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李昭 杨晓卿:英国市场动荡如何影响全球?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2-09-30 09:04:01 来源:中金公司 作者:李昭/杨晓卿

英国巨额财政扩张引发英国市场股债汇“三杀”。上周五(9/23)英国宣布巨额财政刺激,主要包括能源补贴与减税措施两方面。根据IFS估算,本轮财政扩张今年成本约为910亿英镑,明年约为840亿英镑,相当于未来2年每年推升赤字率3%-4%左右。


图表:英国财政扩张政策成本估算



资料来源:IF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财政扩张对应未来2年每年推升赤字率3%-4%左右



资料来源:英国预算责任办公室(OBR),中金公司研究部


财政刺激主要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筹资。英国财政部预计国债发行量今年增加44%(从1620亿英镑增至2340亿英镑)。


图表:英国财政部净融资需求上调



资料来源:DMO,中金公司研究部


从融资结构上,2022-2023财年内短期金边债券(Short Conventional Gilt)融资上调最多(+341亿英镑)。调整后的短期金边债券份额上升至37.9%,到达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一般来讲,财政刺激对经济与市场都是重大利好。但是英国从上周五到本周二出现股债汇“三杀”,英镑盘中一度暴跌近7%,英国2年期利率骤升近100bp、曲线倒挂程度创2008年以来最大, 英国股市大跌近4%,说明投资者普遍预期该政策存在严重问题:英国CPI通胀高达10%,目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控制通胀,因此财政与货币政策都应当保持紧缩。


图表:英国通胀接近10%



资料来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英国国债遭到抛售…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同时英德利差迅速扩大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英国新首相上台后,为实现短期增长目标,在高通胀背景下进行巨额财政刺激,加剧了英国通胀失控与债务不可持续的风险,英格兰央行可能被迫采取更为激进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互相抵消,对经济增长的净效果可能有限。但激进政策导致金融市场震荡与宏观波动性增大,投资者选择抛售包括股债汇在内的各类英国资产。


英国市场震荡波及全球资产,仓位调整与预期冲击是主要渠道。英国市场震荡波及全球市场:十年期美债利率盘中突破4%,黄金下跌2%,美股与欧股分别下跌3%与4%,美元指数突破114,创出2002年以来新高。从仓位角度讲,英国资产在国际宏观对冲投资账户中的配置比例不低。英国市场大幅震荡导致投资组合波动性上升,投资者不仅需要减仓英国资产,还需要减仓其他资产以控制组合波动(即“de-risk”),因此对全球股债商品等资产形成卖出压力。从预期角度讲,英国财政反映高通胀背景下政策面临“保增长”与“控通胀”之间的两难抉择,具有一定普遍性。很多投资者担忧其他国家也会像英国一样采取短视的扩张政策,导致通胀彻底失控,经济重回70年代大滞胀时期,股债资产可能加剧下跌。由于风险收益属性接近,利率跨国联动,英国政策冲击对国际债券市场影响尤其明显。


图表:欧美利率明显联动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叠加恰逢海外央行“超级周”,几家主要央行(美国、英国、瑞士)都在大幅加息,债券市场本来已经处在一个比较脆弱的水平。以美国为例,债券市场流动性已经接近2020年3月市场停转的水平,原本就容易出现市场震荡与价格超调,英国财政刺激则成为压垮国际债券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推升十年期美债利率一度突破4%。


图表:美债市场流动性紧张程度接近2020年疫情爆发时段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英格兰央行启动“暂时性QE”:短期微观流动性修复,长期宏观预期恶化。英国央行9月28日宣布启动“临时性QE”,同时将出售国债的计划日期推迟到10月底。消息公布后,英国国债利率迅速转为下行,英镑下跌后有所回升。我们认为英国央行转向或与养老金衍生品交易有关。英国养老金普遍进行资产负债端的久期匹配(Liability Driven Investment,采用该策略的养老金规模在万亿英镑以上),因此需要配置大量长久期资产。债券资产虽然可以满足长久期要求,但是收益率偏低,大量配置会挤占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降低投资组合收益。为配置更多权益资产,英国养老金通常使用利率衍生品(如利率掉期、通胀掉期等)以杠杆的形式增加久期敞口。


