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美国通胀压力加剧,拜登政府频频发出调整美国对华关税调整的政策信号。美国现任财长耶伦从21年年底就开始在公开场合表态减轻对华关税的收取有助于美国降低本土的通胀水平,美商务部部长也在多场合表态拜登政府正在讨论对华关税的征收水平,并表示在短期内有可能下调部分商品的关税征收水平。同时,美国国内也出现了部分不同的声音。美国现任贸易代表戴琪和前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均表示美国通胀成因复杂,降低对华关税并非良策,通胀问题需通过货币财政政策等手段才能解决。同时戴琪表示美对华关税的征收是重要的政治博弈筹码,需从战略性的视角考虑关税的减免。本文从美国对华豁免关税的行政流程、美国供应链转移情况以及豁免关税对美国通胀的影响等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了美国对华商品关税豁免的可能性和该举措对降低美国通胀水平是否有效。 一、美国通胀与关税的影响 能源和汽车价格的上涨是近期拉高美国通胀的两大原因:汽车由于生产组装供应链复杂,一辆汽车由超过30000片零件组装而成。举例而言,一片芯片的设计生产组装涉及到很多国家,汽车或半导体供应商难以追踪了解到整条供应链的情况。因此,从2020年开始,新冠疫情的肆虐暴露了该问题,对汽车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干扰,汽车价格也随之抬升,对通胀影响增大。 根据Fajgelbaum et al.(2020),美国对华额外关税的作用取决于关税的价格传递效率,关税每上升1%,美国进口的中国产品价格上涨0.58%,推升美国CPI通胀0.6个百分点;随着疫情爆发,中国厂商的议价能力上升,关税的价格传递效率不断提升。美财长耶伦从21年下半年起就多次公开表示降低部分中国出口商品的关税可以缓解美通胀之忧。2022年7月5日我国副总理刘鹤与美财长耶伦举行了视频电话会议,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议题务实、坦诚交换了意见,同时也提到了美国华关税征收下调的可能性。 二、美国供应链面临原材料劳动力的双短缺 从新冠疫情肆虐以来,美国乃至全球的供应链收到了明显的冲击。美国供应链受到的冲击来源于两方面:一、原材料短缺,价格上涨: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原材料短缺问题在2021年持续加剧,商品库存的短缺与美国国内需求的高增长同时出现,使得矛盾加剧。二、劳动力短缺:由于新冠的冲击,驾驶卡车的司机和供应链上的工人这两块都出现了极大的短缺。由于工资低、工作时间长以及卫生情况得不到保障的多重因素,新冠冲击前卡车司机这一工作的应聘者就已越来越少,而新冠加速了这个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此外,工厂组装工人和铁路货物搬运工也因为工资低和卫生差等问题,出现了辞职潮,工人流失率超过30%。其中最受短缺的商品有家具、电器、衣物和玩具等(图三)。 从分部门的出口情况来看,美国对中国工业品的需求黏性较大(图六)。低技术部门对美国出口近几个月出现的同比增长源自去年的低基数(图四),但整体而言东盟国家在低技术部门上对我国出口替代效应逐渐显现;而高技术部门对美出口在疫情爆发初期迎来了一波爆发时增长,而后随着台湾东南亚供应链逐渐修复,美国进口商的可替代供应链选项增多(图五)。 ·关税对供应链转移的影响 而受制于制造工艺产品结构等多方面的限制,不同产业的制造业受损和修复情况也不相同。根据麦肯锡的调查,超过60%的卫生用品制造商已经在着手转移供应链到更靠近终端市场的区域,来减轻供应链不稳定这一扰动因素。而化学制品的制造商因为工艺限制,工厂从建成到投入使用耗资巨大,且环保要求较高,难以在短时间内转移供应链。同时,部分产品的供应链冗长,美国进口商难以摸清供应链所有情况。麦肯锡将供应链分成三段,第一段为距离产成品最近的下游段,第二段为中间品组装的中游段,第三段为原材料生产的上游段。仅有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了解原材料生产段的供应链情况。因此,美国进口商对于他们进口产品生产供应情况的不了解导致他们难以在出现危机时及时修复或者转移供应链。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全球供应链会在2022年下半年逐渐恢复。在中美关税之争中,东南亚在美国进口电子机械产品中的份额从 2017 年贸易战前的 15% 增长到 2020 年的 29%,其中柬埔寨、缅甸和越南是收益最大的国家(图七)。 三、中美第一阶段协议完成情况 中美第一阶段协议涉及到中国承诺在2020和2021多购买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基准规模为21年的进口额。根据PIIE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年底,中国整体仅完成59.6%的目标额度。由于中国完成协议情况有限,招致美国政府内部部分不满的声音,因此美国或缺乏全面下调关税的动力。 ·USTR关税豁免条例 USTR方面的关税豁免情况追踪梳理:2018-2020 USTR 共受理53000件美国公司提起的对特定商品(范围在301调查之内)的关税免除申请,拒绝了46000件。整体来看,USTR通过了13%的申请,被拒绝的87%中,63%不能论证对该商品征税会损害美国经济;23%不能证明该商品只有中国能制造。对于通过的申请所涉及到的商品,所有进口该商品的进口商均收益。USTR审核标准有四条: 1. 该商品是否仅中国产 2. 申请者是否尝试搜寻过美国或第三方国家是否有该商品 3. 论证该商品在301调查之内可能会造成的对美国的经济伤害 4. 该商品对中国2025计划或其他工业计划的重要性大不大 USTR申明强调,之所以给部分商品发豁免,是为了给美国的进口商时间来寻找中国以外的供应链的替代。美国重启豁免关税的调查,重点放在之前已被豁免的549个品类的商品在豁免过期之后是否应该继续获得豁免。在分析该商品是否只能由中国提供这一点上,USTR强调会着重分析以下四点: 1. 该商品或该商品的替代品可由美国或第三个国家提供 2. 该商品的国际供应链变化情况 3. 提出申请的进口商在2018年9月之后是否有努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替代品 4. 美国国内该商品的产能 ·预期美国对华关税调整情况 根据USTR对于关税豁免申请的指导标准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的最终目的之一是敦促美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可替换的供应链,以此来实现中美最大程度上的贸易脱钩。然而,中国出口大国的地位难以替代,中美贸易的完全脱钩难以实现。根据美国贸易代表此前的表态,美国近期对华完全取消惩罚性关税的预期较难实现,然而美国出于对自身高通胀的忧虑以及部分供应链难以被中国以外国家替代的现实,我们认为部分部门的关税有豁免的可能性。目前美国对华使用301条款的情况如下图所示(图十一),其中皮革、食品、交通运输和燃料部门的商品基本全在美国301条款所包括的关税征收范围内。301条款对文体用品,矿物,化学用品及机电制品的涵盖范围较小。我们分部门分析了不同商品的供应链情况和商品的不可替代性,认为以下商品部门的中国供应链较难被替代,根据USTR的关税豁免标准,这些也是我们认为关税最有可能受到豁免的部门。 1.半导体 美国半导体协会SIA多次发文敦促取消对中国出口半导体征收的额外关税。SIA称对半导体和相关产品征收关税给美国芯片制造商和消费者带来了负担,美国的额外关税是半导体成本飙升25%。此外,半导体行业为美国就业市场提供了超过277000个高薪工作岗位,与之相关的衍生工作岗位超过160万个 。并且美国在中国的半导体供应链并未涉及核心设计等技术,中国出口的芯片大部分仅涉及组装测试和封装工艺,是芯片生产附加值最低的阶段,对中国影响有限,但对美国就业市场和通胀影响很大。因此,我们认为美国在继续围堵中国2035目标的前提下,出于对美国国内就业和通胀的考量,对非核心技术的芯片组装封装等相关出口产品有降低关税的可能性。 2.化学制品和塑料制品 中国是化学类和塑料类中间品的出口大国,美国制造商对中国出口的化学和塑料中间品依赖度较高,因此化学制品和塑料制品是之前通过USTR关税豁免申请比例较高的部门。美国301调查共对2266件化学制品征收额外关税,对1372种塑料制品征收额外关税。其中美国进口商对58%的化学制品提出了关税豁免申请,对97%的塑料制品提出了关税豁免申请。化学制品的申请通过比例在10%左右,塑料制品的在19%左右。我们预期美国继续对该部分商品授以关税豁免,或扩大对化学和塑料中间品的豁免范围的可能性较高。 3.钢铁和铝 2018年3月1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钢铁征收25%的关税,对铝征收10%的关税。因为在此前美国就对中国的铝和钢铁提出了反倾销措施,根据PIIE测算,额外的关税大部分其实收到了NATO成员国以及其他美国盟友国的头上。在新关税征收之后,美国钢铁产能利用率抬升到了80%以上,但是原铝产能利用率最高也只有64%(图十二),随后受疫情影响进一步下行。由于美国对钢铁和铝征收的关税最终抬升了美国国内钢铁和铝的价格,使美国制造商压力增大(图十三),美国宣布将于2022年1月1日取消对欧盟进口钢铁征收的25%的关税和对欧盟进口铝的10%的关税。此外,与日本的关于钢铁和铝的贸易谈判也在进行中。因此,我们认为美对华出口的钢铁和铝的关税亦有降低的可能。 四、总结 从美国进口中国商品和东南亚商品的份额的长期趋势来看,东南亚对中国出口的挤占效应是长期存在的。中美贸易战爆发初期有部分中国商品通过进口到东盟国家再转销美国的方式来规避加征关税,而随着中国出口东盟份额开始下行,东盟出口美国金额反而持续上行,这意味着东盟国家对我国供应链的挤占是长期存在的,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链向东南亚的迁徙或是长期趋势。短期而言,为了降低国内通胀水平,谋求政治利率,拜登政府可能降低部分中国商品的出口关税水平。但就长期趋势而言,美国对中国高科技领域和高技术的打压或是长期存在的,关税俨然已成为中美贸易谈判中的重要筹码,随着印太经济框架和友岸外包体系的逐步推进,美国或难以大幅度、大规模撤销中国商品的关税。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