期货头寸的时刻变化,并及时根据预先设定的方案调整各项贷款参数,采取应急措施,如降低抵押比例、要求提前还款等。 为了严格控制贷款风险,期货公司作为银行的合作方,有责任根据银行的需求提供企业套期保值交易的详细数据,形成定期报告。银行也有权在发放贷款前了解期货公司的运营状况,对企业选取合适的期货经纪人提供意见。这种三方合作的套期保值贷款模式能够最大程度控制企业的贷款风险,尤其是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能够做到时刻监管,减少违约风险,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适合我国的银企期三方合作模式 三方创新合作模式 结合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我们可以设计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套期保值贷款方案。套期保值贷款的还款基础是企业在期货、现货两个市场相反头寸对冲后的相对盈利。套期保值贷款需要银行、贷款企业和期货公司签订一个三方协议,贷款企业分别在银行和期货公司开设贷款账户和套期保值账户。 套期保值贷款的用途仅为企业用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或者极少部分用于现货采购。企业通过申请贷款进行套期保值,规避原材料或产成品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增加或收入减少风险,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期货公司可以为企业设计专业的套保方案,提供系统的风险管控模式,并随其他贷款审批材料一起提交给银行作为参考。贷款审批通过后,企业在期货公司开立套期保值账户,银行有权要求企业按照套期保值方案中的计划实施操作,并对企业的贷款账户及套期保值账户进行统筹监管。同时,银行可以要求期货公司提供企业定期交易数据,以了解企业套期保值账户的头寸状况、资金变化等,一旦发现风险,即可启动预警方案。在此期间,企业不能随意调出期货账户的盈利,直到该账户关闭贷款还清为止。 套期保值账户与贷款账户之间的关系 根据服务企业参与套期保值的经验,进行套期保值贷款的企业应该有能力使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利润进行正常的采购活动。如果企业无法正常采购原材料,说明该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较大。通常情况下,套期保值贷款只用于期货市场,贷款账户等同于套期保值账户。但是,不排除企业短期内现金流出现问题,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允许企业使用一小部分套期保值贷款资金用于现货采购。若是这种情况,银行提供的贷款账户就由两个子账户组成:一个是企业用于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业务的套期保值账户,另一个是企业用于购买现货原材料的现货账户。不过,银行在贷后只能对套期保值账户进行监管。 套期保值贷款操作流程 第一,贷前审批、开户。在套期保值贷款的初期,需要银行、贷款企业和期货公司签订一个三方协议,贷款企业分别在银行和期货公司开设贷款账户和套期保值账户。 第二,资金划拨。在开设银行贷款账户和期货公司套保账户后,套期保值贷款直接打入企业在期货公司开立的套期保值期货交易保证金账户。 第三,账户管理。银行对套期保值贷款企业的贷款账户和在期货公司的套期保值账户进行统筹管理是保证贷款质量的关键。套期保值账户的累计盈利应该交期货公司管理,客户自己不可随意调出期货账户盈利,直到该账户关闭,贷款还清。 第四,信息沟通。在进行账户监控和管理的同时,基于银行毕竟是非期货业务专业服务机构的考虑,银行应该注重与期货公司之间的合作,可以要求期货公司提供套保企业的交易情况,了解企业套期保值账户的头寸状况、资金情况等。此时,银行在关注贷款企业如何使用贷款的同时,还会关注还款资金来源。 第五,风险控制。银行可以与期货公司签订风险控制协议,利用期货公司的风险控制系统,将套期保值企业的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银行还应该与期货公司、套期保值企业一起研究交易策略。期货公司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研究预测基差变化、交割月份选择、套保比例、进场时机、套保运作成本和预期利润等方面的数据,为套保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银行和套保企业在制订了交易策略后,应该严格执行。 套期保值贷款项目贷前风险评估 贷前风险评估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普通贷款风险部分,二是套期保值方案风险部分。下面我们赋予普通贷款风险权重为85%,套期保值方案风险权重为15%,风险分值计算方法为: 总风险分值=普通贷款风险分值×85%+套保风险指标分值×15% 普通贷款风险大致可分为:项目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法律体制风险、行业风险及地区风险等。在这里,不同银行有各自的衡量标准。针对套期保值风险部分,我们设计了以下5个具有代表性的参数,作为衡量套期保值风险的指标。具体风险指标的区间,银行应该与期货公司协商后,针对不同企业进行调整。 一是套期比。企业原材料保值的比例,即企业利用多少期货市场的头寸保值原材料的价格波动风险。 二是仓位。企业套期保值方案中设计的初始保证金占用比例。 三是套保时间。原则上企业的套保时间应该和企业生产运营的周期匹配,保值时间越长,贷款风险越大。 四是保证金额度。企业实际贷款额进入保证金账户的实际额度。 五是抵押资产信贷比例。抵押比例为贷款金额比上抵押物价值。抵押比例越高,贷款风险相对来说越大。 银行的贷后监管及应急方案 根据协议(银行、期货公司和企业三方签署协议中明确的套期保值账户保证金额度及比例,银行贷款账户抵押品及信贷额度)的条款,银行根据账户管理所需建立管理团队,期货公司建立结算、交易、风险评估团队配合监管实施,企业交易操作及管理团队进行业务对接。各管理团队对套期保值账户监管涉及的内容包括:审批权属、授权制度、业务流程、风险管控制度、报告制度、信息披露、档案管理、保密制度、应急预案、责任追究等。 在贷款过程中,银行和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是,当出现特殊情况导致企业有可能无法偿还贷款时,银行应该如何控制风险。所以,我们的方案中重点强调应急预案的设置,暂时忽略其他制度建设。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