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猪期货和现货市场走势显著分化,节前现货围绕着24元/公斤左右偏强震荡,节后各地猪价大幅跳涨幅度超过2元/公斤,普遍来到26元/公斤以上,单头自繁盈利超过了1000元,表现不可谓不强势。而期货在节前顶着贴水下跌,一度走出下行趋势,节后尽管跟随现货反弹,但期现之间以及月间价差则持续拉大,月间转为典型的BACK结构。我们认为,盘面滞涨现货,远月表现谨慎的背后,是市场预期的重构,与今年4月盘面转为远月升水的情况类似,只是两次互为镜像,而这一次轮到了市场开始担心未来。 我们从驱动和估值的角度来分析当前的行情。驱动方面,最重要是判断今年现货会不会有明显的顶出现,有的话出现在哪个位置和时点,只要现货不开始出现明显下跌乃至形成踩踏,盘面在升水的保护下,做多是存在着明显安全边际的。然而这个问题分析起来却比较复杂,不光基本面没有现成的答案,比如今年一季度的真实产能去化幅度为多少,配种率如何,二季度仔猪出生数据又改善了多少等。即便数据是明牌,任何情绪的变化,也会改变现货的波动节奏,令上涨提前或者延后,空间放大或缩小,前期空头入场的理由之一即是当前压栏和二育增重太过普遍,会改变四季度的供应节奏,令节前承压。对这个问题,模糊的正确远比精确的错误更重要。首先要明确的是今年是不是真缺猪的问题,如果供应基数真实减少,轻微的增重并不足以形成压力或者改变趋势,诸如2019、2020年都是四季度体重大增的年份,但猪价并未因此而明显承压。关于这点,当前26元/公斤的猪价和50%左右的养殖利润率已经说明了一切,如果说7月初的跳涨有明显的情绪成分,但回调后从20涨至目前26元/公斤则存在真实的价量和基本面基础,不缺猪的话价格不可能长久维持在这个利润率之上。 整体供应偏紧还存在两个佐证。一个是今年7月初的大涨,对应的是去年9月份猪价大跌后母猪超量去化的坑,滞后10个月体现,那今年一季度2-3月母猪继续大幅去化的坑呢?恐怕还有待今年春节前的价格来体现,至少目前来看这是看空年底行情的一个重要的潜在风险点。另外是关于今年标肥价差持续偏高,肥猪升水过早过大的问题,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今年整体缺猪的一种反映,体重上今年的交易均重已超过去年,但是肥猪还是缺,侧面说明前期去化过度,整体均重跟上但肥猪的供应还没跟上;另外,150kg以上大猪主要是散户和专业育肥户在养,这部分群体的供应往往针对的是年底旺季行情,而恰恰是这部分供应的缺失,令今年四季度的供应绝非完美。 空头较为纠结当前体重增加以及二育过多的问题。但正如我们所举19和20年的例子,压栏或者主动做库存的行为只能影响节奏和空间,较难影响趋势,后者还是主要由存栏基数来决定。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些主动的增库存行为,未来该涨的还是会涨,只不过会以更晚和更大空间的形式呈现,压栏和二育会削弱未来上涨的潜力,但不会改变未来缺猪的现实。从数量上看,8月份天气偏热,二育仅占总出栏量的约不到10%,9月以后随着天气转冷以及标肥差扩大,二育总量扩大到20-30%,即便如此往后也就多滚动了不到5%的肉,撼动整体趋势的难度较大。从时间点看,二育对准的是11月腌腊启动至冬至前的时点,出栏时间整体充裕,且猪价处在上行周期和盈亏平衡点以上,提前出栏的情况应该很难看到,从而猪价提前去走养殖端认卖且踩踏式下跌逻辑的可能性亦不大。因此,现货在11月消费旺季真正兑现以及卖方力量集中出现前,存在着较明显的支撑。 驱动方面较不确定的是需求和政策。需求今年毫无疑问一直偏弱,但这多部分已经反映在了当前的价格里面,且并不影响猪价维持在20元/公斤以上。另外,相比需求的绝对量,边际变化或许更为关键,常规进入10月份以后,需求会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12月份相比10月份需求有20%以上的回升,尤其11-12月份的腌腊季,有需求大不怕贵的特征,今年依旧值得期待。尽管也需要警惕未来需求不及预期的情况出现,但站在当前时点,在没有兑现掉这个潜在利多以前,逻辑上讲,空头依旧无法证伪。政策也是未来的一个不确定因素之一,但我们也倾向于政策致力于维稳,而不至于过分打压,毕竟政策方面也要考虑未来补栏的积极性以及明年猪价的问题。 估值方面则较为显而易见,抛开绝对的价位不谈,仅从期现以及月间价差来看。当前期现以月间价差排列依次呈前高后低,且远月贴水近月和现货幅度较大,因此即便是考虑比较悲观的情况,远月估值也偏低,何况当前现货仍未出现滞涨的苗头,中短期内的支撑也较为明显,因此估值方面当前合约明显对多头更为友好。 总结来看,当前生猪期现和近远月之间出现明显分化,市场表现谨慎的背后,是预期的重构,正如上半年表现的那样,当前市场明显对远期过于谨慎。但我们从驱动和估值的角度来看,在11月份兑现掉真正的利多之前,现货面临的下行风险较小,从而将给予盘面一定的向上驱动,而远月当期盘面则仍存在一定的低估,操作上中短期仍建议以逢低买入为主。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