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总供给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巴西、美国、阿根廷,来自这三个国家的大豆占总进口量的95%以上。巴西南部和阿根廷部分地区上个周末迎来降雨,加之国际原油及美国股市下挫,也对大豆不利,美豆价格继续下跌,进而拖累国内豆类走势。 A 2021年面积产量双降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亿亩,产量达到2300万吨,推动提升大豆自给率”的目标。我国大豆供给的进口依赖程度很高,因此国产大豆的增产增收对于提高我国油料自给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完成“十四五”增产目标,全国大豆产区应该面积、单产同时抓:东北产区应在恢复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主抓单产提升,黄淮海产区应主攻增加播种面积,西南产区和长江中下游产区则应重点考虑提升单产。 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挖掘潜力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稳定食用增加油用,主攻单产提高产能,多措并举保供给”,要完成“到2025年,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5000万亩(折合大豆面积2500万亩),扩大轮作规模,开发盐碱地种大豆,力争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亿亩左右,产量达到2300万吨左右,推动提升大豆自给率”的任务。 2021年年底,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提出要攻坚克难扩种大豆油料,把扩大大豆油料生产作为2022年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提出了“抓好东北四省区大豆面积恢复,支持西北、黄淮海、西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加快推广新模式新技术,逐步推动大豆玉米兼容发展”等举措。 农业农村部早在2016年就发布了《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20年大豆面积力争达到1.4亿亩,单位面积产量力争达到135公斤/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国产大豆播种面积1.26亿亩(约840万公顷),较2020年减少2200万亩(约147万公顷),减幅14.8%;大豆全国平均亩产130公斤(约1950千克/公顷),较2020年减少2.3公斤/亩(约34.5千克/公顷),减幅1.8%。在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双双下降的情况下,2021年大豆总产量328亿斤(约1638万吨),比2020年减少64亿斤(约320万吨),下降16.4%。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在2020年我国大豆生产在总面积上达到了目标,但是在2021年却回撤到目标线以下,没能继续保持1.4亿亩的水平,而单位面积产量一直未能达到目标。 B 东北产区增长潜力大 我国大豆总供给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巴西、美国、阿根廷,来自这三个国家的大豆占总进口量的95%以上。2020年国内新增大豆供给11936万吨,其中国产大豆1960万吨,仅占总供给的16.42%,大豆进口依存度为83.58%。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国。相对于非转基因的国产大豆,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出油率较高,因此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 国产大豆产区有六个:东北产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黄淮海(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河北、北京、天津)、西南(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西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南方(广西、福建、广东、海南)。其中,主产区为东北、黄淮海、西南、长江中下游,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5%。具体省份方面,黑龙江、内蒙古、四川、河南、安徽、吉林、山东、江苏、云南、湖北、湖南、江西、辽宁的合计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九成左右。其中,东北产区的黑龙江占全国产量的将近一半,内蒙古占全国产量的一成以上,两者之和占区域产量的九成以上,占全国产量的将近60%。黄淮海产区的安徽、河南、江苏、山东产量占区域总产量的九成以上,全国总产量的15%左右。四川占西南产区产量的一半以上,加上云南共计占区域产量的八成左右,全国产量的7%以上。长江中下游产区的湖北、湖南、江西总共占区域产量的八成以上,全国产量的将近5%。 近10年来,东北、西南、长江中下游的大豆播种面积呈现整体增加趋势。其中,东北产区的播种面积增长38.46%,西南和长江中下游产区分别增长51.10%和37.79%。黄淮海、西北、南方的大豆播种面积在过去10年内总体呈现减少态势。其中,黄淮海产区减幅接近15%,西北产区减幅为35.14%,南方产区减幅接近10%。空间维度上,国产大豆播种面积有向东北集中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2020年国产大豆播种面积增长176.69万公顷,其中东北产区的大豆播种面积增长对全国大豆面积增长179.39万公顷的贡献率为101.53%,西南和长江中下游的播种面积增长贡献率也都超过了10%。 过去10年,国产大豆单位面积产量总体呈现增加态势,每公顷增产超过100千克。具体产区中,黄淮海产区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最明显,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东北、西北、南方、西南等四个产区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幅度不及全国平均水平。