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现货糖市报价基本企稳在4800—5100元/吨,但市场成交情况同比较为清淡。与此同时,期市糖价在5月份经历了下行探底振荡行情后,主力1101合约处在4586—4820元/吨。笔者认为,在当前市场极为谨慎的状态下,短期糖价难以摆脱下降通道,新一轮下跌行情发生的可能性将取决于6月份食糖销售情况以及国际糖价能否站稳13美分/磅。 5月中旬,郑糖主力1101合约期价在反弹中未能重返4900元/吨重要关口的情况下,进一步下行后在4586元/吨处获得支撑,并开始步入4586—4820元/吨区间振荡。笔者认为,从当前糖价整体发展趋势来看,糖价较难摆脱自2月下旬开始的中期下降通道,而新一轮下跌行情发生的可能性将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2009/2010榨季食糖消费量同比继续下滑,市场期待6月传统消费旺季的启动 随着5月31日云南省最后一家糖厂收榨,全国2009/2010榨季生产结束,本榨季全国食糖最终产量为1073.83万吨,较上一榨季的1243.12万吨减少169.29万吨,下滑13.6%。但是,食糖减产的利多消息已经在2009年第四季度至今年第一季度糖价的大幅上涨中被完全释放。当前市场更为关注的因素是6月份传统消费旺季的启动。然而根据本榨季食糖产销数据分析,笔者认为,即便6月份传统消费旺季启动,其对糖价的利多作用也将有限。这是因为,一是2009/2010榨季至今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国内白糖的消费量除了2009年11月份为33.82万吨外,2009年12月份至今年5月份,消费量均呈逐月下滑态势。截至4月底,2009/2010榨季的销量为583.81万吨。而遭遇金融危机的上榨季销量同期达到了670.16万吨,2007/2008榨季销量为882.57万吨,2006/2007榨季的销量为784.01万吨。由此可见,食糖消费量同期减少86.35万吨。二是根据截至4月底的2009/2010榨季产销数据计算,接下来5个月的时间里新糖的供应量为490.02万吨,虽然同期供应量减少70.13万吨,但由于后期国储糖还将有60万吨被释放,因此,初步估计本榨季剩下的5个月时间里,在不计算进口、上榨季结转库存数量的情况下,供应量约在550.02万吨。整体来看,在不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况下,糖市后期的供需缺口有望得到缓解。 6月份是食糖市场步入传统消费旺季的第一个月,回顾过去3年市场的消费情况,6月份的单月消费量虽然平均在100万吨之上,但无论是现货糖价或是郑糖期价,均反映出传统消费旺季的影响因素并非是绝对性对糖价起到助涨作用。即传统消费旺季会带动糖价上涨的判断并非完全适用。2006年6月、2007年6月期间的糖价均呈现下跌态势,而尽管2008年6月糖价上涨,但涨幅也较为有限。因此,市场期待6月传统消费旺季启动对糖价产生利多作用更多的是一种心里层面的影响,实际上当前糖价要打破下降通道的可能性较小。当然在销量环比有望随着夏季饮料消费用糖量稳步增加的情况下,糖价大幅下行的概率也比较小。 印度缩减食糖进口、巴西产量预期增加,全球原糖价格见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国际原糖价格连续性的下跌已经维持了将近3个半月的时间,在糖价触及13美分/磅的情况下,市场大部分投资者开始觉得原糖价格已接近阶段性底部。然而,笔者认为原糖价格是否已经见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下行的可能性仍然未被排除,但下行的空间已经有限。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基本面来看,导致本轮国际糖价大幅下跌的关键因素一是印度由原先产销不平衡逐渐转为产销均衡。据印度糖厂联盟称,截至5月15日,印度2009/2010榨季已累计产糖1834万吨,预计到5月末时将达到1840万吨。本榨季最终的产量可能会略高于此前1850万吨的预期。此外,印度贸易商在近期举办的亚洲糖业讨论会上表示,由于国内产量高于预期,迄今为止,印度已经取消进口的食糖至少在50万吨左右。种种迹象表明,至少后期印度市场供需状况将进一步得到好转,对于价格的利空影响虽然已经在前期释放大部分,但短期频频发布的相关供需状况平衡的消息仍将对糖价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巴西产量同比增加也对当前糖价上行产生压力。据巴西圣保罗蔗产联盟称,截至5月16日,巴西中南部主产区食糖产量达440万吨,同比增长38.7%。另一方面,从技术上来看,ICE07主力合约在13美分/磅具有较强的短期支撑作用,从月线k线图上看,倘若价格在6月期间无力站稳60月均线14美分/磅,那么糖价或将下行至12.5—12美分/磅。由此可见,不排除原糖价格进一步下行的可能,但在绝大部分利空消息兑现后,糖价整体下行空间可能有限。 综上所述,在缺乏实质性利多因素的情况下,后期国内糖价仍难以摆脱当前的下降通道。郑糖主力1101合约倘若破位4586元/吨,那么将再次下行200—300元/吨,或将跌至4400—4450元/吨。 责任编辑:姚晓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