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投资视角 >> 产业研究

PX:供给单向发力,过剩隐忧渐显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2-10-24 09:03:50 来源:东证期货 作者:杨枭

本报告在供给端系统性梳理了PX行业的发展历程、竞争格局与未来的投产规划,在需求端则对下游需求(聚酯纤维、聚酯瓶片、聚酯薄膜)与直接需求(PTA)进行了拆解分析与趋势判定。并在此基础上对PX行业的未来供需格局作出展望。


PX:连结炼油与化工的重要芳烃化合物


PX即为对二甲苯(Paraxylene),是连结炼油与化工的重要芳烃化合物,化学式为C8H10。


从性质上看,PX在常温下是具有芳香味的无色透明液体,不溶于水,但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从生产制备来看,目前生产PX的主流作法为先将原油蒸馏得到重石脑油,之后催化重整抽取出汽油、纯苯、甲苯、C9、混二甲苯等,其中甲苯和C9岐化得到纯苯和混二甲苯,混二甲苯吸附分离得到PX。此外还有外采石脑油制PX或直接用MX(间二甲苯)制PX等中短流程装置。


从下游应用看,PX主要用于生产PTA(精对苯二甲酸),进而制得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再加工可得聚酯纤维、聚酯瓶片或聚酯薄膜,可应用于服装与纺织品、饮料瓶、包装等生活消费领域。



供给端:全球供给中心向中国转移,民营炼化厂商引领本轮扩产周期 


2.1、东亚主导全球PX供应,中国成近年扩能主力


全球PX产能持续增长,近十年出现14/19两轮扩能高峰。2021年,全球PX产能达到7565.4万吨/年,较1995年增长570.51%,1995-2021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59%。分阶段看,2010年前PX产能增速较为稳定;2010年后产能增速波动加大,出现了两轮扩能高峰,分别是2014年及2019年:2014年产能增速为15.02%,主要是因为2011-2013年间中国PTA产能大幅扩张,PX供应偏紧,导致价格高位运行,刺激亚洲地区PX产能建设,并于2014年集中投放;2019年则受中国民营炼化企业PX装置投产影响,当年全球PX产能增速达到20%。



全球PX供应加速向东亚地区集中。从地区分布结构来看,2021年东北亚、中国、南亚与东南亚、北美、中东和非洲、西欧、东欧、南美PX产能占比分别为21.6%、39.2%、19.0%、6.2%、8.7%、3.3%、1.7%、0.3%,东亚地区(东北亚、中国、南亚与东南亚)合计占比为79.8%,较1995年(46.6%)提升33.2pct;欧美地区(北美、西欧、东欧)合计占比为11.2%,较1995年(49.5%)降低38.3pct;东亚逐步取代欧美成为全球PX供应核心地。



中国为近年PX产能增量最大来源国。2016-2021年期间,全球PX产能增长2738.7万吨/年。其中,中国随着恒力石化、浙石化等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建设推进PX产能迅速提升,2019年后进入了新一轮扩产周期,2016-2021年总计贡献了1805万吨/年的产能增量,占全球增量高达65.9%。



2.2、中国PX行业发展复盘:需求持续高增长下的供给博弈 


纵观中国PX产业四十余年发展史,大致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自给自足阶段(1975-2002):1975年我国应用引进技术建设了2.7万吨/年PX装置,标志着我国PX产业化进程正式开启。此后20余年,我国PX项目建设基本与需求匹配,供需大致均衡。这一阶段落地的装置设计产能均相对较小,后期多进行改扩建以适应下游发展,如1985年上海石化16.8万吨/年PX项目成功上线,1998年技改后产能提升至25万吨/年;1987年齐鲁石化6.7万吨/年PX项目投产,后扩产至9.5万吨/年。 


供不应求阶段(2002-2017):在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发展提速,聚酯需求增长迅猛,PTA产能多轮次扩张,我国PX消费量从2002年的182.2万吨/年上升至2017年的2458.2万吨/年,CAGR达到18.9%。但在供给端,2014年前国内炼化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PX产能扩张主要依赖于“三桶油”。加上环保因素考量,国内PX产能扩张在该阶段步伐放缓,供需缺口日益扩大。在此背景下,日、韩等国获得我国大量PX市场份额,我国PX进口依赖度从2002年的15.9%上升至2017年的59.2%。


