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层面,展望2022年下半年,本文对天然橡胶市场关注焦点提出三点质疑。宏观层面,当前海外通胀高企,美联储及欧洲央行的加息并未能有效抑制通胀上行,且高通胀与加速紧缩的货币政策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负反馈,海外各大经济体下行压力骤增;而美元指数突破近10年波动区间,表露出市场对美元强势背后的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且欧盟核心国家与非核心国家国债利差走扩至200bp之上,欧洲债务危机再度发生的概率也显著上升。市场仍将处于交易衰退周期的预期之中,大宗商品亦难幸免,沪胶价格在宏观环境衰退的背景之下存在补跌空间,悲观情绪下价格或下探至10000元/吨之下。 [质疑之一:消费刺激政策加码, 但汽车产量回补或透支需求] 背景:疫情震中覆盖两大汽车产业中心,产销两端均受压制 我国汽车产业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发展阶段,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其中,东北地区以一汽集团为核心,贡献了国内汽车产量约12.5%;长三角以上汽集团及多家新能源整车厂为主体,占据国内汽车总产量超23.0%。 图为各省份汽车产量 2022年二季度,受全国防疫影响,一汽集团及上汽集团主要工厂生产环节及供应链相继阻滞,全国汽车产量因此断崖下跌。另外,疫情反复限制民众消费,汽车零售市场表现萎靡,外出及收入预期减少均对居民购车意愿产生不同程度压制,汽车产业产销两端均有阻力。 现状:购置税优惠措施发布,消费刺激箭在弦上 4月下旬,随着疫情防控成效显现,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汽车下乡,消费刺激自此拉开帷幕。5月31日,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对单车价格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购置税减半征收,政策力度大幅加码,汽车产销因而快速反弹。6月,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8.61%,其中乘用车产量同比增长44.31%。 思考:政策层面推动未来需求,其持续性是否长久 如此强劲的增速增长,带动市场进入欣欣向荣的景气上行周期,但政策刺激的持续性是否长久是今年下半年首要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回顾前两轮购置税优惠政策,税率的下降确实会对乘用车零售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政策实施期间,销量数据基本维持正增长态势。 图为乘用车购置税与零售销量 2009年,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降至5%,乘用车销量率先复苏,叠加上一年的低基数影响,产销增速于年末实现翻番,整年维持上行趋势;2010年,相同车型购置税调升至7.5%,全年汽车市场呈现U形走势,产销增速逐步收窄。2015年四季度,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再次降至5%,持续时间相较上轮调控更长,但受制于产业景气见顶等客观因素,此轮刺激计划带动的汽车零售增速回升相对平缓,且政策末期乘用车产销增速跌落至负增长区间。 综合来看,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实施框架大同小异,但因不同的经济背景及实施周期,其效果呈现略有差异。追根溯源,其根本原因在于税费的下调并未创造新的增量需求,大多仅仅是将未来的刚性需求前置,或者是弥补过往损失的原有消费。 参照当前宏观经济背景及汽车产业周期,本轮调控在结构上更类似于2015年的政策调节,产销复苏密集集中在实施前段,使得政策推进后继乏力;而在恢复至10%购置税税率的2018年至2020年,汽车销量数据再度深陷负增长的泥潭,可见消费刺激计划着实提前预支了等待兑现的存量需求。 因此,目前如火如荼进行的汽车购置税减征及其他一系列促进市场复苏的措施也将大概率透支未来需求,其持续性大打折扣;且6月快速上行的汽车销量也涵盖了二季度原有的消费回补,汽车产量延续高速增长的预期或要落空。从年度的总量来看,纵使全年汽车产量回升至约2700万辆的水平,其对天然橡胶消费端的增量需求拉动效果实则并不显著。 [质疑之二:出口市场持续强劲, 但海外需求将逐步见顶] 背景:国际海运价格有所回落,运输成本开始降低 2020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国际海运价格持续上涨,运输成本侵蚀出口利润。但今年2月以来,CCFI综合指数及多条全球贸易主要航线运价指数纷纷呈现回落态势,CCFI综合指数降幅超过11.0%。另外,全球运力亦延续增长之势,截至目前,集装箱货轮运力增加1.89%至2582.5万标准箱。 现状:出口市场异军突起,限制解除将修复企业出口意愿 高昂海运成本的回调及全球货轮运力的扩张使得出口市场面临双重利好。汽车出口方面,5月汽车出口数量创历史新高,出口市场延续2021年以来的高景气水平。另外,5月4日欧盟普通法院一审裁决撤销了欧委会对华卡客车轮胎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令,长达三余年的“双反”告一段落,限制解除将修复企业出口意愿。 