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货市场待了十多年后,期货私募经理李明(化名)发现最近比往年任何时候都更要忙碌。 “到处都在办和股指期货有关的会,我已经作为会议嘉宾参加不下几次了,下周还要飞上海参加一个私募基金与股指期货论坛呢。”李明三年前离开工作十余年的期货公司,自创了一家投资管理公司,干的还是老本行期货交易,但头衔却变成了期货私募基金经理。 “这本是一个低调的行业,但最近却‘被’高调了起来,甚至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李明透露,近期很多媒体主动找上门来要求采访,似乎期货私募在一夜之间“火”了起来。 私募排排网资深研究员杨志为对此也感触颇深。 他告诉记者,最近不断有投资人致电网站研究中心,要求了解期货私募的有关情况。“其实期货私募也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但直到今年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推出之际才开始备受关注。” 李明也觉得,股指期货的功劳很大。 今年四月,筹备三年之久的股指期货终于呱呱落地,中国资本市场也因此告别了近二十年的单边做多时代,有人称2010年是中国的对冲元年。 然而,原本寄予厚望成为中国对冲基金的证券阳光私募至今仍未拿到进入股指期货市场的门票。业内人士分析,即使最终监管层放行,也仅仅会是“试水”,谨慎程度或不亚于公募基金。 “我觉得像我们这样传统期货私募成为对冲基金的可能性更大,无论是高杠杆还是双边交易,对于我们都是驾轻就熟的事。更重要的是,股票、商品还是股指期货,我们都在做。”谈及此,李明自信满满。 但是,这个行业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 据记者调查,期货私募界的鱼龙混杂比起“阳光化”之前的证券私募基金,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其存在形式、人员背景、业绩情况和发展状况等,也很难为外人所知;同时,期货私募在法律上也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交易员的故事 这个行业中有多种玩法,但是“低调”,是该行业中人共有的品质。 当记者出现在小伍面前时,他显得有些惊慌失措。“你怎么这么快就来了,我还没向老板通报呢。”小伍转身给在外的老板打了一个电话,说有个记者想过来聊聊。 可是老板没有同意。 小伍耸了耸肩,告诉记者老板在外很忙,没有时间接受采访,但既然已经来了,老板同意他和记者聊一会。“其实我们老板很低调的,不太愿意见记者。”小伍嘀咕道。 小伍是这家期货私募的交易员,大学毕业后一年来到这里,从名片上印有的“某某投资有限公司”来看,很难确认他们究竟做的是什么投资。 “我们寻找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中存在的一切不合理价差机会,套利是我们最擅长的。”他向记者表示。 小伍的办公桌上,放着四台电脑显示屏,他说这有利于捕捉套利机会。 他告诉记者,套利不局限于期货现货之间(简称“期现套利”),还包括同一品种不同月份合约(简称“跨期套利”)、同一品种不同市场间(如上海铜与伦敦铜,简称“跨市场套利”)和不同品种之间(简称“跨品种套利”)。其中,期现套利是最简单也是最为稳妥的套利方式,但是需要有对现货市场有足够了解的专业知识。 “我们是做纯投资的,没有现货背景,所以不太做期现套利,除了纯现金交割的股指期货。”小伍告诉记者,跨期套利和跨市场套利才是他们所擅长的。 跨期套利,需在同一期货品种的不同合约月份建立数量相等、方向相反的交易部位, 利用两项期货合约的价差变化来获利。 “公司会根据市场情况设定不同月份间的合理价差值,当出现不合理价差时,电脑自带的软件就会发出套利信号,交易员可以择机执行。” 与跨期套利一样,在跨市场套利与跨品种套利上公司软件也会设置他们认为的合理价差,当价差被软件定位不合理时,会发出信号。 当然,软件并不总是靠谱。 小伍承认,软件上的各种设定参数也是人设定的,所谓的“合理价差”是根据历史数据得出的结论,“但是市场总是在变化,历史怎么会简单重复呢?因此软件发出的信号只是一种提醒,价差从‘不合理’走向‘更不合理’,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因此,真正做决策时还是需要交易员的判断,准确与否取决于交易员的经验与“盘感”。 而锻炼出这样的经验与“盘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做期货交易的,没有不熬夜做外盘的,不过我们公司也规定,如果做了夜间外盘,第二天白天就不做内盘,保证休息充分。”他向记者透露,如果白天做国内市场,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半,以及下午一点到三点一刻,这期间原则上是不能离开电脑的,“即使想上厕所,也得憋着。” 小武一天会做几十笔交易,具体数量得看套利机会的多少,他说交易员更像一门体力活,适合刚出道的学生。 “老板不常在公司,偶尔会来一下,他以前可能也是做期货交易员出身,但现在公司都交给30多岁的研究总监管理,自己经常在国外待着呢。”他认为,期货私募更像一份适合年轻人的工作。 多样的生存方式 小伍对于自己的公司不愿多谈,因为他知道监管层并未批准商品基金的成立,国内期货私募一直处于“灰色地带”。 “这个市场太鱼龙混杂了,说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家期货私募基金存在。”私募排排网杨志为估算了一下,江浙、上海、深圳三地期货私募应在1000家左右。 而由于这一群体并未纳入监管,其存在方式也呈现多样性。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