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政策逐渐起效 虽然近期A股市场出现了较大调整,但未来伴随稳增长政策的开展实施,投资及国内消费将逐步复苏,对A股市场形成支撑,且目前估值水平较低也是有利因素之一,指数有望在明年二季度逐步回升。 A股市场历经近两个月的盘整之后,9月中旬开始再度下行,上证综指自3250点一线快速走低,于10月12日跌至2934点,创半年以来新低,之后短暂反弹,重回3000点上方。但上涨走势未能持续,指数再度探底并刷新近期低点,上证综指逼近年内低点2863点。此轮下跌过程中,市场风格切换加快,大盘蓝筹及中小盘个股交替下探,9月中旬后中小盘个股领跌大盘,IC及IM主力合约均大幅回落,大盘蓝筹股则相对抗跌,十一长假之后,大盘蓝筹股补跌,IH主力合约月跌幅超10%,IF主力合约月跌幅也达到7%,IC及IM主力合约跌势相对缓慢。 为何下跌 究其原因,当前市场的主要压力来自对地产下行及海外滞胀压力引发的货币紧缩担忧。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中,今年前三季度仅房地产呈持续下行态势,使得投资增速走低,基建及制造业投资同比均较此前出现明显改善,特别是基建,在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及投资资金落实到位的情况下,较去年大幅回升,截至今年9月,同比增速升至11.2%。同时,从地产行业数据看,销售及施开工数据均出现回落,其中新开工同比降幅40%。 除地产外,国内消费恢复缓慢及出口出现下滑也是制约国内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消费方面,从9月数据看,食品粮油等刚性需求及汽车消费依旧保持平稳增长,但家电、纺织及餐饮等大类消费再度转淡,预计年内国内消费将维持目前相对偏弱的格局。此外,出口方面,受国外需求回落影响,我国出口结束长达两年的高速增长,9月同比增速放缓,仅增长5.7%,同时从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看,近期运费继续快速下行,预计未来出口仍有进一步回落空间。 此外,俄乌地缘政治问题迟迟悬而未决,导致能源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欧美等主要经济体通胀居高不下,货币政策快速大幅收紧也是市场调整的主要因素。美联储自今年3月以来连续加息,且数次加息幅度高达75个基点,但依然无法有效遏制其国内高企的通胀水平,美国9月核心CPI同比增长6.6%,重回40年以来高位,因而如何更快地降低通胀水平成了当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首要目的。虽然持续加息将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从美国刚刚公布的9月非农数据看,劳动力市场就业情况再度超出预期,失业率降至3.5%,因而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美国货币政策将继续收紧,11月再度加息75个基点的概率达到90%,同时从最近一次议息会议加息点阵图看,利率到2023年最高可能升至5%,即从当前开始至明年美联储仍将有三到四次加息。除此之外,自9月开始美联储“缩表”计划也将加倍,进一步收紧市场流动性。 除美国外,欧洲也于今年7月开始大幅加息,最近一次加息幅度也达到75个基点,且不排除未来开始“缩表”的可能。同时国内货币政策则相对偏宽松,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导致国内与海外的利差持续扩大。 何时见底 从市盈率水平看,虽然当前市场估值高于2018年及2014年市场低点时期,但已经是近年来较低水平,某种程度上说,当前市场价格水平具有一定性价比。因而关于当前指数是否见底就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从目前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看,依然面临外部货币环境收紧及国内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期等问题,中短期基本面不会有太大改变。但未来伴随国内稳增长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年末“扩大内需“等具体政策落地,经济预期将有明显改善,当前表现不佳的需求也将在政策刺激下出现回暖。 同时,近期地产行业利好政策频出,9月底开始央行、财政部及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房地产需求回升的政策,从差别化房贷政策到调降公积金贷款利率,无疑都将对房地产市场形成提振。此外,伴随地方债发行速度加快,相关项目不断落地,基建投资增速继续加快,将呈现快速回升态势。 除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外,受益于国内相对温和的通胀水平,国内货币政策的实施空间较大,预计将延续稳中偏松格局。从具体数据看,9月社融及人民币贷款双双大幅增长,其中社融增量为3.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6245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2.47万亿元,同比多增8108亿元,同时M2同比增长12.1%,“双宽”格局依旧。 综上所述,虽然受海外通胀走高、货币政策大幅收紧影响,近期国内A股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调整,同时由于当前市场基本面未有显著变化,不排除指数进一步回落的可能。但未来伴随具体稳增长政策的开展实施,投资及国内消费逐步复苏,国内经济景气度将有明显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股市形成支撑,且目前较低的估值水平也是市场上行的有利因素之一。因此预计中短期期指走势依旧维持弱势振荡格局,但长期看,伴随经济复苏,市场预期改善,指数有望在明年二季度逐步回升。(作者单位:永安期货)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