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官方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低于荣枯线,使得市场风险偏好显著下降,这是之前股指期货连续调整的主要原因。面对新的市场压力,稳增长政策陆续加码,市场悲观预期逐步扭转,沪深300和上证50指数再次探底后深V反转,中证500指数再次开启上升趋势。 固定资产投资的跌势趋缓,消费增速依然偏弱 受房企融资新规“三道红线”的约束,监管不达标的企业资金链紧张,拿地和储备新项目的意愿下降,不得不加快施工进度,通过打折促销的方式加快回款,主动去杠杆。今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土地购置面积和房屋新开工面积连续负增长,房屋施工和竣工面积以及房地产销售增速见顶回落。 图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0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7.2%,较2019年同期增长14%,两年平均增长6.8%,较1—9月下滑0.4个百分点。1—10月,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11%,连续6个月负增长,为2020年5月以来第二低位。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7.7%,连续4个月负增长,创去年6月以来新低。1—10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1%,两年平均增长0.3%,较1—9月微降0.1个百分点。随着地方专项债发行加快以及新一轮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基建投资有望企稳。1—10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4.2%,两年平均增长3.8%,较1—9月加快0.5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 另据统计,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9%,两年平均增长4%,较1—9月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6%,较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从限额以上零售来看,1—10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额同比增长13.1%,增速连续8个月回落,创年内新低。1—10月,汽车类销售额同比增长12.2%。其中,10月汽车类销售额同比下降11.5%,连续4个月负增长。数据表明,受疫情多点散发、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等因素的影响,汽车、家电等耐用品销售增速下降。 多项稳增长措施陆续出台,助企纾困力度加大 近期,政策面接连出台稳增长措施。为缓解企业现金压力,帮助企业纾困,从而稳就业、稳经济,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措施,缓税自今年11月1日起实施,至明年1月申报期结束,预计可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2000亿元左右。与此同时,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央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有利于促进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缓冲能源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压力。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的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形成政策规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随着缓税、再贷款等一系列政策的深入落实,宏观经济有望回暖。此外,大宗商品价格回落,通胀预期降温,有助于改善企业盈利预期。 货币政策加强跨周期调节,信用扩张明显加快 11月19日,央行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做好跨周期调节,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今年第三季度以来,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包括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加大以及货币政策转向等。《报告》还指出,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一些阶段性、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制约,保持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 在此背景下,《报告》删除了“不搞大水漫灌”“管好货币总闸门”等表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宽松,而是进行结构性调整,重点为中小微企业纾困,充分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政策工具的作用。 图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同比 相关数据显示,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8262亿元,同比多增1364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9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1970亿元。10月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7%,连续两个月回升,创4月以来新高。从总量和结构来看,在10月新增贷款中,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企业中长期贷款下降;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票据融资占比下降,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占比上升,政府债券融资占比增加。数据表明,信用扩张明显加快,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的比重进一步上升。 综上所述,面对新的经济压力,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并出台阶段性税收缓缴、专项再贷款等规模性政策。货币政策加强跨周期调节,M2增速触底回升,信用扩张明显加快,社会融资需求改善。随着稳增长政策的深入落实,下游需求有望好转。此外,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企业生产成本下降,有助于企业盈利改善。在此背景下,股指期货明年春季行情有望缓慢启动。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