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产业&金融精选

任泽平:2022下半年经济展望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2-08-29 11:53:10 来源:泽平宏观 作者:任泽平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一、政策空中加油,经济重回复苏,企业信心比黄金重要


政策努力通过空中加油,将经济重新拉回复苏通道,防止二次探底,继稳大盘之后,国务院部署19项接续政策和非对称降息体现了这一导向。政策性金融工具用于基建和保交楼可能是增量和发力点。


上半年GDP增长2.5%,下半年如果能够实现5.5%的增长,全年有望4%左右。除了二季度特殊情况外,下半年5.5%的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属于较高的,高于欧美,与印度、越南不可比,他们相当于中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发展阶段不同。对现阶段的中国经济而言,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内外部问题的根本。


货币政策的关键是从宽货币到宽信用 ,银行体系并不缺资金,“堰塞湖”现象体现了银行不敢贷、企业不敢投的堵点,因此,关键是提振企业信心,尤其提振民营经济、平台经济、房地产等这些解决就业主力的信心。 必须要从理论上说清楚民营经济的地位,从产权保护、财产保护等实际行动上给民营经济和平台经济的企业家吃定心丸。


不确定性来自中美关系、俄乌冲突、地缘政治、美联储加息、疫情、地产等。


我们在3月17日提出《从今天起,开始乐观》、4月6日《新一轮结构性牛市猜想》,7月中旬提出“货币从全面宽松到结构性宽松,股市从单边上涨到结构性行情”“对未来经济不必悲观,但也不能盲目乐观”。



二、输入性通胀压力和内生性通缩压力并存,稳增长稳就业是当前首要任务


未来要担心的不是通胀,而是通缩,这是我们与主流观点的不同之处,或者准确的说,输入性通胀压力和内生性通缩压力并存。


受美联储前期超发货币、地缘冲突、供应链短缺等冲击,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国内主要是猪周期启动。


但是,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之后的核心CPI在7月仅为0.8%,而且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核心CPI反应的是居民就业和收入状况,因此当前应该主要担心内生性通缩而非输入性通胀,稳增长、稳就业是当前首要任务,这在宏观政策上是至关重要的,关系方向性和全局性。



三、房地产稳则经济稳,到了出手临界点,破解“不能涨不能降不可能三角”的僵局


“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随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20-50岁置业人群峰值出现、城镇化率超过64.7%、人均住宅面积达到34平米、全国套户比超过1.09,房地产长周期的拐点已经出现,大开发时代和普涨时代已经落幕。客观讲,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严峻形势,既有长周期因素,也有短周期因素;既有政策因素,也有企业自身因素;是长短期、国内外、政策企业等因素叠加的结果,仅归因于任何一方面均有失偏颇。


房地产稳则经济稳,房地产大开发时代已经落幕,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2021年房地产销售18万亿,仍然是国民经济遥遥领先的第一大支柱行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起来预计3万亿,虽然在快速增长,但仍然无法对冲这一缺口。如何既要防止房价死灰复燃,又要恢复市场信心,需要高超的智慧,老成谋国是时间换空间,配合二次房改。



当前房地产到了出手的临界点,过去几年在“房住不炒”导向下,各部门出台了三道红线、集中度管理、严查经营贷、去杠杆降负债等政策在大方向上是对的,在当时的背景下是有合理性的,但是在长短期、内外部因素叠加下,面对当前房地产市场过度低迷拖累经济增长和就业、七成以上房企面临债务违约风险、破解房地产-土地财政-银行贷款的经济增长三角循环需要一定时间、烂尾停贷风险影响民生和稳定,房地产到了出手的临界点。必须要清楚政策的出发点不是保房企,而是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


对于房企要区分,要实现优胜劣汰和兼并重组。对于那些转移资产、躺平烂尾不保交楼的不良企业,相信未来自有法律等着;对于那些被房地产长期低迷耗尽现金流仍竭尽全力维持经营保交楼的良心房企,应该实施积极救助措施,甚至由这些优质良心民营房钱配套AMC度过难关并重组行业。


