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证监会批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开展中证1000股指期货和期权交易,相关合约2022年7月22日正式挂牌。三个问题带您看懂中证1000股指期货! 1.中证1000指数的特点? 中证1000指数和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指数有哪些区别?我们分别从成分视角、业绩与估值以及市场交易数据的角度来看一看: 成分视角 从行业构成来看,中证1000指数的前三大行业为工业、信息技术和材料,三者合计占比超过67%,金融地产成分比例最低,合计仅为3.7%。中证1000的行业分布结构和中证500指数最为接近,和上证50指数差异最大。中证500的前三大权重行业也是材料、工业和信息技术,合计占比为56.7%,而上证50指数的前三单权重行业是金融、日常消费和信息技术,三者合计占比64.3%。 从成分股来看,中证1000指数的成分股数量最多,但成分股市值却最小。中证1000指数包含了1000个成分股,显然是四个股指当中含成分股数量最多的股票,但这1000只股票的市值基本都在500亿元以下,是典型的小市值公司。按成分股市值的大小来排序,四个指数涵盖的分别是超大型股票、大中型股票、中小型股票以及小型股票。 业绩与估值 中证1000指数的净利润增速波动大,与中证500指数更相似,业绩稳定性不如沪深300和上证50指数。 过去,中证1000指数的净资产回报率是四个指数中最低的,但在今年半年报披露后,中证1000指数的净资产回报率反超了中证500指数。 中证1000指数是四个指数里每股收益最低,但估值最高的。从2016年初至今,中证1000指数和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指数的滚动市盈率均值分别为45.23、10.61、13.03以及29.05倍。 市场交易数据 中证1000指数目前的成交额约2300亿元,成交额体量仅次于沪深300指数,远高于上证50指数。 中证1000指数目前的换手率在3.5%-4%左右,远高于其他三个指数. 同时,中证1000指数的历史波动率也水平也高于其他三个指数,从2016年初至今,中证1000指数和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指数的历史波动率均值分别为23.25%、18.10%、18.19%以及21.17%。 简单来说,中证1000指数的特点是:小市值、高估值、高波动。 2.中证1000股指期货的特点? 中证1000股指期货的代码为IM,合约细则基本和其他三个期指品种一致,除了两个点需要注意: 第一,IM的合约乘数为200元/点,中证1000指数现价7000点左右,意味着上市后IM单合约的价值在140万左右。IF、IH和IC目前的单合约价值约为128万、85万以及125万,因此,IM上市后将成为四个股指品种中,单合约规模最大的品种。 第二,IM上市后的保证金比例为15%,也是四个品种中保证金比例最高的品种。 3.中证1000股指期货上市后的一些猜想? 成交活跃度高 IM也是第一个典型的小市值风格股票风险管理的工具,这批股票波动偏大,相应的风险管理需求更为旺盛,支撑IM的风险管理交易需求。另一方面,中证1000指数的现货成交额不低,这意味着中证1000指数期货的成交额也应该不低;加上中证1000指数高估值、高波动的特征,IM的波动也会偏大,这同样会带来更多的交易需求。因此,我们推断IM上市后的成交活跃度肯定不低。 IM上市后可能会贴水 目前,期指当中IC保持着长期贴水的状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Alpha策略对冲需求带来的。由于中证1000指数的成长性更强,波动率更高,投资其成分股能偶获取Alpha的概率会更高,同时,IM上市后也给投资者提供了多一项的对冲选择项,因此,我们推断Alpha策略的需求可能会导致IM和IC一样出现长期贴水的状况,并且,如果更多的资金选择IM来替代IC来做对冲,IC的贴水可能会出现缩窄。 更多增量资金、更多元化的产品 中证1000股指期货上市后,股指衍生品市场将覆盖从大蓝筹到小市值成分指数的全部链条,风险管理工具的进一步丰富意味着可以出现更多元化的产品。例如,后续可能会出现中证1000指数的雪球产品,也可能会出现利用IM进行投资管理的权益产品。同时,根据当年IC上市的经验,新品种的注入会让市场场对指数的关注度变高,带动指数跟踪ETF规模的上行。根据新闻报道,在7月22日IM挂牌上市当天,汇添富、易方达、广发、富国等旗下中证1000ETF将同日发售,而目前跟踪中证1000指数的ETF基金最大的规模不过才26亿元,等更多的ETF基金发行后,期现货市场都将迎来更多的增量资金。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