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银行股持续处于低估状态,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A股很多优质银行,估值比很多盈利更差的海外大型银行估值还要低,在PB-ROE框架下完全无法解释。为此,市场各方人士给出各种解释。 银行估值问题还不是学术上的热门话题,仅有的少数论文也多为银行从业人员,学术界的成果还不多。 本文介绍一篇论文,题为《银行市值的重要性与中国银行业估值偏低的讨论》(以下简称“该文”),作者是时任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黄志凌博士,于2021年1月发表于《征信》杂志(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主办)。 该文从我国银行股业绩尚可但估值极低这一事实出发,讨论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对银行市值工作的一些思考。 该文分为三部分(本文拆为四部分介绍),逻辑简练清晰,给我们呈现一个银行内部管理层的视角对低估值问题的解读。 如何看待银行市值 该文提出,银行市值或估值,是代表着市场对一家银行发展前景的综合认知,长期看,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评价指标,所以应该引起各方重视。 银行评价一直是业内的老大难问题。因为,银行的指标涉及方方面面。商业银行的经营本质是三性平衡(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因此不能简单用盈利一个维度,还得兼顾风险或其他。平时我们做银行分析时,资产规模、盈利能力、风险控制、社会责任等各方面都会涉及,于是就很难用一两个指标来评价“谁比谁好”。 针对这一问题,业内开发各种所谓的综合评价体系,其原理大致都一样:在银行的各方面挑选一些代表性指标,然后对各个指标给予一定权重,然后加权求和,得到一个综合得分(或评级)。然后用这个综合得分来评价“谁比谁好”。比如,最早的“骆驼”(CAMEL)评级、银保监会的监管评级、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评级、银行业协会的“陀螺评价体系”等,大体都是这个套路。我们团队自己,也开发过一个银行信用评价体系,也就是找到一堆我们觉得对银行信用风险比较重要的指标,赋权求和,得到评级。可参见2022年6月的报告《银行信用风险分析:框架与模型》。 这一套套的评价体系,需要小范围专家人为选择指标、设置权重,因此不可能完全准确,有时候会出来一些与直观感受不符的结果。为此,可以换一个思路:不由小范围的专家来评价,而是把银行拉到市场上“溜一圈”,让市场来评价。银行自己把各种数据、信息披露出来,摆到全市场面前,由市场先生综合评价。市值或估值,就是市场先生综合评价完之后的一个结果。 当然,市场短期内是会犯错的,甚至会被操纵。但长期看,是可靠的,好歹比小范围专家更可靠吧? 所以,市值或估值同样是大家对银行的一种综合评价。从该文观点推导出去,银行管理层不能无视市值,觉得自己把银行业绩经营好就可以向上级汇报,而要深刻意识到,如果市值如此之低,那么肯定是反映了一些问题的,不能无视之。我们现在可喜地看到,政策当局也已经将市值作为对国企的考核内容之一。 不能单一归因 该文接着指出,既然估值也是市场给出的一种综合评价,那么就不能把低估值归因于一两个因素(就是不能用银行的一两个指标来解释其低估值)。而这种单一归因方法,刚好是我们证券分析师过去用的。 当时的背景是:银行各方面经营情况还可以,找不到太多特别负面的指标,惟独有一个指标比较负面,就是有较多不良贷款。因此,如果一家银行PB低于1倍,比如到了0.8-0.9倍,那么就暗示着,市场认为该行的净资产是虚高的,有水分的。而该折让的部分,就是藏匿的不良贷款。如果这部分“藏匿的不良”暴露出来,那么银行的不良率可能会达到8%。 这一方法在PB跌至0.7倍以下甚至更低的时候,就不能用了。因为按这个方法,在PB级低时,倒算出来的不良率极其高,有些个股甚至会高至20%以上……国内上市的这些主流银行的不良率绝对不会到这个水平(至少大部分不会)。可见,藏匿不良这个已经不能解释极低估值了。 于是,该文就需要回答一个最核心的问题:那么银行估值为何如此之低? 低估值的原因 该文直接给出了观点:国内银行管理层驾驭新风险的能力未得到市场确认。这里的风险不是单指某种业务风险(比如不良贷款),而是“新风险”,是指在整体经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银行的发展能不能适应未来环境变化。 