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股票市场先挖坑再填坑的行情印象深刻,背后是宏观环境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经济趋势、海外流动性环境、国内货币政策应对以及市场特征四方面来看,今年和2016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第一,国内经济形势相似,2016年国内经济于一季度企稳,二季度后走出通缩正式上行,本轮经济下行周期的底部则有望于今年二季度出现,并于三季度逐步企稳回升,国内经济形势均呈前低后高态势;第二,美联储均将进入加息周期,2015年12月美联储开启了QE后的新一轮加息周期,相对应的,在即将召开的2022年3月FOMC会议上,美联储大概率也将开启本轮“大放水”后的首次加息,年内多轮加息与缩表或将并行而至;第三,国内货币政策保持主动,2016年国内流动性环境先松后紧,在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后,国内货币政策仍保持着主动性,当下,面对海外流动性紧缩预期的不断强化,中国货币政策基调坚持“以我为主”,国内流动性环境维持宽松;第四,市场风格由成长转向价值,2016年与2022年开年市场均面临大幅回调,整体估值水平均回落至历史中值附近,从全年市场表现来看,2016年无论是市值风格还是行业风格,市场表现均出现逆转,2022年以来,市场风格也正发生由成长向价值的转变。 2、当前国内外政策基调与价格形势与2016年有四点不同,经济趋势方面不同点在于稳增长的抓手和部门;流动性环境方面,今年海外流动性的紧缩预期更明显,2016年逐步强化的金融监管起到了紧缩的效果。第一,经济企稳的抓手与力度不同,2016年通过大力去库存,地产回暖带动上下游链条企稳复苏,当前基建成为稳增长政策的首要抓手,且政策力度及持续性仍待观察;第二,外部流动性环境不同,2016年美联储加息进程缓慢,且加息幅度相对温和。当前在美国通胀数据接连爆表的背景下,美联储超预期紧缩升温,本轮美联储加息的幅度将更大,节奏更快;第三,国内政策的基调和侧重点不同,2016年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同时强化金融监管,当前国内政策侧重于需求侧管理和调结构,政策环境更友好;第四,价格趋势不同,2016年我国经历了通缩修复,当前我国正处于PPI-CPI剪刀差收敛阶段,国内通胀温和抬升。 3、2016年大类资产表现方面,1月A股大幅下跌,随后全年开启了业绩驱动的填坑行情,风格切换至消费与金融,低估值板块全面崛起;中美十债利率均是先下后上,四季度是拐点;海外需求修复、国内稳增长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内外定价商品共振上行,黑色系与能化商品表现亮眼;人民币在修改新定价模式、中美货币政策背离、利差收窄等背景下单边贬值。股市方面,2016年1月股票市场表现较差,各大宽基指数跌幅均超过20%,2月后随着国内稳增长和宽信用的加码,市场展开超跌反弹。市场在经历了年初短时间快速下跌之后释放了一部分风险,也在国内政策扶持思路的变化下完成了一段长周期的风格切换。债市方面,2016年前国内债市已经历了两年牛市,货币政策在2014年启动了新一轮宽松周期。2016年货币政策出现转向,随着11月末大量MLF到期形成资金面紧张,以及券商信用事件爆发等利空因素,十债利率反转向上,债市迎来调整,形成中美利率共振向上。商品方面,2016年黑色系和能化商品供给端全年在去产能和低库存环境下运行,铁矿和钢材方面,稳增长背景下房地产反弹后需求持续向好,钢厂库存在去产能政策下持续走低,焦煤方面受制于276政策以及山西地区暴雨货运受阻等因素,供应持续紧张。汇率方面,2016年全年人民币面临较大的贬值压力,外储流出持续增加,叠加国际收支差额转负,外汇占款在2016年进一步减少,人民币在年底中美利差进一步收窄背景下持续贬值。 4、2016年股票市场对当前的启示在于两方面,一是挖坑之后的填坑行情需要明确的驱动力,在流动性与政策作用有限的情况下,2016年业绩的反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市场在大幅调整之后风格往往会出现明显的切换,今年这一过程已经在年初的调整中提前演绎,稳增长主线能否延续取决于业绩的演绎以及经济复苏的持续程度与高度。2016年其它大类资产同样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利率方面,美债利率对于国债利率存在一定的牵引作用,2016年四季度中美利率同时上行有望重演;商品方面,当前与2016年价格趋势不同决定了大宗商品的位置迥异,经济企稳对商品具有一定的支撑;汇率方面,人民币存在一定贬值风险,但出口韧性对账户顺差仍存在支撑,大概率不会重现2016年单边下行的态势。 风险提示:流动性收紧超预期,经济失速下行,中美摩擦加剧,疫情超预期恶化,历史数据仅供参考等。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