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外资企业进一步加快在华投资步伐,投资热情高涨。 11月1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在进博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第五届进博会将有284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参加企业展,数量超过上届,回头率近90%。同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举行圆桌会。会议表示,希望与会企业继续保持对华投资的热情,积极融入中国新发展格局,深度参与中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为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作出贡献。 吸引外资规模持续增长 “目前,中国高技术产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市场空间大,政策扶持力度大,盈利能力强,成为外资来华投资的主要领域。”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外资企业投资中国高技术产业,有助于强化我国高技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037.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5.6%。从行业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14.3亿元,同比增长6.7%;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2.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48.6%,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7.9%。 10月27日,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孙晓表示,三季度,中国市场对外资依然保持较强吸引力,国内社会环境稳定、经济潜力巨大、市场空间广阔、产业配套完整、政策优惠持续,全球诸多主要投资机构纷纷对中国投下“信任票”,近八成外资企业维持了现有生产业务规模,吸引外资规模持续增长。 为稳定外商投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近日,我国接连发布《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稳外资政策,将高端装备、基础元器件、关键零部件等制造业领域作为吸引外资的重点。 “制造业是重构全球新型产业链供应链的先导产业。”宋向清表示,我国将制造业作为吸引外资的重点有助于夯实中国制造业基础,强化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技术引领,进一步彰显中国标准的全球产业价值,让中国制造业在新经济发展中强化效能,增强动能,增进产能,形成稳固高效的新型产业链供应链,确保制造业能够长期持续高质量增长。 据宋向清介绍,外商企业在华投资有两大倾向:一是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大项目;二是投资成长性较大的高技术产业项目。对此,他建议我国应将吸引外资的着力点放在大项目和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继续实施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强化在税收信贷等领域对外资的优惠政策,打造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推进外资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和核心技术产业制造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促进高技术企业外资占比快速提升以及跨国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密集落地中国。 外资机构持续落地中国 从金融领域看,外资机构持续落地中国。 记者根据证监会官网信息统计,今年10月份以来,思睿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圣彼得堡银行、约翰街资本有限公司等14家外资机构提交了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申请。其中,6家最新审批状态显示为“受理通知”,8家为“一次书面反馈”。 证监会最新合格境外投资者名录显示,截至今年9月份,累计获批的QFII机构总数已达723家,其中今年以来获批的QFII机构数量已有55家。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外资机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一方面是其看好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认为我国存在较多投资机遇,能够带来投资收益;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日渐成熟,运行高效稳定,吸引众多外资机构前来投资。 在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陈昱成看来,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对外资而言,随着中国经济强劲复苏、消费市场稳定增长,外资持续看好中国长期增长潜力,继续保持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谈及未来如何更好吸引外资,陈雳表示,应持续优化外资入市环境。首先,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在维持市场稳定的前提下,放宽外资准入要求,方便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对国内机构引进外资提供更多政策激励,鼓励外资进入。其次,完善金融市场相关制度,通过建立制度更加完善的金融市场,吸引更多的海外资金进入我国,加大其在华投资力度。最后,通过扩大外资投资我国股票标的的范围、增加外资投资产品的种类等多种方式,丰富外资投资途径,吸引外资来华投资。 陈昱成认为,要在政策落实、优化环境、要素保障上持续发力,确保外资企业更好融入国内,分享中国开放发展的红利。 “要继续鼓励外资在服务业、数字经济、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加码加量,增资增效。”宋向清表示,建议鼓励外商外企将优质资源和管理团队逐渐转移到中国,以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配套的政策扶持激发外商进一步投资中国的热情,尽可能地消除外商投资企业在华面临的困难,增加其业务拓展空间。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