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张忆东:极致的成长在A股选,极致的价值可以在港股买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2-08-03 11:20:20 来源:六里投资报 作者:张忆东

7月31日,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在一场交流中,以“动荡的世界,复苏的赢家”为主题,分享了他对市场的判断和关注的投资机会。


张忆东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表现为弱复苏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偏弱,但又没有系统性风险。市场接下来要重点关注的,仍将是结构性的亮点。


张忆东认为,三大板块的长期投资机会最值得关注:一是以新能源车为代表的能源科技;二是人工智能领域;三是国防军工领域,军民融合、民参军的细分领域的小巨人。


相比于to G、to B的“风光核氢”,新能源汽车作为to C的生意,其商业模式更优。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转型中卡位在了全球较好的位置上,虽然整车厂谁将最后胜出尚未可知,但零部件企业的确定性则要较整车厂更强。


虽然前期新能源的相关标的不少已经回到前期高点,甚至再创新高,但张忆东认为,短期的波动固然值得警惕,而比短期风险更大的风险,是错过新能源车这一时代发展的大机遇。


投资报整理提炼了张忆东的交流要点和精彩内容:


1. 过去一年,上市公司披露自己有新能源或者新能源车相关的业务,总共有多少家呢?


3200家公司。


我们总共有将近4800家公司在A股,差不多60%多,都会跟这个相关。


所以,它这个拥挤,不单单体现在纯粹的新能源车标的。


2. 整体来说,经济还是偏弱,弱而不崩,偏弱复苏。


最差的这种阶段已经过去。比如疫情防控已经比4、5月份好多了。


所以,中国现在经济这个弱复苏好处在于什么?


弱复苏,通胀没有压力,稳增长是有底线思维的,宽货币、宽信用。


经济总量偏弱,又没有太大的系统性风险,如此,结构性的亮点将是我们重点关注的……


总体来说,从中短期来说A股,甚至是港股,目前显著处于低谷,下半年会更好。


3.对于普通的投资人,千万不要让他现在自己去投新能源车的这种股票。


一旦有回撤,回撤30%,很正常。但是,他如果左右挨巴掌,这就相当于是财富的消失了。


这个时候,其实我觉得就应该让他定投,找一些围绕着新能源车研究比较深的基金经理,定期定投。


就相当于说,战略性去投2005年以后上海的房子,虽然有波折,但是你不要试图精准择时。


因为它每一次回撤的时候都很快,你可能觉得还不够便宜,就直接拉上去了。


4.往后看五到八年,我们认为,以刚才讲的三大科技为主导的一轮结构性的朱格拉周期已经开始。


我在2019年发了一篇报告,就是认为,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朱格拉周期已经开始。


这个朱格拉周期,跟2001年到2011年的朱格拉周期不一样。


这一次更多的是结构性的朱格拉周期。


有点像2009年到2018年的、移动互联网朱格拉周期。


我们要把握时代机遇,资本市场又恰恰在中国的科技创新、经济转型中间起到重要的作用。


所以,拉长点看,我对于688,对于科创板,寄予了厚望。


当然了,包括但不限于科创板,包括创业板,包括主板,包括一些港股市场里面的具有成长属性的这些公司,我们都觉得可能存在机会。


5.如果说,你的思维就是两分法,极致的成长和极致的价值,两个相结合的一种投资策略。


我建议,成长多放在A股,因为在A股,它对成长非常宽容。


那么如果你要买deep value的资产,惨不忍睹的一些资产现在都是在港股,绝对是全球价值股最好的这种。


你如果找类债券的资产,Deep value的资产,我建议,你倒是可以怀着怜悯的心买港股,反正就是当储蓄了,当买类固收产品了。


这个比买国内的可转债强太多了,它本来就是股票,而它的分红收益率比债息强太多了。动辄百分之十几的分红收益率。



经济处于弱复苏状态,弱而不崩,重点关注结构性亮点


分开来说,我们需要解决中短期的问题和中长期的问题。


中短期的问题就是,中国跟美国经济周期是错位的。


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但是,好日子还不容易,它是较弱的复苏。


因为,外部环境来看,2020年是大放水,需求的扩张,但现在面临一个海外的收缩。


房地产,2020年到2021年初,房地产销售投资都是明显升温。


但是2021年初,1月1号开始就是针对开发商的三道红线,融资新规。


直到如今,整个的房地产还是处于加速出清的状态。


地方财政的这个困境,下半年依然会维持。


考虑到疫情的影响比2020年的下半年也要更强一点,所以整体来说,经济还是偏弱,弱而不崩,偏弱复苏。


最差的这种阶段已经过去。比如疫情防控已经比4、5月份好多了。


所以,中国现在经济这个弱复苏好处在于什么?


