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这是来自著名价值投资大师巴菲特的经典名言,说的是在大多数人恐慌的时候要敢于坚持投资理念并加大投资的仓位,而在大多数人兴奋狂热的时候不要跟风。 投资本身是对人性的考验,人性本身充满各种各样的弱点,促使投资者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这种非理性的行为研究被称为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作为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构成,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细分性学科,主要目的是揭示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各种决策情形。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受到人性的影响在投资过程中很容易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这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影响。相比于有效市场假说的理性人假设,行为金融学与之对立的提出了非理性人的假设,以探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下面我们具体来看几个常见的行为金融的心理效应: 1、损失厌恶:投资者总是对于收益风险厌恶,对于损失风险偏好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程度的收益和损失时,会觉得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据研究表明,同量损失带来的负效用是同量收益正效用的2.5倍,投资失误带来的后悔往往超过投资正确的愉悦,而且当涉及的是收益时投资者大多表现为风险厌恶,害怕已经获得的浮盈获利回吐,而当涉及的是损失时投资者则会表现为风险偏好,希望抗住浮亏甚至加仓来扭转局势,而不舍得及时止损。 举个例子,假如投资者用10000元投资,开始赚了1000元觉得很满意,但是随着浮盈的增加,觉得赚到2000和3000带来的满足感差不多,于是就会考虑尽早获利了结。而损失则不同,假如投资者亏了1000元,他大概率是不舍得及时止损,随着浮亏的加大这种损失厌恶感会越来越强烈,直至在低位认错出局。投资者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导致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往往是赚的少亏的多,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投资负循环。 2、禀赋效应:投资者总是认为自己持有的资产更好 禀赋效应是指当某人持有一种资产的时候,其对资产价值的评估要高于没有持有这类资产的时候。作为行为金融学的经典现象,禀赋效应反映了投资者实际投资过程中一种真实的非理性心理现象,由于禀赋效应,投资者在实际投资中往往会对自己持有的资产更加难以割舍,导致投资者在出售资产时,会开出比理性价值更高的价格。 因为人是富有情感的动物,投资者会将情感和其所持有的资产构建联系,同时受到外部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又进一步加深了直观情感的感受,使得禀赋效应再次深化。如果投资者在富有情感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理性,那么禀赋效应对投资者实际决策影响是不大的。但是当市场环境大幅变化时候,投资者很容易陷入非理性的误区,总是觉得资产的价格应该更高,这么低的价格完全不应该卖出,最终形成长期性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因为持有一项资产总是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比如长期使用该公司的优质服务,或者该资产未来具有高景气,成就不可限量等,但是现实终会回归理性,美好的期盼也有可能不能如愿。 3、代表性偏差:投资者总是根据过去片面的经验去判断资产价值 代表性偏差是指投资者在实际决策过程中会面临多种信息的影响,然后会认为某种信息影响比较重要而忽略其他信息产生的影响,这种选择性代表判断是可能是缺乏理性的,因为实际情况中代表性的重要信息可能并不全面,部分更重要的信息并未体现到实际的投资决策。 比如很多投资者认为优质的公司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买入,而忽略了当前股票的价格和行业的现状。其实在每个行业里面都有优质的资产,受到行业周期的影响其价格往往也会发生较大的波动,一个优质的资产在不合理的价格时可能并不是理性的选择,而一个看起来似乎缺乏景气的标的在其合理的价格时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 比如能源行业,其实新能源和旧能源本身都有其内在的价值,新能源具有未来成长的高景气,旧能源具有稳定的回报和分红,决定新旧能源配置的权重并不全在于是否高景气,而在于目前的价格到底是选择未来的景气度还是选择稳稳的赚钱。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目前的经济周期影响,事实上每一轮经济周期总有类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不同,在不同的宏观环境下实际的方向可能也会有所变化,叠加投资者参与的规模变化,资本市场发展政策的进步,现实的投资决策往往需要更全面、更理性的研究判断。 投资者在实际的过程中往往是非理性的,那么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如何尽量规避非理性的决策。 首选,需要保持勤奋,感受市场不断发生的变化,因为市场变化是非常迅速的,宏观环境的变化,行业景气度的变化可能都会对投资判断产生影响,所以需要保持对信息的不断探索和敏锐度,很多非常优秀的投资人仍然非常勤奋,他们会用大量的时间阅读财报,了解宏观信息,成功的投资往往不是闲庭信步,背后的付出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然后,对于市场需要保持敬畏,经常检视自己在投资过程中的失误和不合理现象,制定严格的投资记录并执行。 最后,要经常与身边投资者沟通交流,个人的认知往往无法做到非常全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沟通交流可以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己的投资体系。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