图表:英国养老金衍生品使用比例和杠杆率情况



资料来源:OMB Research,   中金公司研究部  *数据截至2019年底


英国宣布财政刺激计划后,债券价格暴跌,流动性趋于枯竭,导致养老金利率衍生品持仓出现巨额浮亏,需要追加大量保证金。如果养老金被迫出售股票和债券筹资,或加剧市场震动,形成恶性循环。


图表:英国宣布购债计划后英国长端利率急跌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从短期看,英国央行“暂时性QE”可以修复债券市场流动性,稳定资产价格,避免债券市场流动性危机演化为债务危机甚至全面金融危机。但是从中长期看,英国央行临时性QE与加息互相矛盾,公众对于中央银行政策倾向的预期更为困惑。英国市场动荡与流动性枯竭是无序财政刺激的结果,随后英国央行为维护市场流动性进行“临时性QE”,相当于中央银行为财政扩张的负面影响“兜底”,央行信誉降低与通胀失控的风险可能进一步抬升。


英国资产的交易逻辑可能由DM(发达市场)向EM(新兴市场)模式切换:回顾1960年以来英镑快速贬值时期,往往伴随英国经济陷入衰退,对外投资下降、经济信心指数下滑,英镑贬值叠加避险情绪推动美元指数走高。


图表:历史上英镑贬值区间主要资产表现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同时,虽然汇率大幅贬值,但是英国贸易平衡并未明显改善。


图表:英镑贬值期间贸易平衡并未改善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主要由于两方面原因:1)英国对海外能源供应依赖程度较高,美元指数走高使得欧洲进口能源成本增加;2)英国的出口产品的原材料大部分依靠进口,生产成本增加削减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英镑大幅贬值区间,经济下行担忧往往引发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同时货币政策趋于宽松,英国国债利率下行,英国股市和房价大幅下跌,利率曲线平坦化,美元大幅走强。


图表:历史上英镑快速下跌时期往往伴随经济衰退,政策通常转向宽松、利率下行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历次英镑贬值期间英国经济数据和政策情况



资料来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本次利率市场反应与此前规律不同:历史上英镑贬值期间,英国国债利率大幅下行,反映市场的避险需求和降息预期。而本次财政刺激计划公布后英国汇率大幅贬值,但长端利率反而上行,表现出类似新兴市场汇率危机的交易特征,可能说明市场对英国财务持续性的担忧加深,国债面临抛售压力。如果英国持续推行激进财政刺激,英国利率可能逐渐与其他发达市场利率联动减弱,利差持续走阔,反映英国的通胀失控与债券违约风险。


图表:英国与德国利差接近意大利水平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英国对全球市场的冲击可能逐渐减弱:我们认为短期全球市场可能仍然波动较大,预测未来数日甚至数周资产走势的不确定性大幅上升。但中期来看(第4季度),经济与市场周期运行的大形势可能没有变化。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英国经济体量与市场规模并不大,在投资者完成对英国资产的减配之后,英国经济基本面与政策选择对于其他市场的外溢作用可能逐渐削弱。


图表:主要国家GDP比较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主要国家国债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参考英国案例,其他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可能更加审慎,通胀失控的风险未必加大。未来欧美市场表现可能重新由本国宏观基本面驱动:在货币紧缩加速背景下,我们预期美欧经济周期可能加速由滞胀到衰退运行,占优资产可能逐渐由美元向黄金与债券切换。假设联储加息终点是4.8%,对应十年期美债利率均衡价格为3.2%,远低于目前市场定价3.8%。随着市场情绪逐渐平复,流动性开始修复,我们预期美债利率中枢明显下行,为黄金表现提供支撑。往前看,建议重点关注10月美国经济数据,尤其是CPI(10/13)与GDP(10/27),或成为市场交易主线从滞胀向衰退切换的重要节点。


中国市场影响有限,关注国内政策与基本面变化:我们发现海外基本面变化主要通过实体渠道、资金渠道、情绪渠道三条途径影响国内市场。国内方面,英国出口占我国出口份额仅为2.6%,对我国出口冲击不大。资金渠道和情绪渠道更多受美国经济状况驱动,英国影响相对有限。在9月份海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定调之后,未来市场定价的关键可能更多在于国内基本面。虽然仍有面临一定宏观不确定性,近期地产销售出现筑底迹象,香港入境隔离检疫措施放松,流动性保持宽松基调,我国经济增长可能逐渐改善,叠加股市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市场表现可能仍有支撑。


图表:风险溢价上升,预示股市相对债市中期收益提升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风险溢价预示成长板块超额收益可能提升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