过去部分房企给老百姓留下了纸醉金迷、为富不仁的不良印象,成为救助市场最大的道德风险和障碍,但是也要看到有一批房企还是诚信经营的良心企业,必须要进行区分,要实现优胜劣汰,要清晰地向社会传递稳楼市是为了稳就业稳民生。


房地产稳则经济稳,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行业。从各方面形势来看,房地产到了出手的临界点,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当前关键是三大任务:稳楼市、保交楼和房企重组,通过放松前期偏紧的调控政策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通过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建立房地产纾困基金并配套金融工具支持保交楼保稳定,通过支持优质房企尤其民营房企并配套AMC等进行行业内并购重组。相信经过长短结合的措施,加上以“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房地产税”为主的二次房改,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望实现软着陆。


恢复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和信心,比贷款展期等措施更为重要。从放松需求的角度,不要指望房地产市场会回到从前普涨的局面,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未来70%的低能级城市因为人口流出或停滞面临房地产过剩,对于20%-30%的人口流入都市圈城市群可以给予政策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


比如,上海可以将远郊区购房资格从5年社保降低到2年社保,北京可以加大工作居住证发放数量,要给在北上广深工作的年轻人购买起点住宅机会,安居乐业。深圳情况比较特殊,地域小,房价过高,一定要防止短期再次大涨,可以考虑进行区域合并的方式,进行人口和产业的转移及均衡发展,在稳主城区房价的同时,实现整体区域市场销量的回升。


对于都市圈城市群周边的强三线城市,可以通过社保互认、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式放松限购,落实国家城市群发展战略。但是对于大量人口流出的低能级城市,严禁再出台过度刺激手段,既违反中央“房住不炒”精神,也将极大增加实体经济成本,要多从地区优势角度发展制造业和实体产业,进行土地财政转型。


四、新基建是稳增长最重要的抓手,是经济增长新引擎


新基建是兼顾短期稳增长和长期促创新的最重要抓手,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基建是新能源、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充电桩等领域,这关系到大国竞争的制高点、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应该在政策性银行贷款、政府专项债、减税降费等领域给予大力支持。


这个领域有助于提升中国经济的长期潜在增长率,是典型的供给创造需求,对这个领域的投资短期不必担心货币超发和产能过剩,这些行业未来空间巨大,应该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产前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


货币是中性的,用在非生产性领域将增加债务负担,用在生产性领域将能够通过未来的收益覆盖,所以当前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不是总量,而是结构,大力支持新基建。


五、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


迎接新能源革命。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售224.8万辆,增长一倍以上,今年预计600万辆,渗透率超过27%,去年是13.6%。在全球双碳和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相关的行业产业是未来经济最有希望的、最具爆发力的领域。全球新能源行业发展主要包含三大主线赛道领域:从电动化到智能化,从煤电到绿电+储能,从锂电池到氢能源电池。


一是新能源相关的消费者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智能驾驶等。新能源车应用蓬勃发展,快速渗透,未来从电动化到智能化,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即将来临。


二是新能源相关的清洁电力能源建设领域,包括电源工程、电网系统建设,未来将从煤电到“绿电+储能”。未来“绿电+储能”的模式才算真正的新能源,最终梦想,主要包括可再生发电和电力综合利用领域,比如风电、光伏等上游清洁能源替代,比如新能源友好并网的新一代电网、新型储能等。


三是新能源相关的电池技术领域,从锂电池到氢能源电池,未来发展高资源自给率、成本可控、市场化商用进程可落地的多元化电池技术路线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新能源市场增量空间巨大、竞争格局未定,未来还将有一次大洗牌,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放眼长远,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未来能够革新能源命的,只有新能源自己。



六、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内外部问题的根本


对于如何应对逆全球化和霸权国家战略遏制,从长远看,发展是硬道理,当前我们最需要的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从经济大国向科技、金融、军事等综合实力大国迈进,在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提高人均水平。越是关键时期越要和伟大的祖国站在一起,越要牢记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挑战是发展过程中必将也必然面对的,如果不是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就不会发生,所以也只有通过发展壮大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