弱复苏,通胀没有压力,稳增长是有底线思维的,宽货币、宽信用。


经济总量偏弱,又没有太大的系统性风险,如此,结构性的亮点将是我们重点关注的。


为什么说我认为,大家不要低估中国的韧性?


我认为下半年不会再出现三月到五月份那种,偏向于有系统性风险的压力,更多的是一些阶段性的冲击和结构性的风险。


和A股相比,可能外部的不确定性压力更大一点,我们的抗风险能力更强一点。


因为中国的供应链、产业链更齐全,我们的供应链的安全性更强。


过去的这三年,中国其实是在演练内循环。


我们练就了内循环,从而可以从容地化解逆全球化的一些不利的冲击,也可以化解一些海外金融风险的冲击。


我们的产出最终使用占比,也是高达93%。


所以,整体来说,中国的内需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而且,经过了实战的演练,以及疫情这三年不断的挑战,现在开始出现一种后现代的供应链发展模式。


总体来说,从中短期来说A股,甚至是港股,目前显著处于低谷,下半年会更好。


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30%,大趋势已经不可逆了


跟大家分享下长期机会。


我觉得长期的机会,才会更值得珍惜。


解决全球的这种“胀”的风险、“滞”的风险,以及滞胀所带来的大国博弈的安全的问题,取决于几个产业。


一个是能源科技方面。


未来几年,我们认为整个的能源科技里面,最具有超预期发展空间的,应该就是新能源车这样的一个产业链。


这个产业链,因为它的产业链足够长,而且,又是换赛道来超车,因为它就是对传统能源车的一个完全的替代。


70年代的时候,上一次能源危机使得日本车崛起,日本车的崛起不过还是在传统能源车的背景下,轻量化,从而节能。


但是现在,我们压根颠覆了传统能源车,我们根本不用再研究发动机这些东西了。


我们现在考虑电池、电控、智能化,包括各种后面软硬件的结合。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的市场,我们现在已经接近30%的渗透率。


30%渗透率什么意思?就是说,不可逆了。


再也不要想着说,新能源车是不是一个泡沫,是不是很快就会偃旗息鼓,还是传统能源车卷土重来。不会的!


一旦到30%之后,我们后面就看50%、70%,是这样一步步来的。


美国说它到2030年,零排放汽车销量占新车的销量的50%。


欧洲,2035年,就彻底停掉化石能源车。


这是所以这是全球的一个大的风口,在这个大风口中,中国的卡位更好。


而且,这个时候,究竟是哪些整车胜出?不知道。


但是,零部件,就是新能源车相关的零部件,特别是跟新能源车智能化相关的零部件,这一定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因为你可以给中国的整车配套,也可以给特斯拉这种欧美的整车进行配套。


当然了,我也承认,短期的拥挤度很高,而拥挤度很高的情况下,的确震荡调整很正常。


所以,对于普通的投资人,千万不要让他现在自己去炒新能源车的这种股票。


一旦有回撤,回撤30%,很正常。但是,如果他左右挨巴掌,这就相当于是财富的消失了。


这个时候,其实我觉得就应该让他定投,找一些围绕着新能源车研究比较深的基金,一些基金经理,让客户来定期定投。


就相当于说,战略性去投2005年以后上海的房子,虽然有波折,但是你不要试图精准择时。


因为它每一次回撤的时候都很快,你可能觉得还不够便宜,就直接拉上去了。


为什么就拉上去了?


还是基本面,有基本面支撑。


所以,我认为最看好的,还是新能源车智能化的产业链。


其他的,像“风光核氢”,它偏周期一些,偏to G和to B,而新能源车是to C。


to C往往是最好的商业模式。


人口老龄化后,人工智能是信息科技下一阶段主心骨


对于解决“滞”的问题,还是要提高效率,提高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效率。


这一块,对AI,对人工智能,我们是最看好的。


因为,现在主流的经济体,无论是欧洲、日本、中国,人口都是老龄化的。


本来大家都觉得,中国放开三胎岂不是很快就解决人口老龄化?但你看,现在人口的悬崖压力还是很大。


可能美国稍微好一点,但是美国这一次躺平,它导致了很多的后患。


后患是在哪?它的中低端的劳动人口劳动参与度在下降。


也就是说,这个病不是跟简单的感冒一样,它还是有影响的,对呼吸系统、身心健康还是有影响的。


所以,美国、欧洲、中国、日本,这种富裕的、大型的经济体要解决老龄化,解决人口红利的下行的问题。


最终,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机会,特别是to C的。


比如说以后,大家年纪大了,不一定儿女就在身边,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等,这种信息科技最终会和新能源、能源科技相结合。


