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与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相互交织的双重冲突之下。疫情冲击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增速快速下行,俄乌战争可能导致未来进口成本高居不下。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中国经济,未来都可能面临滞涨的威胁。 2、近期,新冠疫情在上海爆发,也有蔓延至广州、苏州等城市的趋势。前段时间,深圳的疫情刚刚得到控制。长三角与珠三角,几乎占据中国经济增长的半壁江山。目前上海基本上处于封城状态,消费、投资与工业生产均受到严重冲击,上海港的货物进出口也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可以想象,本轮疫情对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将是非常显著的。 3、对消费而言,疫情一方面会造成服务业消费的显著下降(例如餐饮娱乐、交通、线下教育等),另一方面,疫情重创了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后者是服务业就业的主体)。这意味着,即使疫情在短期内得到控制,消费的复苏也将是乏力而温和的过程。 4、目前的疫情已经对工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部分对进口原料与中间产品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面临原料与中间产品断供的威胁。各地为了防控疫情而采取的政策已经对商品物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疫情较为严重的城市,企业不得不停工。目前官方与财新PMI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这就是明证。 5、既然疫情显著冲击了工业生产,自然也会影响下一步的制造业投资。对于房地产投资而言,至少从开发商这一端来看,并未显著感受到政策放松的红利。疫情对潜在购房者收入与预期的冲击也会减少潜在购买的需求,这使得开发商没有太大动力开发新楼盘。对基建投资而言,除了中央财政资金和专项债能够保障的基建项目之外,需要地方政府财政配套的项目大多由于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捉襟见肘而难以如期开工。 6、已经强劲增长了两年的出口目前已经初显疲态。其他新兴市场国家逐渐恢复生产、全球市场对医疗物资、医疗设备与远程办公设备的进口需求的下降、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强劲升值,在未来都可能导致中国出口增速的下行。 7、综合上述因素,今年一季度与二季度的中国经济增速很难令人乐观。而一旦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不尽如人意,那么全年经济增速要达到5.5%就非常困难。更重要的是,如果经济增速太过低迷,很多问题就会接踵而来。例如,如果地方政府的施政重点在于防控疫情而相对忽视了经济增长的话,那么地方债务问题就会愈演愈烈。 8、尽管短期内通货膨胀不是威胁,但我们也要看到,全球农产品价格正在快速上涨,而且可能继续上涨。随着大豆、玉米等中国进口依赖度很高的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猪粮比正在进一步被压缩,养猪企业亏损一塌糊涂。但猪肉价格很可能即将触底,而且在未来一年多时间可能由于新的供求缺口而快速反弹。因此,一种值得警惕的情景是,在2023年,我们将会面临经济增长低迷与通货膨胀率快速上升(滞涨)的考验。为了避免滞涨现象的上演,我们必须趁着通胀率还较低的时间窗口,通过扩张性政策的实施来提高经济增速。 9、目前单靠一项政策放松,已经很难防范经济增速的下行了。笔者认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尽快落实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前期国务院金稳会的精神,做到三管齐下。 10、第一,应该尽快实施更具扩张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今天国常会传递了降准信号,这很好。但现在中国经济需要同时进行降准与降息。降准是提供流动性,降息是缓解企业融资压力,提高企业融资需求。但单靠货币政策发力解决不了问题,为了解决微观主体的消费与投资需求,还需要财政政策进行配合。笔者建议,在今年发行大规模的特别国债,用特别国债来做两件事情。一是进行重大的十四五规划期内的基础设施投资;二是对受疫情冲击严重的企业与家庭进行补贴。 11、第二,应实施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也即适当放松对金融机构的各项监管举措。通过这项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投放到实体领域,例如制造业、基建、房地产与中小企业。 12、第三,应该放松具有收缩性的监管政策。例如放松针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政策(特别是银行贷款集中度管理与开发商资产负债表三道红线)。例如尽快出台资本的“红绿灯”清单,明确哪些投资领域是政府明确支持与鼓励的,哪些投资领域是政府限制与禁止的。要让民营企业看到投资的机会与成长的希望,要让微观主体的信心趋于稳定并有效增强,要让投资人看到盈利的机会从而具备创新的动力。 13、不要认为,由于中美利差已经反转(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高于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我们的货币政策就没有放松的空间。目前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已经是有史以来最强的。只要我们能够容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适度贬值,那么我们就自然可以显著下调无风险长期利率。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型开放经济体而言,我们的货币政策必须从国内需求出发考虑,而不能被汇率方面的顾虑所牵制。如果万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过快,我们还可以通过收紧资本外流管制来进行调控。 14、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自俄乌战争爆发至今,中国股市的表现在主要国家中是最差的。这反映了市场预期的低迷。上一次金稳会召开之后,股市曾一度强劲反弹。但由于市场预期的政策迟迟未到,指数再度持续回落。一旦中国经济增速失速下行,可能导致很多问题接踵而来。因此,我们既不能高估经济与市场的韧性,也不能高估宏观政策的适时效力。现在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尽量避免收缩性的政策,尽快出台扩张性的政策。唯有这样,才能缓解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