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在剪刀差收敛以及地产周期下行的背景下,未来通胀交易将有所降温,明年货币政策和流动性整体仍值得期待,资金有望逐步流向权益类资产。 进入11月份,国内大宗商品延续了之前的下跌,下跌的导火索表面上是缘于国家发展改革委一系列保供稳价的措施,实质上是供给增加与中国经济下滑的共同反映。未来随着通胀交易的降温,中国的货币政策也打开了施展的空间,未来中国的权益类资产将有一定的吸引力。 中美联手压通胀 近期,中国的PPI和美国的CPI指数皆出现了大幅攀升,这给两国增加了货币收紧的预期,从数据上看,美国的CPI上涨更难以解决。美国10月CPI同比上涨6.2%,是1990年12月以来最高水平。物价升幅超过工资升幅,迫使美国人将更大份额的收入用于食品及汽油等必需品。食品杂货按年同比升5.4%,是过去20年来升幅较大的年份。相比之下,疫情爆发前的5年中,食品价格根本没有上升。 中国的PPI同比涨幅虽然在10月份达到了13.5%,创1995年以来的新高;但是10月份的CPI同比涨幅为1.5%,依然在2以下。一般而言,PPI的上涨是由于供给的收缩造成的,因此中国保供稳价的措施是对症下药,一些大宗商品的原材料出现了明显而快速的下跌。 由于美国的通胀大大超过通胀目标,并且达到了30年以来的最高,拜登欲采取措施试图缓解通胀,拜登指出,“通胀损害了美国人的钱包,扭转这一趋势是我的首要任务”。于是便有了中美之间的视频对话。之后,美国呼吁日、中、印等亚洲国家联手释放石油战略储备,原油价格重挫。 本次中美视频会议表面上还是各自为战,也没对关税问题表态,但是未来关税的下降还是可以预期的,之前的耶伦就表示,“正如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所说,拜登政府正在审议美中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执行状况,并承认在某些领域降低关税的要求,这当然是我们正在考虑的事情”。从资本市场的信息反馈来看,关税等议题取得突破的概率也正在上升,对于市场来说,中美关系在疫情之前经常出现无征兆的突变,资产价格经常无所适从。往前看,我们认为目前中美关系的确定性会比此前更高,出现突变的概率大为降低,市场对此的预期将相对稳定。这为资本市场尤其是权益类市场营造了很好的环境。 10月中国经济数据预示PPI将继续回落 10月经济数据可谓喜忧参半,工业增加值企稳;社会消费品零售连续第二个月回暖;但是地产和基建投资依然在缩水。 中国的地产投资继续走弱,10月地产投资当月同比两年平均自4%回落至3.3%。销售面积当月同比两年平均增速自-3.5%降至-5%,新开工面积两年平均增速自-7.9%降至-16.8%,购置土地面积两年平均增速自-3.5%降至-15.4%,施工面积两年平均增速自-6.9%降至-19.7%,竣工面积两年平均增速维持在-8%附近。 虽然基建投资增速小幅回升,但增速仍然偏低。10月基建投资当月同比两年平均自0%升至1.1%附近,基建投资增速小幅回升但增速仍然偏低,累计同比两年平均较9月继续下行。虽然近期地方债发行有所提速,但政策仍然着眼于稳杠杆调结构,尚未释放出强烈的“稳增长”信号,基建投资回升持续较为缓慢。 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但上行斜率放缓,10月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两年平均自6.5%升至6.9%,累计同比两年平均自3.6%升至4%,上行斜率较今年上半年有所放缓。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的内生动能仍然偏弱,固定资产投资,房屋开工以及基建投资的放缓意味着PPI已经在10月份达到了顶峰,这也为后期货币政策放松扫清了障碍。 最新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后期流动性无忧 11月19日,人民银行发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于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报告指出,要加强国内外经济形势边际变化的研判分析,统筹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稳定市场预期,努力完成今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对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央行表示,下一步,要继续综合施策,积极稳妥应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字当头,以我为主,增强自主性,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二是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预期管理,完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引导市场主体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三是不断深化金融双向开放,增强境内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这份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删除了“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管好货币总闸门”的表述,释放了边际宽松的信号。 从本轮大宗商品见顶回落来看,PPI涨价难以持续,国家发改委也指出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物价普遍“大涨”相比,我国物价水平总体处于可控范围,我国才是全球物价水平的“压舱石”与“稳定器”。预计明年全年PPI与CPI的“剪刀差”将出现大幅收敛。在剪刀差收敛以及地产周期下行的背景下,明年货币政策和流动性整体仍值得期待,商品和地产继续熄火,资金有望逐步流向权益类资产。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