思考: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出口驱动能否延续 出口市场的蒸蒸日上支撑着天然橡胶下游的需求预期,然而欧美经济陆续进入衰退周期,海外消费能否延续高位从而带动轮胎及汽车产品的出口是今年下半年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分品种轮胎产量来看,2022年上半年,半钢胎累计产量同比缩减6.57%,但产出相对历年均值依然正常;全钢胎累计产量同比下降19.17%,生产水平下滑则较为明显。全钢胎产量的大幅萎缩与2021年国标升级提前兑现货车置换需求息息相关,半钢胎产量的相对平稳则与前述乘用车市场消费刺激不谋而合。但从出口数量来看,全钢胎与半钢胎之间并没有出现较大的分化,结构性差异影响尚可。 图为轮胎出口情况 图为轮胎库存情况 因而,整体轮胎出口市场自2021年以来持续强劲,原因主要来自于疫情时期我国全产业链供应能力的相对突出。2022年之前,国内防疫政策一直以来延续的精准性及强制性使得常规抗疫对生产环节影响甚微,而海外制造业数次停摆,货币政策却持续宽松,从而高强度地刺激我国出口规模维持上行态势。反观当下,海外货币政策进入紧缩阶段,经济衰退风险骤然加剧,消费能力萎缩似乎是板上钉钉,对国内出口市场的拉动亦将边际减弱,驱动下行使得天然橡胶需求预期雪上加霜。另外,维持高稳增长的轮胎出口实则并未带来国内轮胎库存的显著下降,2022年上半年,山东全钢胎及半钢胎库存可用天数均不同程度上升,产成品库存的累积彰显实际需求传导未能顺畅打通,也意味着若出口动能出现拐点向下,天然橡胶实际需求将加速下滑。 [质疑之三:气候扰动影响加剧, 但季节性旺产期即将来临] 背景:橡胶产出恢复平稳,主要产区产出分化 今年橡胶产出相对平稳但产区之间略有分化。泰国产区的连年放量并未带来我国橡胶进口的实质性增长,其余进口来源地,诸如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受政策偏向及胶林树龄等关系影响,进口水平出现下滑,使得整体来看国内橡胶到港维持相对平稳之势。 现状:拉尼娜持续时长超预期,极端天气发生频率有所增高 产区产量差异不仅仅发生于各个ANRPC主产国之间,也存在于国内两大子产区当中。而其中,气候状况的不稳定波动是相对比较主要的影响因素。今年以来,云南产区物候条件相对稳定,海南产区气候波动则较之更大。据海南省气象局的气候影响评价所载,今年1月至5月,月度降水普遍偏多,其中5月平均降水量为历史第4峰值,极端降雨频率显著增高;进入6月之后,3号台风暹芭与海南岛擦身而过,海南多地发出特大暴雨预警,部分监测站点降水量监测创历史纪录,天然橡胶生长及割胶过程受到影响。 思考:气象预测难度加大,气候因素影响几何 然则,天气变动本就难以预测,而气候影响亦略显扑朔迷离,极端天气频发对天然橡胶供应端的影响会否拖累各主产区旺产季来临所带来的产量释放也是现阶段理应关注的问题。 从价格的角度来看,纵使气候波动明显加剧,各产区原料价格并未大幅偏离近年价格运行区间,这也印证了ANRPC产量整体保持平稳的事实。而且,虽然本轮拉尼娜现象持续时长显著超过此前预期,但对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上半年的ENSO预测却罕见地产生分歧。气象学模型预测显示拉尼娜现象将于本月结束,海温指数回归正常区间,而明年二季度之后NinoZ区海温指数上穿阈值上限,或有概率引发新一轮厄尔尼诺现象;但统计学模型对未来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预测则截然相反,本轮拉尼娜现象虽将于近期走弱,但其影响强度将于今年四季度再度放大。 图为NinoZ区海温指数与SOI(气象学模型) 总体来看,气象学对环太平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现象的预测难度逐年增加,而看似气候变化反复无常,但2022年上半年橡胶原料市场并未陷入异常。若极端天气发生强度暂无显著走强的可能,则下半年天然橡胶原料市场大概率将维持平稳,天气因素对供应端的扰动实则微乎其微。 [价格展望:三大驱动边际转弱, 且衰退交易风险升温] 综上所述,就橡胶供需层面而言,2022年下半年天然橡胶各产区陆续进入旺产季,供应节奏料延续平稳放量态势,而需求兑现高峰已然显现,汽车消费刺激计划或将过度透支未来需求,出口市场增长动能亦难延续,三大驱动因素均边际转弱,沪胶价格年内高点大概率已出现在一季度,下半年走势将维持疲弱。 并且,当前海外通胀高企,美联储及欧洲央行的加息并未能有效抑制通胀。6月,美国CPI同比增速上升至9.1%,欧元区HICP同比增速录得8.6%,海外主要经济体通胀数据均创下新高,7月加息力度或将增强,高通胀与加速紧缩的货币政策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负反馈机制,经济下行压力骤然增加。 另外,美元指数上行至108上方,突破近10年波动区间,表露出市场对美元强势背后的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且欧盟各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纷纷走高,核心国家与非核心国家国债利差走扩至200bp之上,欧洲债务危机再度发生的概率也显著上升。 因而,从全球宏观层面来看,海外各大经济体均进入下行区间,市场将继续处于交易衰退周期的预期之中;而追溯21世纪以来的历次全球经济衰退期间资产价格的表现情况,大宗商品价格及商品指数均难幸免,沪胶价格在宏观环境衰退的背景之下仍有补跌空间。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