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情回顾——成本主导TA走势 2021年PTA走势整体跟随原油,1-10月整体延续上行趋势,10月见顶回落,目前处于区间震荡整理中。2021年的行情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方向跟随原油,PTA自身供需决定加工费区间。原油受疫情反复影响,上涨中多有调整,PTA的走势可谓亦步亦趋。每次PTA上涨行情的尾端都伴随着产业利好,通常是PTA、PX工厂的检修,PTA的加工费扩大后,行情就已临近拐头。 二、2021年整体需求向好。欧美逐步走出疫情,消费回升,中国聚酯开工率整体维持高位,3-7月月均开工率高逾90%,这是PTA需求强势的根基。2021年四季度聚酯需求出现了拐头迹象,PTA也随之调整。 三、PX-PTA-聚酯三个链条中,PTA最为灵活,对加工费变化反应最迅速,停车、重启节奏都快于往年。 二、需求:2022年仍有增量 PTA的直接需求是聚酯,聚酯又分为涤纶长丝、涤纶短纤、聚酯瓶片以及聚酯薄膜。其中聚酯长丝和聚酯短纤的下游都集中在纺织服装,两者占比达82%。纺织服装2022年的行业走势决定了PTA的终端需求。 2.1 纺织服装:内需后来居上,外需仍有增长潜力 中国是纺织服装品出口大国,外销规模约占总销售额的50%左右,产品种类涵盖纱线、布料等中间产品、以及男装、女装、童装等成衣产品;中间产品出口市场主要以越南、柬埔寨等为主,成衣产品出口市场主要以欧盟、美国、日本等为主。 全球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领头羊都是中国,分别占比44%和32%。其次是欧盟、越南、印度等国。纺织服装的进口大国是欧盟、美国和日本,传统的发达国家是消费主力。 从日本、欧盟和美国的零售销售数据看,2021年三大经济体的纺织服装零售额都还没有回到疫情前的水平。按照均值回归,一个低谷对应一个峰顶,未来纺织服装仍有不小的增长空间。 传统发达经济体处于稳态化格局,他们的纺织服装零售额自2016年以来基本持稳。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1年1-11月,我国服装(含衣着附件)出口1592.7亿美元,同比增长25.4%,比2019年同期增长15.9%,创2015年以来同期新高。 我国服装的出口与内销的相互关系慢慢出现了一些变化。2010年之前,出口更占上风;此后一直到2014年,出口与内销可以说是分庭抗礼;2014年及现在,内销的比例开始提升,绝对值甚至有超过出口的倾向。 1-11月,中国服装对美国、欧盟、日本三大主要市场出口分别增长38.1%、22.6%和8.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28.6%。值得关注的是,在美国强劲消费的带动下,前11个月我国服装出口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于对美出口,但11月当月对美出口增速大幅放缓至11.1%,比对全球出口增速低12.5%。 2.2 聚酯稳健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聚酯的产能扩张有这样两个高点,一个是2011-2013年间每年都高逾10%的产能增速,第二个是2018年14%的产能增速。2019年到2022年的这四年间,聚酯每年都以6%左右的速度在扩张产能。 2021年聚酯新投产432万吨,加上有15万吨老装置开车,原有装置产能调增10万吨,以及120万吨瓶片装置长期停车,折算当年聚酯产能增长5.4%,2021年底聚酯产能为6536万吨。 2021年聚酯出口回升到2019年的水平。整个2021年聚酯瓶片出口占比30%,涤纶长丝和涤纶短纤出口占比都在10%左右。聚酯出口主要集中在埃及、巴基斯坦、越南、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2022年聚酯计划新增产能为600-700万吨,实际增产幅度可能为400-500万吨左右。计划新增产能涵盖长丝、短纤、瓶片和薄膜各个领域。 尽管聚酯单套产能远低于PTA或PX,聚酯的集中度也在逐步提升。聚酯中产能比例最大的长丝,产能格局也最为集中。前六大长丝企业2021年的集中度为56%,他们的联合举措也对涤丝价格和利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上游:处于扩产周期 PX-PTA两上游2022年仍处于扩产周期,扩产并不一定对应价格的下跌。扩产意味着有更多的闲置产能,扩产意味着较低的开工率,当然扩产更意味着产业不可能有较高的利润。 3.1 2022年PX延续躺平 2009年PX大幅扩产62%,2011-2015年每年又持续扩产高逾13%,其中13年扩产23%。2016-2018年PX产能持稳,2019-2022年PX又进入了扩产高峰。2019年PX扩产44%,2020-2021年每年扩产23%。国产产能的大幅扩张意味着PX进口依存度的逐步下滑。2018年即是PX进口依存度最高的一年,曾高达59%。 欧美陆上交通逐步恢复,汽油消费恢复,汽油裂解价差走高,石脑油裂解价差也跟随走高。 PX的境况却持续弱势。2020年PX-石脑油价差将近7月的都在200美元/桶之下,2021年情况稍有好转,2021年PX-石脑油价差同比上涨了7.8%。 