很多我们上学时就已经学到过的一些环境变化(利率市场化、金融国际化、金融脱媒、直接金融发展等),现在正在真正地发生。说实话,这些事情的发生比预想的要晚,毕竟我们20年前上大学时就在学这些了(当时美国等西方发达国际已经经历过了)。但令人失望的是,20年前我们就已开始喊这些事,要让银行修炼各种“内功”,时至今日,我们的很多银行竟然依然没有完全准备好。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也是非常紧迫的任务。现在国家在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如果自身翅膀不硬,飞出去都找不到北…… 当然,这并不能抹杀我国银行业在过去十几年中,内功还是有巨大进步的。只是,时代也在进步,海外优秀银行也在进步,因此我们还不能在现有的成绩单上自满。 简言之,我们的银行,虽然现在的业绩还很不错,但业务模式、管理模式(内功)依然是不够先进的,并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至少市场还不能确认银行能力)。作者作为大型银行高管,从银行内部的视角,将这一点作为解释银行低估值的主因。这一点对我们这些“外部的眼睛”有很大启发。 该文列举了一些银行现在尚未完全具备的,但又是新环境中所急需的能力,包括: (1)制约和激励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力,尤其是激励方面,宜借鉴海外,改变现有的刚性薪酬; (2)内部架构、流程和机制的变革能力,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 (3)应对全球化的国际经营能力,包括人民币衍生品、市场服务、全球金融服务、财富或资管能力等具体业务,很多银行仍然能力欠缺。 从这些角度,我们确实承认,我国很多银行的能力确实还有些欠缺。虽然业绩还可以,但如果能力不跟上,并不能保证未来业绩能继续好,早晚会成为在新经济环境中即将灭绝的“恐龙”。对比海外,他们的银行当然也不是家家都好(也是参差不齐的),但有些案例让我们看了后也心生感叹。比如一些特别小的银行,甚至是镇上的小银行,麻雀虽小、五脏具全,里面的经营理念、业务模式都非常规范。比如我们上次跟踪过的美西银行,一家很小的银行,财富业务模式却非常成熟。请参考《中小行打造特色化财富管理之路》。 所以,透过财务业绩这些“表面”的数字,去观察国内外银行的底层能力,确实还有差距,这可能解释我们的极低估值。当然,也不用妄自菲薄,我国也有一批优秀的银行。 重视市值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该文也提了一些对市值管理的思考。一家银行如果市值好,会有很多好处,反过来促进自身发展。市值好,这本身就是对本行综合评价的一个体现。同时,能增加被收购的难度,降低收购别的难度,同时也能降低融资成本和难度。甚至,国内还有优质银行因为市值高、涨幅大,在企业界增加了知名度(股民都知道它),从而帮助其展业的真实案例。 该文最后提了几点: (1)市值是综合评价,不是对某些指标的评价,刻意优化某些热门指标意义不大(比如提升中收占比、提升财富业务占比之类的),而要提升银行的整体素质,全行上下为整体实力而努力; (2)完善公司治理,明确市值管理工作的分工; (3)加强投关工作,多主动与投资者沟通(有些银行建立与投资者、分析师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值得借鉴); (4)有效利用市值资源,资本运作; (5)树立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 (6)杜绝操纵股价等伪市值管理行为。 这些工作确实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重视。 因为,前文,论文观点是国内银行管理层驾驭新风险的能力“未得到市场确认”。也就是说,我们的银行并不一定没这些能力,也可能是:其实能力慢慢有了,但市场还不知道,看不出来…… 只因,这些能力又是很内在的能力(所以叫“内功”),很难简单用一两个指标向市场展示这种能力。 举个例子:经常有人问我,现在哪家银行的金融科技比较强? 这种问题就几乎没法回答。金融科技这种能力就是典型的内功,很难简单比较。 这里就考验市值管理的能力了。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