但是,方向又不太一样。


如果说上一次的信息科技的核心是在于移动互联网。


那么下一个阶段,新的信息科技的主心骨,我认为,应该就是人工智能。


国防军工,不必太关注军费开支增速,寻找军民融合、民参军的细分领域小巨人


最后,还有一个能突破“滞胀”时期,在中长期有大的机会的板块,就是国防军工。


国防军工,我们看两个维度。


第一个,树欲静而风不止。


从全球的维度来说,1986年以后,军费开支大概十年一个周期,十年上,十年下。


新的十年是从2016年开始是低位,现在,发达国家的军费开支同比增速回到历史的一个均值水平。


随着今年冲突之后,后面肯定是向上走的,国防开支会加大。


那对中国而言,我们其实不用特别看军费支出这个事,未来中国的军费支出也是会比较平稳的。


国防科技,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现在的战争打的是高科技的战争。


现代化的国防要做的是什么?


就是要围绕着科技赋能,特别是培养大量的军民融合、民参军的细分领域的小巨人。


这可以借鉴美苏争霸的时候。


苏联军费不断扩张,最终把经济给拖垮了。


但是美国就不一样,它动用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力量,去推动整个科技的发展,为军队、军工来赋能。


所以未来,无论是航空航天、无人机,包括各种智能化、信息化的这种武器装备,都大有可为。


对于国防科技,你不一定非要盯在主机厂。


事实上,新材料、TMT,或者说化工材料、金属材料,它可能都是可以军民通用的。


以能源科技、人工智能、国防军工为主导的新一轮朱格拉周期已经开始


最后,我们来讲,就是往后边看五到八年,我们认为,以刚才讲的三大科技为主导的一轮结构性的朱格拉周期已经开始。


我在2019年发了一篇报告,就是认为,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朱格拉周期已经开始。


这个朱格拉周期,跟2001年到2011年的朱格拉周期不一样。


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世界工厂。


城镇化、工业化,驱动了那一轮轰轰烈烈的整体性的朱格拉周期。


但这一次的朱格拉周期,更多的是结构性的朱格拉周期。


有点像2009年到2018年的、移动互联网朱格拉周期。


最后,我们要把握时代机遇,资本市场又恰恰在中国的科技创新、经济转型中间起到重要的作用。


所以,拉长点看,我对于688,对于科创板,寄予了厚望。


当然了,包括但不限于科创板,包括创业板,包括主板,包括一些港股市场里面的具有成长属性的这些公司,我们都觉得可能存在机会。


问答环节:


新能源车是比较拥挤,注意风险,立足基本面


问:现在新能源板块已经有一定的反弹了,后面的投资中是不是有一定追高的风险?


张忆东:的确现在新能源车,大家都比较拥挤。


过去一年,上市公司披露自己有新能源或者新能源车相关的业务的,总共有多少家呢?


3200家公司。


我们总共有将近4800家公司A股,差不多60%多,都会跟这个相关。


所以,它这个拥挤,不单单体现在纯粹的新能源车标的。


追高肯定有风险,所以怎么办?你要考虑基本面。


这个公司你要算一算,无论新能源还是新能源车,它的业绩是可以预估的,那么现在估值性价比怎么样?如果不舒服我觉得可以等一等。


还有一些,的确被低估了,因为现在4800多家公司,很多的小公司,特别是100亿以下的这种小公司,大家都没有覆盖。


这些公司,它现在的转型期,如果深度地挖掘,它盈利的弹性可能会超预期。


那么,它现在的估值,静态估值高就没问题。因为关注成长股,还是关注未来的现金流折现。


第二点,大家还是需要多多冷静,立足基本面。


短期波动的风险的确要警惕,但比这个更大的风险,是错过了时代的机遇


但是第三点,就是风物长宜放眼量。


因为国际国内分析下来以后,其实最好的时光,全球化红利期,过去30年的那种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不要老是期待一吃就吃满汉全席,那这个时候,大家只能找结构性亮点。


找来找去,大家都不是傻子,那为什么大家去拥抱那一个方向?