长江中下游产区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下降,这与其增加的播种面积形成鲜明对比。 C 促增产政策越来越完善 增加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实现农作物增产的直接途径。以下为笔者测算的最近三个政策期六个产区的主产省份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对总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三个政策区间为2008—2013年临时收储政策期间、2014—2016年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期间、2017—2020年的生产者补贴政策期间。六个产区选取的主产省份分别为:东北产区的黑龙江和内蒙古、黄淮海产区的安徽和河南、西南产区的四川和云南、长江中下游产区的湖北和湖南、西北产区的山西和陕西、南方产区的广西和福建。 政府在2008—2013年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每年在东北产区按一定价格向农民敞开收购大豆,目的是为了稳定大豆价格,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但是,这一时期东北产区和黄淮海产区播种面积连年下降,总产量也随之跌至2013年的最低水平。观察各主产区的主产省份的面积和单产贡献率可以发现,全国面积贡献率处于负区间内。黑龙江、河南、安徽、湖北等主产省的大豆种植面积对大豆产量的拖累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面积增长并对当地产量有促进作用的只有西南产区。另一方面,全国主产省份的国产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大多处于正区间,全国平均亩产实现增长。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当年5月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在东北产区启动。该政策意在对大豆种植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补贴,之前实施的补贴政策多数落在收购环节,本次补贴政策改革试点主要在东北产区,持续时间为3年。不过,总体补贴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主要是因为各地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导致各地补贴真正到达种植者手中的最终时间和数目相差较大。从这一时期全国主产区的主产省份的大豆种植面积贡献率和单产贡献率来看,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实现增长,面积增加对单产的贡献率也回到了正区间,尤其是黑龙江和内蒙古的面积贡献率都很突出。另外,长江中下游产区实现了面积正增长,西南产区的播种面积继续增加。而黄淮海产区的安徽省播种面积继续下降,西北地区下降程度更明显。单产方面,各个产区之间与产区内各个省份之间的表现也有差别。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了三年,2017年结束,转而实行生产者补贴政策。一方面,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对农民增产增收作用有限,并未达到政策目标;另一方面,政府要将大豆纳入和玉米一样的补贴框架中,因为玉米是大豆的最大竞争作物,纳入同一补贴框架有利于对两个作物进行调控。对大豆生产者补贴的发放金额取决于其实际的大豆播种面积。截至2020年,根据这几年大豆播种面积和单产的贡献率来看,面积增长对产量的促进作用明显,而单产增加对多数地方的产量增加有促进作用,但总体还是以面积增长促进产量增加为主。这一时期除西北产区外,其他产区均表现良好,基本上都是以面积驱动产量为主。主产区中,只有长江中下游的浙江、黄淮海的河南单产贡献率占主导,东北产区、西南产区、长江中下游产区的产量增长几乎都是由面积增加带来的。 D 主产区的重要发力点 对于东北产区而言,首先需要恢复2021年减少的大豆种植面积,接着转变增产逻辑。2017年以来,东北产区一直以面积驱动的增产为主,虽然单产也有所增加,但单产水平始终落后于其他产区。近几年黄淮海、西南、南方、长江中下游产区的单位面积产量均保持在2000千克/公顷,而东北产区却始终未能超过这一水平。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最大,但单位面积产量却落后于多数省份。要实现到2025年大豆播种面积在1.6亿亩左右,产量达到2300万吨的目标,东北产区面积稳定是保证目标完成的基本盘。另外,2021年大豆种植面积的减少一定程度上也与基层转向种植玉米有关,所以在恢复大豆种植面积过程中,确保玉米种植面积不会大幅度减少。 黄淮海产区需要扭转大豆播种面积减少的趋势,重点是加快大豆播种面积的恢复。黄淮海产区是国产大豆的第二产区,虽然大豆单产几乎逐年增长,且近10年单产增长量都超过了其他产区,但总播种面积却始终处于减少的趋势中。因此,恢复黄淮海产区的大豆种植面积是工作重点之一。2019年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被遴选为国家大豆振兴计划的重点推广技术之一,在黄淮海产区的冀鲁豫地区已经进行多年示范,技术日渐成熟,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 西南产区的大豆播种面积稳定而持续增长,但需要在增加单产方面重点发力。四川和云南两省的大豆播种面积在至今为止的三个政策期都实现了对产量的较大贡献率。另外,西南产区单产贡献稍落后于面积贡献。对于西南产区而言,在保持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强对单产的重视程度。四川也是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示范地区,荣县示范区效果明显。 长江中下游产区需要重点加强主产省的单产增加力度。长江中下游产区的湖北省具有产区最大的播种面积,占产区总播种面积的四成,但近10年来产量累计下降三成,单产只有1600千克/公顷,而湖南、江西、浙江的大豆单产则逐年增长,在2000千克/公顷以上水平。虽然近年来长江中下游产区大豆产量在缓慢增长,但湖北大豆单产水平拖累了长江中下游产区的增产速度,若湖北能够将大豆单产提高到2000千克/公顷,即使播种面积没有明显增加,但长江中下游产区大豆产量也会有显著增长。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