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2年还有5个交易日,保险股年内“绝地反弹”的概率愈发渺茫。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2月26日,保险板块(申万二级分类)的跌幅达39.5%,位列A股所有板块跌幅第二。 伴随着保险板块大幅下挫,各类投资机构也不再调研保险股。东方财富Chio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2月26日,机构对保险股调研非常冷清,这在过往几年中较为罕见。对比来看,年内各机构对A股其他个股的调研总次数达23.2万次,迈瑞医疗被各类机构调研频次高达3040次。 尽管机构调研热情降至冰点,但外资机构开始在12月份逆势加仓部分保险股,且加仓幅度不小。沪股通数据显示,截至12月26日,外资对中国人寿(行业简称“国寿”)、新华保险(行业简称“新华”)的持股量较11月30日增加18%、22%,对中国平安(行业简称“平安”)的持股量增加了13%。 机构调研热情跌至冰点 调研是机构投资前的常规操作,调研频次也是上市公司市场热度的一个重要体现。从保险股来看,今年机构对其调研热情“全无”,这在近几年较为罕见。即使是保险业受疫情冲击较大的2020年,也还有申万宏源、天风证券等11家机构调研了保险股。 机构纷纷“逃离”保险股的背后,是保险业增长陷入长时间停滞。上市险企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A股五大上市险企,前11个月累计保费收入合计达2.31万亿元,同比微降0.62个百分点。其中,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幅分别为1.2%、2.2%、-5.2%、0.8%和1.7%。 保费持续低迷是保险行业“内外交困”的结果。从内因看,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发展,行业供需错配矛盾日益凸显。从外因看,新冠疫情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居民保险需求大幅降低。 业内人士认为,早在2018年,保险业已出现增速拐点。2018年以后,寿险业保费增速开始放缓。曾为寿险公司创造了最主要新单价值的年金产品和重疾险产品近3年出现颓势,高价值的终身年金险在市场基本上消失,在售年金的期限越来越短,重疾险也因竞争过于激烈增长乏力。 今年,在疫情、严监管、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保险行业各类深层次问题开始“显性化”。 新华保险总裁李全表示,“保险业过去高增长,本质上还是得益于经济高增长下,高人口红利型政策的有力引导。”在实操层面,当前的困局也有行业过去粗放经营、没有未雨绸缪和提前变革的原因。 太保寿险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王光剑认为,近年来,寿险业务发展的环境产生了显著变化: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监管政策密集颁布、线上消费蓬勃发展、客户意识日益觉醒。在市场深刻变化下,保险业人力驱动、产品驱动、竞赛驱动的传统模式面临可持续发展困境,高增员、高价值产品、高投入的产出效率越来越难以为继,带来的是低留存、低继续率和低投产的现状。 王光剑认为,当前行业问题的主要症结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行业偏离了保险保障的主要功能,将保险功能异化为投融资工具;二是行业偏离了客户实际的风险需求,将保险产品异化为薅客户羊毛的工具;三是行业偏离了长期主义的经营理念,盲目追求短期高增长,将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异化为拉人头、拉业绩。“问题看起来千万条,归根结底是偏离了行业初心和保险业底层逻辑。” 从更微观的视角来看,保险业产品体系和营销模式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困境。在前不久中国保险学会邀请19位专家学者参与的研讨会上,多位专家指出了行业发展的两大弊病:一是产品同质化。目前银保渠道中,85%以上的业务都来自于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保障功能和特点基本趋同;个险渠道中,“开门红”期间大部分公司聚焦在快返年金上,基本在10年内完成返还。二是粗放式的营销模式问题重重。销售队伍受各种考核和利益的牵引,只要有利益就卖产品,服务往往是促销和获客的手段,导致对整个行业客户的粗挖滥采,销售误导久治不愈。销售人员专业程度低、平均收入低,新人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对保险知识的掌握和对行业的认知,都难以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保险股到抄底的时候了吗? 尽管12月份以来,有外资机构开始逆势“抄底”保险股,但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从上市险企基本面看,无论是负债端,还是投资端,均未出现明显向好迹象。比如,从行业保费占比最重的寿险业务来看,11月单月,A股五大险企寿险保费同比微增1.2%,但环比下滑8.8%。此外,利率下行趋势明显,对保险业投资端形成持续压制。 多家券商机构将目前行业发展阶段定性为“磨底阶段”,即,目前行业保费增速、保险股估值处于历史底部,但当下阶段能否抄底保险股,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如,平安证券发布的“保险行业年度策略报告”认为,尽管资产端压力缓释,但负债端修复速度相对较慢,投资者后续仍需警惕权益市场大幅波动、宏观经济修复不及预期、房地产公司信用风险加剧暴露、寿险转型慢于预期、利率超预期下行、到期资产与新增资产配置承压等诸多风险点。 知易行难。随着行业保费增速持续低迷,业界对行业各种弊病的探讨增多,核心问题也日益清晰。不过,要破除各种弊病却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险企改革的决心和毅力,更需要时日。 多位险企管理层人士认为,行业要走出低谷、转型成功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李全认为,“破冰之功非一日之暖。保险业可能还会过几年比较艰难的日子,去解决问题、升级发展。”另一家中型寿险公司管理层人士也对记者表示,大型公司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效果的显现可能需要数年,相对来说,中小型公司“船小好调头”。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