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完善到产品落地,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对外开放成果不断。日前,由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专题会议再度释放了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积极信号。值得注意的是,受多重非经济因素影响,近期A股市场出现较大震荡,但短期波动不改长期趋势,外资机构对A股市场长期投资价值依然予以肯定。多家外资机构表示,积极的政策信号已然浮现,看好2022年中国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价值。 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再迎突破 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指出,关于中概股,目前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致力于形成具体合作方案。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证监会也随后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会议精神。会议指出,抓紧推动企业境外上市监管新规落地,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保持境外上市渠道畅通。 我国企业向境外“走出去”日前再度传来好消息。继伦敦证券交易所之后,瑞士证券交易所成为中企欧洲GDR(全球存托凭证)上市的又一重要上市地。杉杉股份3月18日公告称,公司拟筹划境外发行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此前,三一重工、国轩高科、乐普医疗也发布公告称筹划境外发行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这充分彰显出我国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改革的开放性与创新性。”广发证券策略团队表示,一方面,推动具备全球竞争力中国企业“走出去”跨境融资及未来并购等资本运作,有助于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树立中国优质企业的标杆形象;另一方面,GDR也是外资流入A股新渠道,有利于优化投资者结构。 据证监会介绍,自2018年沪伦通相关政策及配套规则出台以来,已有4家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成功发行GDR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对拓宽双向融资渠道、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多项改革举措顺利落地,“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除了陆续推进的中国企业GDR发行之外,MSCI(明晟)等国际指数公司已陆续将中国A股纳入其指数体系;证券、基金、期货三大领域的外资股比限制全面放开,多家外资机构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制度方面,除了互联互通存托凭证监管规定,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规则也获进一步修订,拓展适用范围,监管安排持续优化等。 “整体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方面,国际机构投资A股不断增加,市场机构化层次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中资企业也在海外资本市场积极上市。”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付立春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当前外部局势动荡和近期A股市场波动,也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提速的必要性。 “推进制度型双向开放,需持续改善资本市场生态。只有真正建立起融资功能完善、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的健康资本市场生态,才能有效吸引到国外优质金融机构的进入,从而形成良性的内外循环。”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告诉记者,与此同时,还需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丰富风险管理工具,加快推进与国际资本市场通行规则的连接,从而形成高效规范、充满活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外资机构依然看好A股市场 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双向开放步伐坚定、成色充足。在此背景下,尽管近期A股市场调整较大,不少外资机构依然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和中国资产的长期配置价值。 “总体而言,我们已经观察到了积极的政策信号,配套政策的进一步落地有望吸引海外投资者重回A股市场。”瑞银证券中国策略分析师孟磊表示,若中美双方监管能在跨境审计监管上达成合作协议,外资撤离中概股的趋势有望出现逆转。高盛报告也表示目前仍保持“超配中国市场”。 “本轮下跌之后,中国股市低估值的优势有望更加明显。低估值有望为未来中国股市表现提供更多空间。”花旗进一步表示,尽管近期外资流出,但受益于中美利差、中国长期投资机遇以及海外资金的全球配置需求,未来海外资金仍然会继续流入中国。 实际上,在近一周的五个交易日里,北向资金净卖出金额不断收窄,并随后转为净买入态势。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8日收盘,在最近的五个交易日里,北向资金分别净买入-144.08亿元、-160.24亿元、-0.82亿元、53.65亿元、84.57亿元。此前的2016年至2021年,北向资金连续六年保持净买入。 摩根士丹利中国股票策略师王滢表示,近期重磅会议发声提及了市场最为关切的问题,积极看待这些声明。恒生指数已大幅反弹至此前悲观情景假设下的目标位上方,A股亦上涨。当前,指数回归到基本情景假设下的目标位,仍将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路径已经比以往更为清晰。目前保持标配中国股市,未来若出现进一步积极趋势变化,反弹可能会更为可持续。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