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侵蚀投资者成就的情感是对金钱的渴望,尤其是当这种渴望演变成贪婪的时候。 大多数人投资的目的就是赚钱。(有些人将投资视为一种智力训练,或将投资视为显示自身竞争力的手段,而对他们来说,金钱也是衡量成功的标准。金钱本身可能不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但它是人们财富的计量单位。不在乎钱的人通常是不会进行投资的。)努力赚钱并没有错。事实上,对利润的渴望是驱动市场及整体经济运转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危险产生于渴望变成贪婪的时候。对于贪婪,韦氏词典将其定义为“对财富或利润过度的或无节制的、通常应受谴责的占有欲”。 贪婪是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它强大到可以压倒常识、风险规避、谨慎、逻辑、对过去教训的痛苦记忆、决心、恐惧以及其他所有可能令投资者远离困境的要素。反之,贪婪时常驱使投资者加入逐利的人群,并最终付出代价。 贪婪与乐观相结合,令投资者一次又一次地追求低风险高收益策略,高价购进热门股票,并在价格已经过高时抱着增值期望继续持股不放。事后人们才发现问题所在:期望是不切实际的,风险被忽略了。 第二种影响投资的因素是恐惧。 与贪婪相对应的是恐惧—我们必须考虑的第二个心理因素。在投资领域,这个词并不代表理性的、明智的风险规避。相反,恐惧就像贪婪一样,意味着过度。因此恐惧更像恐慌。恐惧是一种过度忧虑,妨碍了投资者采取本应采取的积极行动。 第三个因素就是人们容易放弃逻辑、历史和规范的倾向。在职业生涯的很多时候,我一直惊讶于人们为何那么轻易就自愿终止怀疑。 这种倾向使得人们愿意接受任何能让他们致富的可疑建议……只要说得通就行。对此查理·芒格引用德摩斯梯尼的一句话作了精彩的点评:“自欺欺人是最简单的,因为人总是相信他所希望的。”相信某些基本面限制因素不再起作用—因而公允价值不再重要—的信念,是每一个泡沫以及随之而来的崩溃的核心。 但投资的目的是严肃的,容不得玩笑,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警惕在现实中无效的东西。简而言之,在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怀疑……怀疑不足会导致投资损失。在事后剖析金融灾难的时候,有两句话屡次出现:“好到不像真的”和“他们在想什么”。 是什么让投资者迷上这样的错觉呢?答案通常是,投资者往往在贪婪的驱使下,轻易地摒弃或忽略了以往的教训。用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的话来说,是“极端短暂的金融记忆”使得市场参与者意识不到这些模式的复发性与必然性。 当市场、个体或一种投资技术获得短期高额收益时,它通常会吸引人们的过度(盲目)崇拜。我将这种获得高额收益的方法称为“银弹”。 投资者永远在寻找银弹,称其为圣杯或免费的午餐。人人都想要一张无风险致富的门票。很少有人质疑它是否存在,或者为什么他们应该得到。无论如何,希望永远在滋生。 然而银弹并不存在,没有任何策略能够带来无风险的高收益率。没有人知道所有答案,我们只是人而已。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就像许多其他事物一样,获得意外利润的机会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的。相信银弹存在的信仰终会导致灭亡。 是什么促成了银弹信仰呢?最初通常存在一定的事实基础,这一事实被发展成冠冕堂皇的理论,信徒们开始四处游说。 随后这一理论带来了短期利润,无论是因为理论本身确有一定价值,还是仅仅因为新信徒的购买行为推高了目标资产的价格。最后会出现两种表象:第一,存在一种获得必然财富的方法;第二,方法的效力引发狂热。就像沃伦·巴菲特2010年6月2日在国会上所说的那样:“居高不下的价格就像是一剂麻醉剂,影响着上上下下的推理能力。”但在事后—爆裂之后—这种狂热被称为泡沫。 第四个造成投资者错误的心理因素是从众(即使群体共识存在显而易见的荒谬)而不是坚持己见的倾向。 在《市场是怎么失败的》一书中,约翰·卡西迪描述了斯沃斯莫尔学院的所罗门·阿希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所做的经典心理实验。