中国及其所在的北亚是全球PX产能最为集中的地区,占比为70%。全球的产能增速主要集中在中国。 PX-石脑油价差低于180-200美元/吨短流程装置就生产亏损。长流程装置,即一体化装置除了有PX之外,还有油品和其他化学品,抗风险能力更强。一体化装置中的民营大炼化PX产能占比也高达43%,是最后一波扩产周期的主力。这类炼厂以芳烃为主,而非油品,PX环节亏损对此类装置的影响大于传统一体化。 目前短流程装置有中金石化160万吨,青岛丽东100万吨,福佳大化140万吨,中化弘润60万吨,威联石化100万吨,共计720万吨,占中国总产能比例为22%。2022年这类产能退出的可能较大。 截止2021年年底,我国一共有23家PX工厂,产能共计3208万吨。 2022年我国PX产能扩张仍然集中在民营大炼化,盛虹炼化是可能性最大的装置。 我国自身PX产能的扩张将逐步挤出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的PX产能。 3.2 PTA边淘汰边扩产 除了大陆外,2021年国外PTA产能并未有新增装置,随着国内产能的增加,中国PTA 产能占亚洲地区的比重上升,目前已经上升至70%偏上。接下去几年,国外其他国家PTA 新增预期有限,而国内在2022-2023年前后仍有部分大套装置的投产预期。因此,接下去几年中国PTA产能占亚洲及全球比重将上升。 2021年我国PTA市场最大的亮点是PTA的出口大增。我国开始向印度、阿曼、土耳其等国输出PTA。 2021年我国有860万吨PTA产能投产。2022年仍有860万吨产能投放,其中逸盛新材料在上半年投产的概率较大。 PTA一边产能扩张,一边产能退出。2020-2021年两年分别有289万吨和542万吨的产能长期停车。 2021年年底PTA产能为6536万吨,除去长停的772万吨,剩余产能为5792万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PTA产能投放有两个周期,目前处于第二个周期的尾声。这两个周期的生产技术又有更迭进步,2018年之后新投产装置更先进,所需加工费更低。根据装置特性我们对PTA的装置进行分类。 PTA的生产一共有三类技术,他们差别主要在PX单耗、醋酸单耗、电力、蒸汽耗、人工和装置维修等各个方面,如果对他们的成本按照一项项加总起来,我们发现2021年最先进技术装置整体仍能盈利,主流技术则处于盈亏平衡附近,早期技术则几乎全年亏损。 截止2021年年底我国PTA有效产能为5792万吨,其中老旧装置产能占比仅为4%。老旧产能中又以国有企业为主,他们的退出难度较大。2021年我国PTA产量预估为5300万吨,如果按照5792的有效产能计算,PTA的平均开工率高达91.5%。 四、结论:多维度预估未来PTA价格走势 PTA的价格绝对值由原油来确定,PTA的利润由其自身供需来确定。 4.1 原油价格变动推导出的PTA价格区间 以Brent为基准,按照石脑油-Brent价差150美元/吨,PX-石脑油价差250美元/吨,PTA加工费500元,我们做出了下表: 2022年原油价格将以60美元/桶为底线,那么PTA也很难跌破4500一线。若原油价格会波段上冲至100美元/桶,那么PTA也会脉冲到6000点。因此4500-6000就是我们为2022年PTA锁定的波动区间。 4.2 PTA产业平衡:并非一片颓势 基于以下几点假设我们推导出了2022年的PTA供需平衡: 1、2021年聚酯需求增速为12%,考虑到海外发达国家纺织服装的零售销售额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我们假设2022年聚酯需求增速为6%。 2、PTA海外产能单套规模大都在100万吨左右或以下,PTA生产成本较高,我国2022年仍能维持2021年出口量。 3、假设PX的进口量维持不变。 4.3 PTA的年度均价将提升 通过梳理产业链的终端纺织服装-聚酯-PTA-PX各个环节的供需情况,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 1、2022年海外纺织服装销售额仍有增量,这保证了我国聚酯的需求将会增长,2021年增速为12%,2022年下调至6%。因为聚酯产能扩张较为温和,聚酯2022年的平均开工率仍然可能达到90%。根据聚酯6%需求增速推导出,PTA2022年有效产能的开工率为87%,PX有效产能开工率为69%,三个环节中聚酯的景气度最高。 2、2022年PTA仍处于扩产周期。2020-2021年PTA有高成本产能退出,按照有效产能计算PTA2021年的年度开工率高达91.6%。2022年PTA产能集中度更进一步提升,TA利润不会比2021年更差。 3、2022年PX产能增速超过2021年,大部分产能会在2022年下半年投产。PX已经惨淡两年,2022年PX-石脑油价差跌无可跌,不会进一步压缩,2022年PX将有短流程装置逐步退出市场。 4、2022年原油将以60美元/桶为基准不断向上冲击高点,对应PTA的低点就在4500-4600一线,PTA2022年均价将上移至5200-5300元/吨,产业客户可以此为锚,低于5200的价格才有点价价值。 5、PTA和PX的新产能大都在2022年下半年投放,两者利润也可能呈现前高后低格局。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