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时日本国内舆论一片哗然、不服,有的认为是中国gdp数据造假所致。2021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的三倍,这种质疑声随之消失,日本安心做老三。中美问题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有一天中国经济总量是美国的三倍,引领全球经济增长、贸易、科技创新乃至改革开放,树立人类文明前进的新灯塔,于是今天看到的这些纷争自然就会消失,因为争论和摩擦只会在势均力敌时才会多发,在国际秩序的丛林法则下,争论止于实力。所以,我们要切记发展是硬道理,是首要任务。


历史上大国兴衰的世纪性规律,绝大部分最终是靠实力说话。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影响力越大的人越要理性、建设性,你的影响力是社会的信任,用来推动社会进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相信经过新一轮改革开放,经过一代代人卓绝的奋斗拼搏,中国定能重回世界之巅,拿回曾经属于自己的王座。



七、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鼓励生育是大势所趋


2020年呼吁“是该放开三孩了”,全网5.6亿阅读,推动形成社会共识和公共政策。2021年呼吁“建立鼓励生育基金”,还处于争论阶段,但各个地方已经开始实施相关鼓励生育的措施。


人口负增长即将来临,优化生育政策刻不容缓。目前多省出生人口持续下降,2017-2021年河南、山东、河北等人口大省出生人口降幅超过40%,并且2021年已有11个省陷入人口自然负增长。


8月1日,国家卫健委党组在《求是》杂志刊登署名为“中共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的文章中指出:随着长期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势能进一步释放,我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目前我国促进生育的措施比起其他低生育率国家鼓励生育的力度还有一定差距。


二孩、三孩政策出来后生育率和新生儿不升反降;现在不要说放开生育,鼓励力度不够老百姓都不愿意生;2020年城市、镇、乡村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12、1.4、1.54,农村的生育率已经很低了,生育率不仅低于联合国黄金水平2.1,而且低于美国的1.9,法国的1.8,德国和英国的1.6-1.7;未来要担心的不是人口过快增长,而是过快下滑,2021年我国总和生育率降到1.15,全球倒数,只比韩国高,比日本的1.3都低,比欧美国家低50%以上。


需要反思的是,我们这么一个民族几千年来崇尚“家庭文化”“多子多福”“家和万事兴”,怎么短时间内变成了世界上生育率如此低的国家?为什么?


2016年放开二孩之前,有保守派人口权威反对放开,预测只要放开二孩新生儿年度峰值将达到4995万人,结果当年只有1786万,随后一路下滑,2021年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只生了1062万人,2022年将降至1000万人以内。


当前少子化的主因是:生育养育教育偏高,高房价、低社保水平、高生活成本;托育服务供给不足;主力育龄妇女以每年400-500万的速度在下降,因为中国的婴儿潮来自1962-1976年;不同程度的女性就业歧视;女性经济独立,受教育程度提高,生育的机会成本上升。而这些,有的无法改变,有的通过改革可以提高生育率和幸福指数,法国、美国等都有很好的经验。(参考《中国生育报告2022》)。


随着人口形势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人口问题,2021年中央全面放开了三孩,实施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积极应对老龄化少子化,各个地方也积极出台了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各大城市甚至掀起抢人大战。


有几点建议:1)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2)将学前教育和0-3岁托育纳入义务教育;3)加大女性就业权益保障;4)对于老人参与抚养孩子的家庭,可以从抵税、发放补贴等方式给予支持;5)打击学区房炒作。


相信经过一系列放开并鼓励生育的措施,中国生育率一定能够触底回升,实现人口结构优化,以及长期均衡发展,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且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幸福。天佑中华。


我们深爱这个国家,深爱这片土地,以科学家的精神,建设性的态度,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让社会更美好。



八、下半年资本市场展望


我们在3月下旬提出“从今天起,开始乐观”,“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随后4-6月经济和资本市场反弹,抓住了今年最重要的一轮行情和主攻方向。7月下旬提出“经济复苏基础不牢,空中加油”“股市从单边上涨转为结构性行情”,及时提示了市场行情和风格转换。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