阿希请被测试组对看到的情况作出判断,但是在每组中只有一个人是被测试对象,其他人都是托儿。卡西迪解释说:“这样的设置将真正的被测试对象置于两难境地:正如阿希所说,‘我们对他施加了两种相反的力量:他自己的感觉,以及同组人一致的群体意见。’” 真正的受测对象忽略自身所见与同组人保持一致的比率很高,即使其他人明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显示了群体的影响力,它启发我们,应该对群体共识的正确性持保留态度。 “就像所罗门·阿希20世纪50年代视觉实验中的参与者一样,”卡西迪写道,“许多不赞同市场共识的人会感觉受到了排斥。最终真正疯狂的,是那些不懂市场的人。” 一次又一次地,从众的压力和赚钱的欲望致使人们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和怀疑精神,将与生俱来的风险规避抛诸脑后,转而去相信毫无意义的东西。这种情况发生得非常频繁,因此一定是某些固有因素而不是随机因素在起作用。 第五个心理影响是嫉妒。 无论贪婪的负面力量有多大,它还有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一面,与之相比,与别人相比较的负面影响更胜一筹。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的天性里危害最大的一个方面。 一个在孤立环境下感觉快乐的人,当他看到别人做得更好时,可能会变得痛苦不堪。在投资领域,投资者大多难以坐视别人赚钱比自己多这一事实。 我知道这样一家非营利机构,它从1994年6月到1999年6月的捐赠基金年收益率是16%,但是同行23%的年均收益令投资者沮丧不堪。没有成长股、科技股、收购以及风险投资的捐赠基金在5年的时间里发展滞后。而随着科技股崩盘,从2000年6月到2003年6月,这家机构只有3%的年收益率(同期捐赠基金大多出现亏损),股东们反而兴高采烈起来。 这样的结果肯定有问题。人们怎么可能每年赚16%不开心,赚3%反而开心呢?答案是我们都有与别人相比较的倾向,这种倾向会对本为建设性、分析性的投资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第六个关键影响因素是自负。在以下我将要陈述的事实面前保持客观和审慎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进行短期投资业绩的评价和比较。 在繁荣期,轻率甚至错误的承担更大风险的决策往往能够带来最好的收益(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繁荣期)。 最好的收益带来最大的自我满足。如果事情确实如愿发展,那么自认聪明并得到别人的认可是很开心的一件事。 相比之下,善于思索的投资者会默默无闻地辛苦工作,在好年份赚取稳定的收益,在坏年份承担更低的损失。他们避开高风险行为,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不足并经常自省。在我看来,这是创造长期财富的最佳准则—但是在短期内不会带来太多的自我满足。谦卑、审慎和风险控制路线并不那么光鲜亮丽。当然,投资本不应与魅力搭边,但它往往是一种魅力艺术。 第七个影响因素称之为妥协的现象,一种通常出现在周期后期的投资行为特征。 投资者会尽他们的最大努力坚持自己的信念,但是当经济和心理压力变得无法抗拒时,他们会放弃并跟风倒。 一般来说,踏入投资业的人都聪明过人、学识丰富、见多识广并精于计算。他们精通商业和经济的微妙之处,也了解复杂的理论。多数投资者都能够得到关于价值和前景的合理结论。 但是还有心理因素和群体影响的介入。在大多数时间里,资产被估价过高并持续增值,或者被估价过低并持续贬值。最终这种倾向会对投资者的心理、信念和决心造成不利影响。 你舍弃的股票别人在赚钱,你买进的股票在日益贬值,你认为危险或者愚蠢的概念—热门新股、无收益的高价科技股、高杠杆的抵押贷款衍生品—日复一日地被宣扬与传播着。 随着定价过高的股票走势更好,或者定价过低的股票持续下跌,正确做法变得更加简单:卖掉前者,买进后者。但是人们不这样做。自我怀疑的倾向与别人成功的传闻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使投资者作出错误决定的强大力量,当这种倾向持续时间加长时,力量的强度也会增大。这是另外一种我们必须对抗的力量。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