供需缺口修复阶段(2018至今):在供需严重失衡的背景下,我国于2014年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并鼓励有实力的民企按照行业准入要求参与石化产业重组改造和基地建设。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发布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中,国家发改委调整对新建PX项目的核准政策,将核准权下放到省级政府。在政策放开的利好下,恒力、荣盛、盛虹等民营企业接连上马大型一体化炼化项目。2019年,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对应PX年产能为450万吨。同年12月,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一期项目完成投料试车,对应PX年产能为400万吨。2022年1月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新增500万吨PX年产能。多个民营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成功投产使得我国PX产能迅速提升,供需缺口明显修复,进口依赖度显著降低。



2.3、当下竞争格局:民营炼化、国营炼厂、海外厂商三分天下


通过上一小节对我国PX发展史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我国PX产业经历了国营炼企先行发展以满足下游需求、日韩厂商抓住供需缺口机遇攫取中国市场份额、政策限制放开后民营炼化崛起三大阶段。因此当下我国PX行业形成了国营炼化企业、民营炼化企业、日韩等海外厂商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2021年国营炼厂、民营炼企、海外厂商的市场份额分别约为22%、33%、45%。


以“三桶油”为代表的国营炼厂为我国PX产业的早期主导力量,现有PX装置产能合计达到1078.5万吨/年。具体来看,中石化最早引进PX装置,同时也是我国大规模芳烃联合装置全流程生产技术攻关的领军者,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目前中石化拥有八家具备PX生产能力的炼厂,合计产能为619.5万吨/年。中石油的炼厂数量则相对较少,且基本依附于自有油田,目前拥有三家具备PX生产能力的炼厂,合计产能为275万吨/年。中海油为我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运营商,其PX生产主要依赖于惠州炼化,现有产能为95万吨/年。整体来看,国营炼厂PX装置建设时期较早,单套规模较小,运行年份较长。


政策支持下民营炼厂成后起之秀,其PX装置产能合计已有1675万吨/年。由于早期仅有美国UOP公司和法国IFP公司掌握芳烃成套技术,技术费用及项目建设高昂,故民营企业极难涉足PX产业,仅有大连福佳和青岛丽东分别在政府及外资的支持下引进PX项目。此后由于环保问题及政策限制,民营企业多年未获批PX项目建设。直到2014年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提出后,项目审批权开始下放,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亦逐步放开,民营炼厂迅速崛起,上马了多个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目前浙石化拥有四套PX装置,合计产能为900万吨/年,恒力石化拥有两套PX装置,合计产能为450万吨/年。单套规模相较国营炼厂明显提升,后发优势显著。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280万吨/年PX装置也已顺利中交,预计在2022年11月正式投产,未来民营炼厂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海外厂商仍在我国PX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但市场份额已逐步萎缩。2021年我国进口PX1365.04万吨,进口依赖度为42.5%,其中从韩国进口量为533.7万吨,占比达39%;从日本进口量为160.8万吨,占比达12%。韩日厂商在2013-2015年期间,面向中国市场投建多个PX项目,比如在2013年1月,由韩国现代Oilbank和日本科斯莫石油公司联合投资建设的HC石化PX项目在韩国大山投产,新增PX产能总计约80万吨,且主要销往中国。但随着具备后发优势的国内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投产,日韩等海外厂商的生产空间正在被压缩,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自2018年后逐年下滑。



2.4、国内扩产周期尚未终结,2023年底前或再新增千万吨级产能


PX产能增速连年高位运行,受制于疫情部分项目投产延后。自2019年开始,我国PX产业进入了新一轮扩产周期,PX产能从2018年的1247万吨/年增长至2021年的2967万吨/年,年均复合增速达到33.5%。2020、2021年PX核心设备制造商受疫情影响,供应链中断,叠加航运受限,因此交货期出现不同时间的推迟,导致国内部分装置投产延后,比如原计划2021年底投产的盛虹炼化项目直至2022年7月才建成中交。同时齐鲁石化、辽阳石化的部分老旧装置开始长停,故2020-2021年产能增速有所放缓,但依旧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未来产能释放依旧集中,行业竞争或日益白热化。进入2022年后,PX产能增长再度提速,中石化九江89万吨/年PX装置6月9日开始出料,盛虹炼化280万吨/年PX装置7月底成功中交,预计11月投产。按目前获批项目计量,若不考虑老旧装置的退出,预计我国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底期间将新增约1150万吨/年产能。此外还有千万吨级投产计划待批。叠加海外现有的数千万吨产能的夹击,我国PX产业竞争正逐步迈向白热化阶段。



