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现货市场£企业

我国前4月三大能源进口量激增依存度上升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0-06-08 11:21:10 来源:易贸资讯

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近日公布的海关数据再次提醒市场,随着今年来我国能源进口量的逐月激增,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也相应提高。专家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能源产量与消费量的不对称,未来煤炭、石油、天然气进口量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未来对外依存度上升的趋势仍将继续。

前4月能源进口量激增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前4个月,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进口量均在增长。原油对外依存度早已超过警戒线,去年就已突破50%的心理防线后,今年更是逐月走高。前4个月,进口原油7785万吨,同比增长36.7%。息旺能源表示,进口占表观消费量为55%,同比增加6.20个百分点,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4.45%,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天然气方面,尽管进口量占整体消费比例仅一成有余,但因基数较小,进口增幅较快,我国对于进口天然气的依存度也持续上升。1月-4月中国进口天然气45.1亿立方米,由于中亚天然气的贯通,中国进口天然气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剧增至206.1%。

煤炭方面,前4月煤炭出口741万吨,下降20.7%;进口5799万吨,增长1.5倍;净进口5058万吨,同比增加3715万吨。有分析人士认为,我国今年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进口煤炭最多的国家。

产量增速不及消费量

对于上述现象,专家均表示在意料之中,国内产量稳中有涨的格局,但增长空间有限,使得中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吴创之对记者表示,增长的原因很简单,中国GDP的增长需要能源来支持,但仅国内的产量明显难以支撑GDP的增长速度。"我们国家原油的最高产量不可能超过2亿吨/年,现在是1.8亿-2亿吨/年,要增加只能靠进口。"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也持同样观点,他对记者称,除煤炭以外,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的增加都跟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关系,中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并且是以制造业为主,因此能源的消费在逐年增长,但国内石油和天然气的增产能力不及消费能力的增长。事实上,国内能源开采方面不但没有减产,反而在增加,但增产能力十分有限,增量远远达不到国内的需求。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能看出产量与消费量的不对称。1月-4月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为14147.5万吨,同比增长21%,其中产量占比45.6%,同比减少7.30个百分点;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到351.4亿立方米,同比上涨22.8%,而天然气产量319亿立方米,增长13.1%。

煤炭价差大刺激进口

煤炭进口的激增则与国内煤炭供应量的关联度有限,专家认为,煤炭进口的大增,更多的是市场商业行为造成的。

“煤炭进口量增不完全是国内的供应能力的原因,而是价格问题导致的商业行为。"董秀成表示,中国的煤炭供应能力较强,煤炭的供应量并不紧缺,而是相对充裕,但煤炭的价格国家是放开的。煤电企业购煤时会有权衡,在国内买煤的价格还不如进口价格合算,因此选择了进口煤炭。

此外,国内开采成本的增加也导致煤炭价格高企。吴创之表示,煤炭开采的深度越来越高,资源可获得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综合开采成本在增加。而煤炭的价格又是市场化定价,差价越来越大,价格因素刺激了进口,所以进口量也越来越多。

对外依存度仍将上升

“我认为,这些能源进口量的增加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好事。”董秀成表示,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形势在好转,另一方面,进口增加,把国内的资源节省下来,减少了国内能源的消耗,也是好事。

对于未来进口趋势,董秀成表示,“未来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还会继续上扬,这是避免不了的。”比如天然气,尽管天然气的进口对基础设施的依赖较高,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也较长,但未来天然气进口的增速仍会较高。中石油、中海油与海外天然气供应商签了很多协议,协议将逐步落实,这取决于这些协议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时间。

吴创之也认为,未来能源进口越来越多是没有疑问的。因为,国家的能源大政策很清晰,要国内、国际两个能源市场同时重视,同时增加供应。

董秀成还称,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能源发展大方向是调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尽量地减少第二产业的比例,但这个转变时间会比较长的,短时期是难以改变。此外,还要发展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之前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就表示国家正在朝这些方向在努力,但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责任编辑:姚晓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