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发布2022年股权激励预案。截至目前,年内发布股权激励预案的上市公司已接近400家,其中,进度为实施状态的超过七成,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参与度也逐渐提高。从行业来看,包括电子、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在内的高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数量较多。业内人士表示,股权激励有助于激发上市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改善公司股权结构,提升上市公司效率和投资价值,在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激励效果更为显著。 近300家公司股权激励实施 6月14日,金证股份、长盛轴承、维科技术三家上市公司同日发布股权激励预案。维科技术在公告中表示,本激励计划拟授予激励对象的股票期权数量为5200万份,约占公司股本总额的9.91%。金证股份也推出了2120万份股票期权的激励计划。长盛轴承则在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中表示,拟向激励对象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总计不超过53.32万股,约占公司股本总额的0.18%。 进入6月以来,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股权激励预案。Wind数据显示,以预案公告日作为统计标准,截至6月14日,6月以来已有24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股权激励预案。今年以来,发布股权激励预案的上市公司数量已有389家(除去停止实施、股东大会未通过),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此外,目前已有283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已实施,占比超过70%。 经济学者、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付立春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股权激励的本意,在于提升特定管理层人员和员工的积极性,发挥杠杆作用,从而带动公司经营业绩的提升,并体现在股价的上涨上。此外,股权激励也有助于改善公司股权结构,从短期和长期来看,对于上市公司均有益处。 从公告来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标的物包括第一类、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期权,以及股票增值权。其中,限制性股票以及期权行权股票的来源大都为上市公司定向发行股票,还有小部分上市公司计划提取激励基金买入流通A股。 “在股权激励的执行方式上,上市公司通常会选择定向增发股票或者回购股票等方式。”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告诉记者,定向增发是通过新增股本来完成股权激励,这也意味着公司股本规模会扩大。相应地,有可能会带来两种后果:一是扩大股本稀释股权,从而削弱了大股东的控制力,并同时有可能稀释了每股收益。二是回购股份在实施激励的同时并不改变上市公司的股份数量,也不改变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也不会稀释每股收益。 “对股本总规模较小、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来说,定向增发可能更合适;对股本规模相对较大,而且大股东控制力较弱的上市公司,则更适宜于采用股份回购的方式来实施股权激励。”刘兴国进一步表示。 高技术行业频发激励计划 从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行业来看,以电子、电力设备、机械设备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表现最为突出。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14日,在今年以来发布股权激励预案的上市公司中,电子、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和基础化工行业上市公司数量位列各行业前四,分别为76家、47家、45家和40家。此外,医药生物、汽车、计算机行业发布股权激励预案的公司家数也在20家以上。 在刘兴国看来,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主动发挥,与创新成果的产出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因此,在这些行业中,股权激励能够带来更为显著的激励效果,从而在相关行业获得更为广泛的采用,譬如电子信息、计算机与软件等行业。 此外,从股权激励总数(限制性股票或期权数量)来看,通信、钢铁、公共事业等行业表现同样突出。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股权激励总数超过亿股/亿份的上市公司共有13家。其中,中国联通、宝钢股份、方大特钢分别以9亿股、5亿股和2.1亿股的股权激励规模位列各上市公司前列。 国企股权激励参与度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参与度逐渐提高。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14日,在今年已发布股权激励计划的389家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27家为国有企业;而在股权激励计划已实施完成的283家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为16家。 历史数据则表明,自2018年以后,国企股权激励事件数量明显增加。据兴业证券统计,2018年,A股共发生了55起国企股权激励事件,2019年至2021年分别为65、71、102起。在其看来,实行股权激励是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与国企相关的股权激励机制持续完善,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展进一步夯实制度基石。 刘兴国表示,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参与度的提升,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国资国企改革要求符合条件的国有上市公司积极探索实施股权激励方案;二是国有上市公司要增强竞争力、改善财务绩效,客观上要求企业更深度激发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