需求端:聚酯纤维消费增长动能减弱,瓶片、薄膜市场有望继续稳步发展


聚酯整体产量变化间接决定PX的总需求量变化。目前,近98%的PX(对二甲苯)主要用于合成PTA(精对苯二甲酸),90%以上的PTA进而制得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再加工可得聚酯纤维、聚酯瓶片或聚酯薄膜。国内市场中,75%左右PTA用于生产聚酯纤维,应用于服装和家纺面料;20%左右用于生产瓶级聚酯,应用于软饮包装等领域,5%左右用于生产膜级聚酯,应用于包装、胶片和磁带等领域。


因此,为探究PX未来需求演化路径,本报告将从聚酯环节着手,依据终端需求的变化趋势,对聚酯纤维、聚酯瓶片、聚酯薄膜需求量分别估测,进而得到PTA及PX需求量。由于产业链各环节库存波动多呈现季节性趋势,而本报告分析的是需求的长期趋势,故暂时不考虑库存周期的影响。



3.1、聚酯纤维:短期纺服需求存修复预期,未来增速中枢小幅下移概率大 


聚酯纤维行业体量较大,成熟度较高,在聚酯总消费中占主导地位。聚酯纤维是由有机二元酸和二元醇缩聚而成的聚酯经纺丝所得的合成纤维,俗称“涤纶”,主要可分为涤纶长丝和涤纶短纤。涤纶长丝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化学纤维,技术、工艺成熟度已经较高,产量增长较为稳定,2021年年产量为3742.2万吨,2015-2021期间年均复合增速为8.4%;涤纶短纤是由聚酯纺成丝束切断后得到的纤维,2021年年产量为720.85万吨,2015-2021期间年均复合增速为9.1%。以上二者2021年产量合计为4463.05万吨,在聚酯总消费中占比达到70%-80%。聚酯纤维行业发展已经进入高成熟期,因此决定其产量增速的核心在于终端需求的景气度。





从终端需求来看,聚酯纤维核心应用领域为纺织品与服饰行业。由于涤纶长丝具有强度较高、折皱恢复性好、耐磨性好、不易沾污等优点,因此其广泛用于各种衣料和装饰材料中;涤纶短纤可以单独纺纱或与棉花、粘胶纤维等采用混纺的形式,所得纱线主要用于服装织布。在涤纶长丝的下游应用中,服装用/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分别占比53%/32%/15%;在涤纶短纤的下游应用中,纱线/无纺布/填充材料分别占比66%/13%/10%。总之,聚酯纤维主要应用于纺织品与服装领域,纺服需求的未来增长趋势决定了聚酯行业的发展。



纺服外需:纺服产业往东南亚转移趋势难改。自珍妮纺纱机出现以来,全球纺服生产中心共出现了四次转移,且均沿着降本增效的路径迁移。在发展前期,技术升级为降本增效的核心驱动力,而在发展中后期,劳动力成本成为了核心竞争力。我国纺服产业在改革开放后凭借巨大的人力成本优势迅速发展,而随着近年我国工人工资的快速上扬,纺服产业开始向东南亚地区转移:我国纺织服装服饰行业出口交货值在2014年达到峰值5167亿元,此后整体呈现下滑趋势;越南纺服出口在2021年达到327.51亿美元,较2013年(179.47亿美元)增长82.49%。此外,从历史规律上看,迁移趋势一旦开始发生,便不会逆转。因此,本轮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凭借人力成本相对优势承接我国纺服产业的长期趋势不会因为疫情而改变。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估算,今年下半年我国纺织服装订单转移可能呈加速态势,转移规模在100亿美元左右,其中棉纺织品在20亿美元左右,服装在80亿美元左右。棉纺织品订单主要转移到印度,服装订单主要转至孟加拉国、越南、印度、印尼和柬埔寨等国。



