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钢铁等行业类似,我国的大豆加工业如今正走上疯狂的产能扩张之路。与此同时,转基因大豆的进口量同样在迎来新的高峰。 有关数据显示,今年将会是近年来新建大豆加工企业投产最多的一年,而产能却“已经过剩至少一半”,“如果弄不好,大豆产业将会面临又一轮的洗牌。”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警示。 疯狂的进口刺激加工产能 “要想保证我们的口粮安全,就腾不出那么多土地来种植大豆。”对于我国在大豆方面如今遭遇的困局,中华油脂网首席信息官郭清保如是解释。 我国的食用油早在2000年前后就已经无法依靠国内油脂原料自给。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完全放开大豆国际贸易后,进口转基因大豆的数量迅速增加,沿海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压榨企业蜂拥而起。 2004年的第一轮产能过剩之后,如今,我国的大豆压榨业正处在又一轮的狂飙突进中。而刺激大豆压榨企业加速扩张的,是疯狂进口的大豆。 在过去的连续五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均在逐年增长,2009年达到4255.2万吨,较2008年增加511.6万吨,增幅为13.67%。 而现在看来,今年的进口量又将创造历史纪录。根据进口大豆装运船期及到港情况预计,5月份,有83船进口大豆到港,数量总计为485万吨。这已经超过了之前478万吨的月度历史纪录。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6、7月份,我国大豆的进口量都将超过500万吨,6月甚至将达到600万吨。 “当前国内大豆油脂的加工能力已经超过9000万吨。”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登高说。 记者了解到,2007~2009年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增长迅速。据不完全统计,三年之内至少有16家大型大豆压榨油厂建成投产,合计日压榨大豆能力接近4.5万吨左右。而2010年将至少有8家大型大豆压榨企业先后建成投产,合计日压榨能力超过2.5万吨,年新增大豆压榨能力超过750万吨,这也是最近5年来我国新增大豆压榨能力最多的一年。 “从现在来看,产能过剩至少一半。”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对记者说,“去年我国进口大豆为4200多万吨,黑龙江国产大豆压榨量仅为200多万吨,很明显,9000万吨的产能至少有一半闲置。” 而大豆加工业产能加速向沿海积聚集中,同样直接导致了进口大豆数量的攀升。我国从2008年开始在东北地区执行了近两年的大豆临时收储政策,也从侧面刺激了这一趋势。 据了解,黑龙江龙江福公司投资建设的营口油厂就将于今年建成投产,以进口大豆为原料,年加工能力100万吨,比其在黑龙江的工厂还多60万吨。 大豆业再现“国进民退” 让人尴尬的是,2008年,国家发改委就印发了《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了我国大豆加工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意见》中这样表述道:由于产能扩张过快,全行业开工率逐年降低,2000年超过90%,2007年降至44.2%。 而其提出的压缩产能的目标是:到2010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7500万吨/年;到2012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6500万吨/年。很显然,这已经沦为一句空话。 “《意见》根本没有得到执行,停留在纸面上,在项目审批时,主管部门最多就是提醒一句,‘大豆加工产能现在已经严重过剩了,上的话会有风险’,但最后还是顺顺当当批下来了。”一位国有粮油集团的负责人对记者说。 “其实当初那个《意见》的思路主要是为限制外资的,”郭清保对记者说,“到后来国家对于大豆产业的思路发生了一些变化。”他所说的变化是指,国家开始扶持中粮集团、中储粮总公司、中纺集团这样的大型央企加快在大豆加工业的扩张,这也是出于抵御外资集团对这一领域过高控制的考虑。 于是大豆加工产业这几年下来也走出来一条较为清晰的“国进”路线。 最为典型的是中粮集团,这两年中粮提出的“全产业链”概念开始在国内高调登场。 而另外一家央企中纺集团则选择了一条较为低调的扩张路径,这家之前一直以纺织贸易为主的企业,这些年在油脂贸易加工领域不断开拓,尤其近两年,其通过闪电般的并购,将沿海的9家油脂加工企业收归麾下,产能迅速增长到600万~700万吨,稳居国内压榨行业前三名,规模直追中粮。 其实,不光是央企在加快建设,已经掌握了国内大豆压榨业半壁江山的外资粮商,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增加自己的产能。据悉,近5年来,来宝公司、邦基公司、嘉吉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和托福公司等跨国粮商对我国18家油厂进行了资产重组。 “大豆加工业本身是一个风险比较高的行业,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开工一年赚的钱就足够其弥补来年的停产,这也正是为什么各个企业争相上马油脂加工项目的原因。”郭清保对记者说。 和我国大豆加工业集中在加工环节的扩张不同,嘉吉、邦吉、路易达孚、AMD、益海这些跨国粮商更看重的是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 “他们不太理会国内大豆压榨环节亏损还是盈利,实际上很多都是亏的。他们关心的是把上游的原料消化掉,关心的是产业链的顺畅。”前述央企人士说,“这些跨国公司通常会利用各国税率的不同进行战略安排,比如新加坡的所得税率只有5%,其他国家也大致是这个水平,而我国的所得税率是25%,他们就可以选择在国外盈利国内亏损,这样的好处是,少缴或者不缴税,在全球的产业链范围内实现盈利。” 这一轮沿海大豆加工产能疯狂扩张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东北主要是黑龙江地区国产大豆压榨产业的产业链已经破碎不堪。而对于国人普遍关注的国产大豆种植业以及豆农的命运,现在只能寄望于国家的补贴和收储政策。 “现在必须对我国的国产大豆生存思路进行清晰的思考和定位了。”郭清保说,“毕竟不能把每年生产的大豆都积压在粮仓里。” 而在王小语看来,必须想办法使黑龙江的大豆加工业整合起来,形成合力,这样才可能有一丝希望。 小链接 第一轮产能过剩:2004年,我国大豆加工业出现了第一轮产能过剩。由于进口大豆价格大跌,众多之前订购了大量进口大豆的沿海油脂企业遭遇巨亏,几大跨国粮商藉此完成了对国内大豆加工业的收购和洗牌,控制了中国大豆加工业超过60%的产能。 大豆临时收储政策:2008年,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中储粮分次多批在东北地区以最低收购价进行国产大豆的临时收储,由此造成国产大豆的价格大大高于进口大豆。东北地区的大豆加工企业(国产大豆成本较高)与沿海地区的大豆加工企业(进口大豆成本较低)也就处于了一个不对等的巨大价格差异之中。这也进一步刺激了众多企业到沿海建厂的冲动和积极性。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