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问题的提出 研究报告一旦只在单品种版块去讨论,那么就一定程度否定了商品市场版块间的内在联动性。 之所以一些看上去粗鄙而简单化逻辑能奏效,比如多正基差-空负基差;商品牛市初期多工业品-空农产品;近期市场的多能化空有色,这相当程度依赖于市场玩家在商品的全品种上通盘考虑交易标的的盈亏比。 类似以截面因子构建的思路去做基本面,近期我们理解农产品由此产生的一项策略路径是观测各个品种平衡表的趋宽松速率,而国产大豆在农产品中鹤立鸡群——产量同比确定双位数增长,累库确定性高,其消费同步受到疫情的冲击影响。 在未来南半球农作物产量形成并实现向全球装运之前,几乎所有国际定价的农作物的平衡表都是紧张的,唯一的例外是菜籽(加拿大同比增产近700万吨),但菜籽运抵中国也是11月过后了,整个油脂油料似乎都在11月这个时点之前尽情狂飙,唯有国产大豆的产量增幅显著且即将大量上市。 数据来源:wind,中信建投期货 02 国内种植结构迎来重要改变,大豆种植面积增幅显著 在今年国家“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政策的鼓励下,国产大豆面积增幅高达2200万亩左右。其中,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共增1500余万亩,其余产区带状复合种植大豆面积新增750万亩。农业农村部在9月报告中预计2022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9933千公顷(约14900万亩),同比增加18.3%。 数据来源:wind,中信建投期货 国庆节后,随着大豆收割的平稳推进,市场正逐步意识到今年大豆单产显著优于同期的特点,新季单产预估升至全国280-300斤/亩,黑龙江300-340斤/亩,超出之前预估的260-270斤/亩,这暗示新季的国产大豆或增产至历史新高,2000万吨上方,这对于价格的压力不言而喻。 数据来源:中信建投期货 对严重过剩品种的估值思路是往成本去看,需要进一步界定的是成本以长期成本为锚。 今年造成成本上移从相对幅度上看是机耕和化肥,但成本上移贡献最大的是地租。从本质上看,地租价格的上行本质上地主(生产资料所有者)是对上一年度高种植利润的强势侵占,以今年的高成本作为支撑逻辑并不牢靠,未来种植利润恶化之后,地租的下移基本是确定的过程。 其传导过程即:高种植利润--土地的所有者议价权提升—地租暴涨—种植成本上移--供需缓解后种植利润回落—土地供需逆转—地租回落—种植成本下移。 因此按照300-340斤/亩的单产推算的5000-5600元/吨种植成本对大豆价格的支撑并不牢靠,长期或重新跌向4500元每吨下方。 03 下跌最重要的制约:进口豆和国产豆价差收敛,反替代形成 近期豆一和美豆的联动性增强是我们近期的主要感受,背景是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价差从1000缩小到300以内,这让当下相当紧缺的进口大豆反而成为了国产豆的主要支撑。 一旦二者价格平水,那么国产豆有望反替代转基因大豆,而这实际已经逐步发生,以此激活早已闲置的黑龙江周边的老笨榨,我们行业调研推算最好条件下这样的反替代能新增15-20万吨/月的国产豆新增需求。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逻辑是自限型的,一旦国产豆反弹或进口都进一步下跌,这样的榨利窗口又会关闭,流入压榨的国产豆锐减,逻辑自我毁灭。因此,我理解未来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的下行成为国产豆下跌流畅行情之关键所在,目前进口豆的高价会一定程度阻碍豆一价格下行。 考虑到今年如此大规模的产量新增,进口豆和国产豆的价格倒挂是有机会出现的。 04 今年开秤收购逐步惨淡,收购价连续下行 今年在单产普遍较好的情况下,国产大豆蛋白含量出现下滑,据调研反馈,部分粮库高蛋白大豆占比不足3成,这也使得部分贸易商出现抢收或仅收高蛋白大豆的情况,39.5以上蛋白含量的大豆收购价普遍达到2.9元/斤,但国庆节之后呈现现货收购价格阴跌的局面。 数据来源:上海钢联 10月12日,讷河、北安、嫩江象屿新豆收购价格下调0.01元/斤,质量标准未变。九三宝泉岭库、大杨树农垦集团,即将开秤收购。 值得注意的是,收购过程仍旧充满了博弈的性质,中间指标或代理变量是工厂门口来送粮食的卡车排队数量。收购厂以排车数作为衡量或制定未来收购价的参考。除此以外,入场筛选严格程度也是度量购销方话语权的重要佐证。 观点 在非常长的国内农产品价格复盘过程中,我们突出的感受是价格的周期性变化来自于种植结构的重大改变,我们以此作为某种投研信仰,豆一的价格下行或呈现为趋势性的,并最终锚向长期种植成本区域。另一个复盘的发现是,农产品成本中枢上移的论点或仅仅是一种直觉式思考,在每一轮种植利润回归的背景下,中枢上行的论断都不攻自破。 身处信息过剩的时代,数据在不断轰炸本已高度疲惫的身心,噪音是需要被过滤的。豆粕也并非一个类似鸡蛋短周期的商品,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报告和研判也应该是低频的,流水不争先,而争滔滔不绝。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