纺服内需:行业中长期增速挂钩GDP,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增速或再度换挡。从中长期视角来看,我国纺服零售额增速中枢与GDP增速紧密挂钩,分析其内在原因,一来,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伴随人均GDP的增长而变多,带动人均纺服消费增长,对应的人均纤维消费量从2000年的7.5千克增长至2020年的22.4千克;二来,我国总人口数量在之前亦处于上升通道。未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GDP增速逐步换挡,同时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继续增长空间有限,人均纺服消费增速进一步下行概率较大;从总量看,人口增长带来的需求增量亦将因出生率的降低而边际下滑。



3.2、聚酯瓶片:软饮需求稳定增长,瓶片出口有望提速


聚酯瓶片为第二大聚酯品种,年产量近千万吨。聚酯瓶片属于非纤维级 PET,是通过聚酯基础切片在固态下进一步聚合,通过提高粘度而成的。2021年我国聚酯瓶片产量已达到1003万吨,较2014年(596万吨)大幅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7.7%,目前在聚酯总消费中占比约为15%-20%,仅次于聚酯纤维。


聚酯瓶片材质具有众多优良特性,多用于软饮、片材等领域。聚酯瓶片力学性能良好,耐折性好,易加工成型,同时还具备优异的气、水/水蒸气、油及异味阻隔性能,此外还无毒无味,能直接与食品接触。上述的优良特性使得聚酯瓶片作为包装材料在饮用水瓶、饮料瓶、食用油瓶、片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2022年上半年,聚酯瓶片需求端中,软饮料需求占比37%,片材及其他包装材料占比17%,食用油占比3%。



我国软饮包装市场规模增长相对稳定。软饮包装作为聚酯瓶片需求的重要组成,近年增长较为稳定,并且我国软饮包装市场规模增速快于全球增速。2021年全球软饮包装市场规模约为1023亿美元,2018-2021年间CAGR为5.9%;2021年中国软饮包装市场规模约为200亿美元,2018-2021年间CAGR为7.7%。展望未来,户外即饮、运动健身等消费场景的延伸扩展,以及新消费人群的新需求将推动软饮市场规模继续增长,但由于我国消费整体增长进入换档期,市场增速可能小幅放缓。据Allied Market Research预测,中国软饮包装市场规模在2026年将达到283亿美元,2021-2026年间CAGR为7.2%。



餐盒、生鲜盒等片材领域需求旺盛,但波动性较大。除了软饮需求,聚酯瓶片还能以片材的形式制成膜、片、盒、罐、管等形态,用于生鲜、餐饮等领域。近年外卖市场的快速成长显著增加了片材的需求,据CCFA测算,2021年我国餐饮外卖市场规模达到了8117亿元,近5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37.3%。但片材加工领域对聚酯瓶片的需求波动性相对较大。由于片材加工行业壁垒较低,中小企业较多,受宏观因素、成本因素影响较大,当聚酯瓶片价格上涨过快时,他们会选择采用价格更低的替代品,比如有光切片、其他通用塑料品种等。因此该部分需求的增速还取决于聚酯瓶片的价格优势。



海外反倾销政策层出不穷,压制我国聚酯瓶片对外出口。我国生产的聚酯瓶片除满足内需外,还大量对外出口,2021年出口量达到317.97万吨,约占全年聚酯瓶片产量的1/3。但海外国家频出的反倾销政策对我国聚酯瓶片出口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日本为例,其于2016年9月启动反倾销调查,2018年起对我国PET征收持续5年的39.8%-53%反倾销税,使得我国聚酯瓶片对日出口量从2017年的29.9万吨骤降至2018年的0.3万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年万凯新材、华润材料等国内聚酯瓶片龙头企业均已对反倾销制定了专门机制进行应对,反倾销政策产生的不利影响有望逐步消解。



我国聚酯瓶片厂商蓬勃发展,未来聚酯瓶片出口有望提速。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聚酯瓶片厂商产能规模已经开始接近DAK等国际龙头,在全球十大聚酯厂商中占有六席,研发实力、技术工艺也在朝着国际一流水平迈进,产能和质量劣势逐年缩小,成本优势进一步凸显,我国未来聚酯瓶片出口有望提速。



3.3、聚酯薄膜:新兴领域应用推升功能性薄膜需求


聚酯薄膜是一种绿色环保、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具有强度高、刚性好、透明、光泽度高等特点,多用于面板、手机、汽车、医药行业的产品外包装,2021年我国聚酯薄膜产量为276万吨,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速为5%,在聚酯总消费中占比约为5%。未来随着新兴领域薄膜产品的应用推广(如高端光学级聚酯薄膜基膜、高端太阳能光伏用聚酯薄膜基膜等),聚酯薄膜市场有望跨入高成长轨道。据智研咨询估计,2026年我国聚酯薄膜市场规模将达到686.34亿元。