还是因为,那个有盈利,有高景气度。


当然了,并不是说存在就是合理,追高总是有风险。


但是真正的追高风险,来自于对于基本面的错判,如果对基本面错判了,你把炒作当做了基本面,那才是到后来可能血本无归。


但是这一次的新能源和新能源车,我们认为它有一个中长期8到10年的一种基本面逻辑.


它和纯粹的干拔估值不太一样。


反过来说,比如说像2005年也好,2008年也好,房地产它的基本面逻辑没变,虽然短期很拥挤,静态估值贵的要死。


但只要它背后的这种基本面高增长的逻辑没变,那么,你可以用长期的角度来去化解短期追高的风险。


当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人心往往喜欢追涨杀跌。


比如说像今年年初到现在,新能源和新能源车坐了一个电梯,很多人年初买了新能源车相关的,很可能他到四月份就割肉了,而且,五月也不会追进来。


虽然,大部分的新能源车、新能源都回到了历史的一个高位,但跟他也没关系了。


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是什么?


就像我最近一直在说的,短期波动的风险的确要警惕。


但是,比这个风险更大的风险,是错过了时代的机遇。


A股和港股都没有系统性风险,但现在机会都是结构性的


问:从复苏的角度来看,A股和港股和哪一个更值得配置?


张忆东:我觉得,产业的复苏才是最重要的,淡化指数。


A股和港股两者是不一样的,A股更全,而港股更加关注一些重点标的。


两者的共同点在哪儿?


都是现在没有系统性的风险,都在一个相对低位的位置。


跟海外相比,都会更加有性价比。


从现在,如果你看一年看两年,我们认为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都是一个可以考虑配置的市场,没有系统性风险,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真正赚钱的还是靠结构。


因为这个复苏,是弱而不崩的复苏,只是一个弱复苏。


它不是2009年的四万亿的那种强复苏,也不是2016年棚户区货币化安置,供给侧改革中叠加的那种强复苏,不是的。


指数在低位夯实底部,所以真正要赚钱,可能还是在结构。


而从结构的这个角度来说,A股,可能整体来说,还是偏“新半军”。


因为,现在肯定不是一个指数牛市,而是一个结构性行情。


所以A股整体来说,可能还是在以“新半军”为代表的行业中,去精选这些没有被大家所关注到的,一些优质的细分行业小巨人。


对于港股,它也是找阿尔法。


港股的可投的股票,其实不多,也比较零散,包括汽车、纺织服装等等,这些都是偏结构化的。


其中,跟A股相似的,港股也有一些造车新势力,以及一些新能源相关的个股,但是它产业链不全。


只能说是对A股的一个有益的补充,所以,A股、港股加起来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资本市场。


买港股,现在不是一种无脑买入的格局,更多的还是需要我们去选。


我们就以物管和地产为例。


国企的地产和物业今年在港股走得很好,甚至一些国企的地产在创新高,但是民企的地产是在创历史新低。所以更加需要去做选股。


买成长股选A股,买deep value的价值股就看港股


如果说,你的思维就是两分法,极致的成长和极致的价值,两个相结合的一种投资策略。


我建议,成长多放在A股,因为在A股,它对成长非常宽容。


它可以赚什么?赚企业盈利钱,赚交易对手方的钱,以及赚宏观政策的钱。


但是在港股,成长股,它叫见了兔子才撒鹰。它只是关注基本面,机构投资者的占比是80%。


所以我说,要是买成长股,还是多考虑在A股买。


那么,如果你要买deep value的资产,惨不忍睹的一些资产现在都是在港股,绝对是全球价值股最好的这种。


地产,不要看民企地产,民企地产它是生死的问题。


那么在没有死亡问题的这种国企,无论是地产,银行,保险,能源,其实你如果找类债券的资产,Deep value的资产,我建议,你倒是可以怀着怜悯的心买港股,反正就是当储蓄了,当买类固收产品了。


这个比买国内的可转债强太多了,它本来就是股票,而它的分红收益率比债息强太多了。动辄百分之十几的分红收益率。


总体来说我就说,A股港股,现在都不用太悲观。但是第二,都不好做。


因为,机会更多是一种结构性的机会。


千万要注意价值陷阱,现在有些地方便宜,但是,万一它的产业是有一个死亡陷阱,你买进去以后,可能还是血本无归。


所以结构化的时代,更加需要专业化地对待。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