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李立峰:复盘70年代原油价格大涨及对大类资产的影响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2-03-08 09:31:28 来源:华西证券 作者:李立峰

一、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及背后原因。20世纪70年代,原油价格呈现了阶梯式上行走势,由1970年的2.7美元/桶上行至1979年底的40美元/桶,涨幅接近14倍。70年代地缘风险事件导致了两次石油危机,使得油价出现了两次脉冲性上涨,分别为: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0月-1974年3月),源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1978年底-1980年底),源于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导致的原油生产量大幅下滑,此外石油公司和消费者拼命抢购、囤积行为导致了1979-1980年原油抢购风潮,加剧了油价上行。


二、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直接导致全球商品价格上涨,原油、黄金涨幅居前,美债收益率上行。1973年至1980年的八年间,原油价格上涨超过18倍,黄金、银价格上涨超7倍,铝价上涨1.6倍,铜价上涨68%,大豆上涨51%。两次石油危机加剧了美国经济的滞涨风险,高通胀下美债收益率上行,1980年底,十年期美债收益率的高点达到了13%以上。控制通胀预期成为当时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美联储采取了诸如收缩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水平等紧缩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一度达到22%的水平。


三、能源价格上涨影响市场风险偏好和通胀预期,两次石油危机美股表现不一。在第一次油价大涨期间,全球股市大幅震荡,美股、美债双杀,标普500大幅杀估值,而第二次油价大涨期间,美股震荡上行。两次危机美股表现截然相反,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估值角度看,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前标普500估值相对较高,而1978年底,标普500的估值已调整至相对低位;市场情绪方面,沃克尔上台后采取的鹰派货币政策缓解了市场的通胀预期,投资者开始相信通胀将会得到缓解,市场预期逐渐回暖。


四、对当前A股的启示。对于当前全球资本市场而言,地缘冲突是目前影响市场的核心变量,牵扯到大宗商品价格、通胀预期、国际资本流向及联储加息幅度。当前市场已基本确定美联储将在3月FOMC会议宣布加息25个基点,若通胀风险持续上升,不排除在后续美联储会议上再次出现强加息预期的可能。若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将导致全球通胀预期升温,那么控制通胀的政策必要性将进一步提升,全球货币政策可腾挪的空间会缩小,资金或阶段性寻求避险。


■风险提示:地缘风险升级;国内外疫情反复;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全球黑天鹅事件等。


在俄乌冲突升级的背景下,近期传统能源价格急涨,布伦特原油期货、美国WTI 原油一度升至130 美元上方,达到2008 年以来最高。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让投资者联想到70 年代原油价格大涨,产生对高通胀的担忧。此前美国财长耶伦也提到:如有必要,美联储将采取行动,以防止1970 年代通胀飙升重演。本文中复盘了70年代原油价格大涨及大类资产表现,希望能对当前A 股市场投资起到借鉴参考作用。


01、70 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及背后原因


20世纪70年代,原油价格呈现了阶梯式上行走势,由1970年的2.7美元/桶上行至1979年底的40美元/桶,涨幅接近14倍。70年代地缘风险事件导致了两次石油危机,使得油价出现了两次脉冲性上涨,分别为: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0月-1974年3月。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支持以色列的国家,阿拉伯国家联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了石油制裁,包括减产、提价、禁运等手段。直到1974年3月18日,阿拉伯国家发表声明解除对美国的石油禁运。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原油价格由危机前的2.7美元/桶上行至13美元/桶。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8年底-1980年底。1978年底,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国内政治经济动荡。在世界石油需求上升的时期,伊朗原油生产量大幅下滑,1978年底伊朗完全停止石油出口。石油供给骤减使得国际油价飙升,原油市场开始恐慌。1979年3月,伊朗重新开始出口石油,但日产量仍较危机前低200万桶。石油公司和消费者拼命抢购、囤积行为导致了1979-1980年原油抢购风潮,使得每日石油短缺量达500万桶,更是加剧了油价上行,因此第二次石油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场预期的自我实现。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但并未引发新一轮恐慌。一方面,此时世界原油需求趋于下降,其他产油国宣布增产,另一方面,国际能源机构代表同意动用石油储备,指导市场参与者不要参与石油竞购,石油市场逐步趋于平稳。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原油价格由1978年11月的13.0美元/桶上行至1979年12月的40美元/桶。