3.4、综合需求测算:需求增速难匹供给增速,产能过剩隐忧逐渐凸显


立足上述分析,对2022-2025年聚酯纤维/聚酯瓶片/聚酯薄膜产量进行预测:


聚酯纤维: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负增长,下半年内需环比存修复预期,外需存一定韧性,故全年需求增速预测为2%;2023年在2022年低基数的背景下,增速有望回升至10%附近;2024年增速预计将较2015-2020年间增速中枢小幅下滑,原因为上文提及的纺服产业转移趋势延续以及内需增长跟随GDP再次换挡,故给出8%的预测值。


聚酯瓶片:软饮包装需求增长相对较为稳定,片材需求波动性较大故较难预测,但产品竞争力提升背景下出口需求有望加速增长,故预测2022-2024增速较2014-2020中枢小幅上移,为9%。


聚酯薄膜:随着功能性薄膜在光伏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推广,预计2022-2024年增速将逐年上移,给出预测值为6%、7%、8%。


根据增速预测,并假设生产1吨聚酯需消耗0.855吨PTA,测算得到2022-2024年聚酯需求对应的PTA消耗量为5054、5503、5954万吨。


PTA大幅扩能背景下,企业积极寻求出口突破,海外需求或成新增点。近两年我国PTA行业依旧维持大规模的产能增长,2021年PTA名义产能已经达到约6800万吨/年,2022-2024年还有3000-4000万吨/年的扩能计划,而下游聚酯的扩能节奏远慢于PTA,供给已明显过剩。在此背景下,我国PTA企业为化解过剩产能,正积极寻求出口突破、开拓海外市场,2021年PTA出口量达到257.5万吨,同比增长204%,2022年上半年出口205.92万吨,同比增长54.11%。未来预计PTA出口将继续维持增长态势,但在现有基数已经较高的背景下,出口量增速可能有所下降,预计2022-2024年PTA净出口量为380、500、650万吨。



结合PTA出口及其他需求,并假设生产1吨PTA需消耗0.655吨PX、PTA占PX总需求95%,测算得到2022-2024年PX总消耗量约为3879、4284、4710万吨/年。但若按照现有规划,且不考虑落后产能退出,2022-2024年我国PX名义产能将大约达到3643、4303、5600万吨/年。同时海外进口逐步降低,考虑到2022年PX进口量受亚洲PX流入美国套利的特殊因素影响而同比大幅下降,我们选择2018年至2021年进口量的CAGR -6%来预计2022-2024年PX进口量,大约为1072、1007、947万吨/年。从而,最终测算得到2022-2024年PX供需差为836、1027、1837万吨/年。因此,即使考虑装置检修导致的产能耗损,PX需求增长明显难以匹配产能扩张速度,供给过剩压力日益凸显。


由于聚酯产业链各环节所处的扩能周期不同,其竞争格局的变化对产能的动态影响暂时未考虑进本次PX需求测算中。各分支行业产能周期对PX供需基本面及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趋势将在接下来的系列报告中作具体动态推演。



投资建议


基本面来看,过去二十年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促进我国PX从供不应求到经历两轮扩能,当下国内行业总产能已达到3253.5万吨,供给端形成国营炼化企业、民营炼化企业、日韩等海外厂商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进口依赖度大幅下降。目前,PX依然处于持续扩能周期,预计2022年至2024年仍有2000万吨以上的新产能投放。相反,需求端聚酯总体增长幅度逐步放缓,其中,聚酯纤维行业处于高成熟期且受疫情影响需求低迷、瓶片行业受软饮包装市场带动稳定增长、薄膜行业随光伏等新兴领域崛起快速成长但占聚酯需求量较低。因此,在供给增速远大于需求增速的情况下,PX供给过剩的压力已成定局,经测算,我们预计2024年PX总供需差将达到1837万吨/年。届时,PX价格及利润均面临较大压力,进口依赖度将进一步降低,或促使PX行业落后的中小产能出清,行业再度洗牌。

风险提示


PX投产进度不及预期。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