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具体数据只能向相关监督部门提供,我们经得起任何部门的调查。”江西铜业(SH.600362)副总经理王赤卫在谈及江西铜业的期货亏损时向本报记者表示。 据接近江西铜业期货的人士透露,2000年江西铜业把自身的期货分为五大板块,分别是自产原料、铜杆线、贸易、进口原料、国内原料,每个板块都有独立的账户。 江铜铜业副总经理王赤卫曾对本报记者表示,期货的亏损是在三大块对冲保值而产生的。它们分别是进口原料的保值,国内原料的保值以及铜标线客户远期点价。 不过他的解释无法让市场满意,一方面具体数据太少,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江西铜业期货部门有不光彩的历史。 铜价波动论 江西铜业期货部门人士针对疑问较大净多头,以及进口原料“买伦敦,卖上海”的保值进行了解释:江西铜业作为一个年生产70多万吨电解铜的企业,它的主要营运目标是铜精矿的冶炼加工费(TR/TC)。 在伦敦与上海两市比价关系稳定时,“买伦敦,卖上海”产生的头空尺寸可以对冲掉。但由于去年八九月份伦敦与上海的比较关系发生逆转,伦敦铜价下跌幅度比上海铜价大,因此期货多空相抵后表现为净亏损。 去年2月以前,中国电解铜出口的课税很高,国内冶炼商生产的电解铜基本无法出口。这一限制使得国内铜价比国外铜价高。实际上,江西铜业如果能向国外销售铜,那也可以进行“卖伦敦,买上海”的操作。只要在这两个环节加入现货合同,那么它们最后的净值就是当时的加工费。 江西铜业77%左右的铜精矿由外部供给,其中绝大部分以上依靠进口铜精矿,但这些铜精矿的价格不是在交货时就已经确定了的,而是要交货后几个月再确定,一般为三个月。 铜精矿的价格根据LME铜价决定,为LME铜价减去冶炼加工费后的价格。还未确定铜精矿价格,江西铜业就已进行了生产销售。此时要对这个现货销售合做一个期货买多,以抵消未来LME铜价变化带来的影响。 由于销售主要集中于国内,长单相对较少,因此江西铜业常态为净多仓。 除了自产原料仅在LME进行做空操作外,其它的板块都会在LME和上海期交所进行做多空双向交易。而由于自产原料占江西铜业的比重比较小,所以期货上多空相抵后,会表示为净多头。 江西铜业每个季度的生产量都差不多,同时期货交易量也较为均匀。江西铜业期货部门辩称,2008年之所以巨亏,是因为价格下跌太急,并不是第四季度期货交易量放大形成的。 2008年十月铜价暴跌40%,至年底跌幅超过67%。2008年,虽然江西铜业的期货业务前三个季度都有盈利,但第四个季度的亏损吃掉了前面所有的盈余。 不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据2008年年报显示,在期货这一块,铜陵有色(000630.SZ)在期货上获得巨幅收益,它的规模与江西铜业规模差不多,但自有矿产量只有江西铜业1/3。江西铜业是国内自有矿产量最高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的期货做多的规模应该比其它铜业小得多。 是否投机?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江西铜业第一次巨亏。早在2006年,其期货亏损达13.5亿。一时间,江西铜业期货投机的传闻四散开来。 2008年的期货亏损却与当年有很大不同,是江西铜业常态业务的表现(详见本报2009年4月2日《江西铜业13.6亿衍生品亏损释疑》)。 在解释国内期货投机时,王赤卫引用了株治集团(600961.SH)的事例。在他看来,企业超额套保肯定是一种投机行为,另外不保也是一种投机。江西铜业潘其芳向记者表示,江西铜业的套保是要求全部覆盖现货合同。 据知情人士透露,江西铜业期货业务部门考核标准是保住加工费。通过把现货收益、期货平仓亏损、期现对冲后收益进行总和来获得最终收益,再把这收益与加工费进行比较,只要前者不小于后者就达到目标。 他还表示,为了减少企业投机的可能,2007年江西铜业引入埃森哲进行流程改造时,把江西铜业期货部门由过去的决策部门变成一个操作部门,具体的决策由相关部门决定。比如,过去原材料采购部门签订现货合同后,会向期货部门汇报,期货部门再根据现货合同决定如何进行期货操作,但2007年底改造后,江西铜业各部门根据自己的业务进行期货操作,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负责任。 不过江西铜业的期货运作仍无法让他放心,关键就是江西铜业期货决策人员仍有10%以内的敞口控制权,以江西铜业去年产铜70万吨计,10%带来的风险仍不容忽视。 另外,期货操作人员管理培养更难,而期货业务对人才要求非常高,有知情人士透露,江西铜业期货在未改革前,员工一年收入才三万多块。 江西铜业一位高管表示,由于江西铜业业务不断扩大,期货套保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集中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另外分散到各部门增加了具体部门对期货的关联度,“过去,具体部门把订单一交期货部了事”,具体业务部门对市场的把握能力无用武之地,同时也增大了期货部门业务难度,无形中放大了企业期货风险。 “这次改革是一次新的尝试,我们要看看它做得好不好,如果不好,我们再去更改。”王赤卫总结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