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金融期货金融期权 >> 金融期货机构评论

广发期货:“到期日效应”未在1006合约现身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0-06-23 09:55:57 来源:期货日报

  “到期日效应”是指股指期货合约临近到期时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出现的非正常效应,主要表现为交割日现、期市场交易量放大、波动性放大以及明显的价格偏向和反转,交割日隔日价格波动逆转等现象。股指期货“到期日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是否存在多种金融衍生品同时结算、交割日结算价格的确定方式、投资者结构与操纵、套利头寸平仓和套期保值头寸移仓等等。

  在国外成熟市场中,由于存在以同种基本金融产品为标的物的多种衍生品、结构化产品同时到期交割,往往会造成标的产品交易量的异常增加或价格的异常波动,如在美国以S&P500现货指数为标的物的就包括有大型期货合约、迷你期货合约和指数期权等,三者会出现很多同时到期的情形,在交易量巨大的情况下,“到期日效应”会比较显著。

  沪深300股指期货刚刚上市两个月,机构投资者并没有成为参与主力,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套利的规模较少,并且目前只有这一个期货合约是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不存在多个衍生品种同时到期的共振效应。因此,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到期日”价格、交易量异常波动不太可能出现,下面将分几点具体分析。

  “到期日效应”出现的市场基础不存在

  和美国等成熟市场不同,我国衍生品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存在以同一金融产品作为标的物的多种衍生产品,市场结构单一,到期时不会出现多种衍生品同时交割。股指期货刚刚上市两月,虽然持仓量在稳步增加,但是相对于现货市场成交量来说仍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交割时小部分的持仓量不至于对市场造成大的波动。

  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最后结算价按交割日现货指数最后两小时的算术平均价确定,而不是单一价。采用平均价结算方式,使得参考价格较多,价格的短期冲击容易被市场纠正。

  期、现市场资金规模差距大

  首先,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在规模上有较大的差距,其交易对现货市场的影响有限。根据中金所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6月18日,股指期货开户数为3.5万户,其中有2.9万户参与交易;而同期沪深两市A股账户总数超过1.4亿,其中有效账户超过1.2亿个,后者是前者的约4000倍。在资金规模方面,IF1006合约6月17日收盘未平仓合约数量为4417手,假设保证金水平总体为20%,则上述持仓对应的存量资金仅为7.3亿元,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总计400亿-500亿元的日均成交额相比显得无足轻重,而与股票市场数万亿的存量资金(其中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占据相当比重)相比更是九牛一毛。由此可见,股指期货市场目前仍是小众市场,参与交易的投资者数量和资金量与现货市场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关于股指期货“到期日效应”或市场操纵行为引发上周五股市尾盘下跌的观点无法得到上述数据的支持。

  交割日期货市场量、价均未出现异常波动

  从IF1006合约最后交易日当天的表现来看,市场操纵的说法也难以得到支持。虽然当天沪深300指数波动较大,在临近收盘时显著下跌,但IF1006合约的成交量在交易时段不同期间的分布较为均匀,持仓量则呈稳步下降的趋势,二者并未随着市场走势的变化出现明显剧烈的变动。

  如果存在市场操纵行为,价格的变化会伴随着成交量和持仓量的显著变化,因为市场操纵者的资金规模一般较大,进出市场时难免会对价格、成交量和持仓量等市场数据带来冲击。然而,这些情形在1006合约交割日并未出现。现货指数当天的走势更多是受到市场自身基本面因素的影响,并非由期货市场波动引起,比如上周五医药股受到消息面打击而整体下挫,而医药股是近期最为强势的板块,其大幅下跌大大影响了多头人气。

  由“到期日效应”导致的交割日大幅杀跌过多,价格一般会在交割日后下一个交易日开盘即出现大幅反转,但本周一只有2.7点的高开,盘后走高也主要是上周六央行宣布人民币不再单一盯住美元,人民币升值以及热钱涌入预期增大,市场信心得到提振。周一走势可以进一步说明“到期日效应”未现。

  仔细分析到“期日效应”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后就不难理解,不能简单地将现货市场的下跌归结于股指期货“到期日效应”的影响。

责任编辑:姚晓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