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东航期货陈立:货币政策内松外紧,商品演绎内强外弱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1-12-15 18:53:38 来源:东航期货 作者:陈立

观点:

中美之间不同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商品各自需求的异同,一方面商品从流动性的角度来讲,它会面临美联储开始加息带来的流动性的风险。同时也面临中国放松货币以及“稳经济”所带来的商品需求增加。因此我们认为后期商品必定有所分化,总体看是内强外弱。


10月份以来,商品价格受到供给收缩速度减缓以及下游需求不旺的影响不断下滑,特别是受到地产景气度持续下行的影响,黑色商品表现更为疲软。但是随着12月6日央行全面降准,以及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更为明确的“稳增长”信号之后,黑色商品逐渐走出之前大幅下跌的阴霾。而未来中美一松一紧的货币政策预期,后期商品将表现为内强外弱的格局。


稳增长信号持续明确


上周重要的一件大事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会议指出中国经济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市场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已经转为边际宽松。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的会议,分析研究了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政策“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政策托底意图突显。随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政策稳增长意图被重点突出,逆周期政策将加大力度。


虽然房地产政策仍然坚持房住不炒,房地产政策大基调并没有明显改变。但是会议强调了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保障房投资就是为了防止地产投资增速过低,之前地产景气下行所带来的建筑用钢需求的下滑可能对整体钢铁需求的影响幅度会被保障房的建设所带来的钢材增长对冲,另一方面会议也强调2022年政策发力将提前,加快财政支出进度,适度超前展开基础设施投资,而基建用钢占钢铁下游需求的15-20%,基建的发力对钢铁需求的拉动也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稳增长”信号的持续明确,基建的增长与地产投资的恢复有望使得国内黑色商品表现强于其他品种。


中美政策周期错位


中美政策周期错位缘于两国经济增长和通胀趋势不同导致的,上周公布的美国CPI数据显示,美国11月季调后CPI环比上涨0.8%,前值为0.9%。美国11月未季调CPI同比上涨6.8%,创1982年6月以来新高。


美国的通货膨胀,已经蔓延到能源、食品、租金等家庭开支的主要领域,已经催生出强烈的通胀预期,涨工资和辞职率均升至这一代人所未见的水平。这样看来,物价上涨已经不仅仅是供应链断裂所带来的暂时性现象了。明年美国的通胀压力更多地不是体现在能源价格上,而是体现在它的劳动力成本上,这会持续推升服务价格。如果只是商品价格涨,美联储不一定会加息,但如果服务价格开始持续上涨,美联储就会开始加快加息的节奏。


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听证会上首次承认,美国的通货膨胀未必是暂时性的,经济非常强劲,通胀风险很高,所以后期美联储一定会提早结束taper。要知道鲍威尔在2018年有连续加息四次的前科,那次收紧货币最终导致了股市和商品大跌。因此后期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商品存在很大的上行压力。


相比美国的高通胀,中国的CPI数据算是温和的了,虽然榨菜、酱油、鸡尾酒纷纷开始有所提价,但是中国11月CPI同比涨幅为2.3%,比预期2.5%的还低。再看PPI,连续4个月涨幅加速后终见拐点,从10月的13.5%回落至如今的12.9%,可见中国PPI的上涨对整个CPI并没有很强的传导作用。原因在于中国的居民收入增长较慢。而从另一方面看,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已经体现,本次降准意味着之前的稳增长政策信号正在一步步地变为实际的政策行动。考虑到较弱的经济基本面以及2022年仍有4.05万亿元MLF到期,我们预计2022年仍有降准机会,同时也不排除降息的可能。


回顾上一轮美国2013年12月QE减量开启到2014年10月QE减量结束这一时期,我们看到,美元指数整体是偏强的,美股仍有不错的表现,而原油、工业金属、农产品表现最差,因此我们预期未来黑色的表现会强于原油和化工。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避免运动式减碳,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促进电力充足供应,这意味着明年供应端约束缓解,工业品价格更多还是要看需求侧的变化。而中美之间不同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商品各自需求的异同,一方面商品从流动性的角度来讲,它会面临美联储开始加息带来的流动性的风险。同时也面临中国放松货币带来的需求增加。因此我们认为后期商品必定有所分化,总体看是内强外弱。

责任编辑:唐正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