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关注消费成长板块的结构性机会 在国内基本面复苏预期和政策面稳增长预期的作用下,A股市场风险有限。美联储紧缩和美股波动确实会对短期外资流向构成扰动,未来北向资金的双向波动会更加频繁。但从中期视角来看,如果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推动基本面修复,则可以抵消外部紧缩的影响,进而缓解汇率和资金流向的压力。 上周A股市场先抑后扬,周一至周三上证综指振荡走弱,一度跌破3300点整数关口,周四至周五伴随着北上资金的大幅流入,各大指数继续上涨。截至上周五收盘,上证综指、沪深300成功站上半年线,上证50收于半年线之上,中证500上方面临半年线。市场结构方面,上周消费成长板块表现较为突出,周期板块则相对落后。 通胀预期引导情绪,美股反弹暂不构成反转 在经过前一周的剧烈波动后,上周欧美股市迎来普反,十年期美债收益率也有所回落。上周五晚间,受密歇根大学消费者通胀预期指数回落、IMF和美联储官员表态缓解经济衰退担忧影响,美股三大指数纷纷大涨。具体而言,一方面,上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密歇根大学美国消费者1年期通胀预期终值为5.3%,低于预期值5.4%和初值5.4%。此外,调查受访者预计未来五到十年价格上涨3.1%,低于预期和初值的3.3%。这一指标的意外回落,使得不少投资者认为美联储激进加息的可能性降低。另一方面,圣路易斯联储行长布拉德表示,利率远未达到中性,在这种情况下,提前加息是个好主意。他认为今年利率将上调至3.5%,加息将减缓经济增长速度,但衰退风险被“过分夸大”,一旦反通胀势头开始形成,美联储可能降低政策利率。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上周五发表声明称,美国经济可能在2022年和2023年放缓,但随着美联储实施利率收紧计划以遏制通胀,美国经济将“勉强避免衰退”。在此背景下,美股迎来反弹。 笔者认为,尽管俄乌局势和疫情不确定性仍存,但当前海外市场关注的焦点依然在于通胀路径和央行货币政策的表态。从数据来看,美国通胀在9月份之后将重新迎来高基数。在不出现意外的情况下,今年年末至明年年初美国CPI同比将逐渐回落,那么美联储就有可能在11月或12月议息会议考虑紧缩政策的退坡甚至转向。反之,如果意外发生(例如地缘局势紧张、油价居高不下等)使得通胀预期持续位于高位,那么紧缩和衰退压力也将进一步增加。因此,上周美股的反弹并不意味着市场已经触底。在美联储退出紧缩之前,需要有更多证据表明通胀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站在当前时点来看,现阶段至三季度美股市场大概率还将面临紧缩加码、通胀高位和增速放缓的状况,预计当前至三季度美股整体将呈现振荡偏弱的态势,观察四季度是否会出现转机。如果转机出现,则可能成为美债长端利率筑顶以及美股市场风格重新转向成长的契机。 A股仍可看高一线,关注成长股结构性机会 在经过前期的持续反弹后,当前部分投资者对后续市场如何演化存在分歧。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经济基本面与2020年二季度类似,均处于疫情冲击后的修复阶段。但与2020年不同的是,本轮经济复苏在高库存与高通胀的制约下,复苏斜率可能缓于2020年。首先,由于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较快,当前国内局部地区疫情仍有反复。虽然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对市场的冲击边际也在递减,但是依然会对经济和盈利修复产生扰动。其次,目前工业企业库存水平位于2013年以来高位,后续将面对较为严峻的去库压力。在疫情冲击对企业经营性现金流情况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下,生产抑或是消费端的回升可能较为缓慢,A股三季度业绩回升力度依然面临挑战。最后,当下海外经济复苏已经见顶,需求面临回落,在此背景下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度将不及2020年下半年。5月经济金融数据显示实体内生需求依然偏弱,这意味着国内政策面宽松格局仍将持续,但考虑到美联储紧缩步伐所带来的约束,宏观流动性边际继续改善的幅度相对有限。 图为标普500与十年期美债收益率 综合来看,在国内基本面复苏预期和政策面稳增长预期的作用下,A股市场风险有限。美联储紧缩和美股波动确实会对短期外资流向构成扰动,未来北向资金的双向波动会更加频繁。但从中期视角来看,如果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推动基本面修复,则可以抵消外部紧缩的影响,进而缓解汇率和资金流向的压力。市场结构方面,由于本轮国内经济复苏的斜率大概率会缓于2020年,因此现阶段宽松环境仍将持续,只是边际继续改善的空间有限。从这个角度来看,顺周期板块盈利修复的不确定性相对较大,可重点关注消费成长板块的结构性机会。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正面临紧缩加码、通胀高位和增速放缓的状况,在此期间若美债收益率再度上行还会对成长风格形成压制,但预计影响将逐步减弱。操作上,建议投资者前期多单继续持有,逢指数大幅回调分批布局多单,不追高。跨品种套利方面,建议投资者关注多IC空IH套利,注意风控。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