02、复盘70年代原油价格大涨时,大类资产表现


复盘20世纪70年代的地缘事件导致两次油价大涨,大类资产中:1)商品表现最强,其中原油、黄金涨幅居前;2)两次石油危机加剧了美国经济的滞涨风险,高通胀下美债收益率上行,控制通胀预期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3)权益资产回报有限,能源价格上涨影响市场风险偏好和通胀预期,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市场避险情绪大幅升温,通胀担忧使得美股、美债双杀;第二次石油危机由于美股由于估值偏低、市场通胀预期逐渐回落,美股走势震荡。


2.1.商品:原油、黄金涨幅居前


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直接导致全球商品价格上涨,1973年至1980年的八年间,原油价格上涨超过18倍,黄金、银价格上涨超7倍,铝价上涨1.6倍,铜价上涨68%,大豆上涨51%。


原油价格涨幅远远超过其他品种,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油价涨幅达381%,在第二次危机期间涨幅达201%。黄金在大通胀的背景下持续上行。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黄金涨幅达64%,在第二次危机期间涨幅达121%。此外,铜、铝、大豆等商品也持续上涨,但涨幅不及原油和黄金。



2.2.债券:高通胀背景下,美债收益率上行


1972年下半年起美国通胀水平持续上行,到1973年10月,美国CPI同比达到了7.8%。中东战争爆发导致的原油价格暴涨,加剧了美国通胀水平。1974年2月起,美国CPI同比升至两位数,到1974年12月,美国CPI同比已升至12.3%的高位,核心CPI同比升至11.1%。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前,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在6.86%附近,石油危机爆发后,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先小幅下行至6.69%,随后在通胀环境下持续上升,到1974年8月,十年期美债收益率达到了8.16%的高位,相对石油危机前上行130bp。


1978年底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美国通胀持续恶化,美债收益率震荡攀升。1979年8月6日,沃克尔上任美联储主席,遏制通胀成为美联储的首要政策目标。美联储采用强力紧缩的货币政策,收缩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水平,联邦基金利率一度达到22%的水平。美债利率加速上行,到1980年底,十年期美债收益率的高点达到了13%以上。在紧缩货币政策之下,美国通胀率开始下行,美国CPI同比增速从1980年3月的14.6%下降至1983年的3%附近。



2.3.股市:两次石油危机美股表现不一


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后,美股立即出现调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1973年10月6日至12月5日,美股大幅杀估值,标普500指数市盈率(TTM)下行12.79%。纳斯达克指数、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指数区间涨跌幅分别达到了-20.71%、-19.37%、-16.39%,“漂亮”50行情也在这一阶段结束。


在石油禁运期间(1973年10月至1974年3月),全球主要股指普遍下跌。恒生指数跌幅达37%;美股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道琼斯工业指数分别下跌17%、13%、11%;德国DAX、日经225指数分别下跌8%、3%。


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后,美股并未大幅杀跌,而是整体呈现震荡走势。1978年11月起,受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影响,伊朗石油出口大幅下滑,但美股表现出了一定的韧性。1978年11月当月,标普500上涨2.7%;1978年12月,标普500继续上涨1.49%。


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1978年12月至1979年12月),全球主要股指多为上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跌幅居前的恒生指数反弹幅度也最高,期间恒生指数上涨76%,美股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道琼斯工业指数分别上涨32%、14%、5%。


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美股大幅杀跌,但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后美股震荡上行,两次危机美股表现截然相反。可能有两方面原因:1)估值角度看,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前标普500估值相对较高,而1978年底,标普500的估值已调整至相对低位;2)市场情绪方面,沃克尔上台后采取的鹰派货币政策缓解了市场的通胀预期,投资者开始相信通胀将会得到缓解,市场预期逐渐回暖。



03、对当前A股的启示


对于当前全球资本市场而言,地缘冲突是目前影响市场的核心变量,牵扯到大宗商品价格、通胀预期、国际资本流向及联储加息幅度。当前市场已基本确定美联储将在3月FOMC会议宣布加息25个基点,若通胀风险持续上升,不排除在后续美联储会议上再次出现强加息预期的可能。若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将导致全球通胀预期升温,那么控制通胀的政策必要性将进一步提升,全球货币政策可腾挪的空间会缩小,资金或阶段性寻求避险。


04、风险提示


地缘风险升级;国内外疫情反复;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全球黑天鹅事件等。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