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以来,创新药企IPO遭遇频繁“破发”的困境。12月中旬,百济神州成功登陆科创板,开启“美股+H股+A股”三地上市模式,然而即便有“绿鞋”机制护盘,也抵挡不住百济神州在IPO破发后继续下跌。12月10日,凯莱英、北海康成、迪哲医药同日登陆资本市场IPO,三家企业也在开盘破发,最大跌幅近27%。这是创新药行业泡沫后的红利出尽?还是迎来新机遇的转折点? 机构减投观望 “从今年11月份开始,一些一线机构直接停工,宁愿观察一段时间再做决策,主要是PE今年会比较谨慎。”一位有十余年创新药投资经验的业内人士表示。 上述人士介绍,2020年科创板监管政策放松,加上新冠疫情,大家普遍认为去年是创新药行业的投资窗口期,不少项目估值偏高,且明星机构也在重点布局行业Pre-IPO的项目。 他表示,去年重磅押注创新药企Pre-IPO项目的投资机构,今年亏得一塌糊涂。他们“止血”的方式,一方面是利用“绿鞋”机制护盘,另一方面是减少对较成熟项目的投资,收紧对Pre-IPO阶段,或者已经到第一、二轮融资阶段项目的投资。 根据一级市场量化投资数据平台烯牛数据,除去未披露融资数据的项目,创新药行业2021年四个季度的融资额分别为 68.03 亿元、67.44 亿元、154.84亿元与108.47亿元。对于明年一级市场融资情况,上述人士表示,明年的整体情况并不好判断。 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表示,在VC/PE投资前,若二级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导致被投标的出现投前估值高估,就容易出现一方或多方违约的风险,最终导致投资计划破产,当估值超过了预算,VC/ PE便会犹豫不决。 高估值去泡沫 机构观望的背后,是对创新药估值的重新审视。同花顺数据显示,今年9月以来,A股20多家生物医药公司上市,其中6家企业上市首日破发;港股5家生物医药公司上市,5家企业均上市首日破发。 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罗凌表示,造成创新药企IPO频频破发的原因,是以目前市场的定价标准看,此前市场对企业过度乐观,从而推高了创新药企业的估值。 “此前对创新药企业进行盈利预测建模时,对产品价格普遍给予一个较为乐观的预期。现在该产品的价格远低于人们对中国创新药的预期,患者数量就这么多,单价不断走低,相当于把单个品种的销售额上限封顶。未来,在中国单品销售额超过100亿的品种可能屈指可数。”罗凌指出。 龚涛则持一种较为乐观的态度,他分析,要影响一个行业在市场中长期的走向一定要有巨大利好或利空,而从整个行业看,创新药企IPO破发只代表投资者对目前发行价持有保留意见,不愿意高价介入。而二级市场一贯冷热互换,容易放大市场情绪,他认为,从目前创新药行业的市场环境看,并不具备重大利空。 创新药企业IPO破发何时才能停止?龚涛预测可能会在明年上半年结束,今年下半年创新药整体行业估值已经下移,高位定价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上述业内人士也认为,创新药行业具有抗周期性的特点,风险极低,不需要担心医药板块会出现断崖式下滑。从基本面看,目前一二级市场处于低谷,但明年下半年可能二级市场的股价会往上涨。 创新成色不足 尽管创新药企上市热是行业趋势,但现如今跌破发行价也证明了投资者的担心。究竟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免于“破发”魔咒?答案不言而喻,拥有真正创新实力的公司。 如何评估真正的创新能力?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创新药企的价值分两个维度评价,一方面从产品维度看,企业能否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能否做出差异化产品,且产品壁垒高,能够长期保持非常强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是从团队维度看,具备复合型人才的团队是非常值得投资的,尤其是同时具有开发能力和商业化或资本能力,知道投资机构想要什么,如何迎合医院和患者的需求,产品能不能卖出去。 “目前大部分创新药公司的产品趋于同质化,或者只有一些微小的差异,本质是跟随性与模仿性创新,创新成色不足。”罗凌分析。 面对研发基础薄弱的问题,同时在医改、药改的推进下,近年来,医药企业License-in(许可引进模式)火热,并且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 “License-in说白就是买,市场渴求创新药,给的估值高,企业在国外以低价购买一个产品,拿到中国就很值钱。没有创新能力,只是引进一些项目,这本质上就是一个资本套利的模式。”罗凌直言。 事实上,License-in模式虽然可以在短期内解决临床需求,扩充企业的产品线,但针对基础科学的创新的改变却有限。 “不可否认,科创板之所以限制License-in企业的上市,是因为License-in是参股研发,这并不能构成主营业务,主营业务不突出是不能在中国上市的。”龚涛表示,讨论License-in的语境,其实讨论的是企业能否通过这种模式分段承担研发风险,并取得产品所在区域的独家代理的新型研发方式。 “创新药企目前要做的是加大研发投入,在中国传统优势品种中医药方面去寻找突破口,化学药物目前海外药企巨头处于统治地位,高效能的研发团队受制于各种原因较难引进,建议国内药企通过海外参股并购等途径进入,当然一定要取得资本支持的前提下量力而行。”龚涛表示。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