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证监会重拳打击“假外资”后,市场越发关注“北向资金是否会出现恐慌性出逃”,但就12月20日北向资金变动情况而言,业内普遍认为系统性撤离的可能性不大。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12月20日午后,北向资金加速离场,全天实际净卖出9.71亿元,为连续第二个交易日净卖出;其中沪股通净卖出14.41亿元,深股通净买入4.7亿元。当日成交金额为1170.48亿元,占A股总成交额10.17%,交易活跃度较前一交易日下降13.35%。 中天证券经纪业务事业部副总经理李泓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实际情况来看,北向资金净卖出主要时间点体现在午后的加速离场,把北向资金拆开来看,其中深股通净买入4.7亿元,说明北向资金并不都是流出状态,但相对之前大幅净流入,规模上的确有所减少。其次,严监管“假外资”是规范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从长远看是利好。短期来看,北上“假外资”会失去操控个股及配资的途径,并逃离A股市场,但从已统计的“假外资”交易金额在北向交易中的占比保持在1%左右来看,对北上资金流入的影响更多是短期的。 多重因素影响北向资金动向 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北向资金给投资者留下的印象是“买买买”且操作精准。有投资者把北向资金当作A股市场重要“活水”,也有投资者把北向资金视为能够搅动市场的“鲸鱼”。 但北向资金中也存在借道沪深股通进行A股交易的“假外资”。 12月17日晚,证监会就修改《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沪深股通投资者不包括内地投资者”,旨在规范内地投资者返程交易行为。对所谓“假外资”从严监管。 证监会称,此举是为进一步完善沪深港通机制。此次规范工作将有为期一年的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后,存量投资者不得再通过沪深股通主动买入A股,所持A股可继续卖出;无持股内地投资者的交易权限由香港经纪商及时注销。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借道沪股通深股通流入到A股的内地资金占比极小,在未来一年之内逐步减持,其实对于市场中长期的走势影响不大,但是短期来看,会对投资者情绪产生一定影响。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12月份以来,北向交易日均成交额为1188.13亿元,12月17日、12月20日,北向资金成交额分别为1350.81亿元、1170.28亿元,相较日均成交额尚未出现显著偏离,继续维持在千亿元水平。 事实上,除了监管,影响北向资金变动的原因还有很多,李泓灏表示,包括全球及中国经济的变化、美元及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海外市场及中国A股的变化、市场对北向资金的监管等。从历史表现不难看出,除海外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估值是北向资金进行配置时会重点考量的因素之一,当标的估值达到高位,北向资金可能就会有减仓举动。同时,北上资金投资A股,其主要收益不只是对A股投资差价,还有对于汇率的投资收益,因此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大变化时,北向资金会随之波动。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向资金因其外资属性,受外部因素影响较为明显,特别是当国际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外部市场的重大涨跌变化都会在第一时间影响北上资金的净流入和净流出。另外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性都会对北向资金造成较大影响。 北向资金规模将继续扩大 今年,北向资金仍然火力全开。截至12月20日,北向资金年内成交金额达到26.95万亿元,净流入A股规模超过4100亿元,达到4177.50亿元,两项数据均刷新沪港通、深港通开通以来的最高纪录。 “北向资金的规模会继续扩大。”李泓灏认为,首先,经过多年平稳运行,沪港通、深港通成交持续活跃、屡创新高,已经成为中外投资者跨境资产配置的主要渠道。近4年来,港股通及陆股通持股总市值分别增长了超过5倍及10倍。境外投资者有70%左右是通过陆股通持有A股。同时,沪港通、深港通下的服务机制不断优化,投资者群体日益丰富。其次,北向资金的流入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月9日,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与展望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未来可基于沪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等连通机制,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计价产品体系。在此之前,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也在2021年第60届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会员大会暨年会上发表讲话透露,将继续扩围沪深港通标的。第三,全球疫情风险下,中国经济逐步向好,国内资产对外资的吸引力逐步加大。 陈雳也表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高水平开放以及各项基础制度的完善,其对北向资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在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背景下,A股的投资价值不断体现,也不断吸引外资流入。因此,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北向资金规模会持续扩大。同时也要看到,虽然北向资金的流入为A股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中长期流动性支撑,但北向资金对于总市值近百万亿元的A股而言,无法造成核心和根本的影响。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