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6月份沪胶行情,给人的直观印象是跌宕起伏。不过,最终沪胶指数的月K线仍以阴线收尾,至此收出了今年沪胶指数的第五根月阴线,同时也是连续第四个月收阴。上半年,沪胶市场的疲态表现贯穿始终,而随着三季度传统车市消费淡季的到来,沪胶市场的弱势局面仍将延续。 一、低库存与期现倒挂 一般而言,由于受库存费用以及资金成本的影响,期货价格通常会高于现货价格。而当期货合约价格高于现货价格时,我们称之为现货贴水,反之则为现货升水,同时我们也把现货升水现象称作期现倒挂。 自4月中旬之后,沪胶市场的期现倒挂现象愈演愈烈。由上图可以看出,天胶现货与沪胶指数之间的价差在4月中旬后一直运行在现货升水的格局之中,而且在进入6月份之后,价差幅度更是有明显的拉大倾向。若以即将进入交割的沪胶7月合约与远期11月合约进行比较,截至7月1日,两者的价差更是一度扩展至2500元/吨附近。笔者认为,低库存现状与看空预期是造成期现价差逐步放大的两个主要原因。如果我们假定现货价格合理且持续稳定,那么2500元/吨的倒挂价差等于为天胶需求方提供了超过10%的价格折让机会,而消费方提前买入仅需支付少量货币时间成本就可以实现提前保值。如果消费方对此有高度认同度,那么期现价差就会因消费方的买入保值行为而趋向收敛。反之,如果我们假定远期价格预期真实可信,那么目前现货价格的坚挺状态就会是暂时现象。因此,不论何种情况出现,当期现价差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总有一个价格在未来的某段时间是不稳定的。笔者倾向于后市现货价格的稳定性将不可持续,原因就在于目前天胶库存已经处于底部。当库存处于历史低位,而价格却未因库存骤降而上涨,那么后市价格只能下跌。 二、进口与进口成本 2010年1—5月,我国共进口橡胶资源约192万吨,同比增长近40万吨。其中,天胶进口量为74万吨,同比增加约4万吨,合成胶进口量为77万吨,同比增加约27万吨,复合胶进口量为41万吨,同比增加约7万吨。虽然,天胶的进口增量并不很高,但复合胶进口增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天胶进口量是相互补充的,而合成胶则因价格优势仍是橡胶进口中的主要增长点。 就进口成本来看,3—5月份,我国天胶进口的平均成本分别是2677.50美元、2740.50美元和2791.90美元,若以5月份的进口均价(零进口关税)计算,那么清关后的平均成本在22200元/吨左右。在低库存和进口成本支撑下,6月份沪胶价格在22000元/吨之下逗留的时间极为短暂,这其中应有现货商的惜售成分。但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的天胶平均进口成本已是近年来出现的最高平均进口成本,这是否说明终端消费企业正处于生产成本的承受临界点呢?对比进口平均成本与期货胶价,两者在多数时候是存在很大差距的,这其中应当与现货贸易的长约机制有一定关系。不过在经历2008年的暴跌行情之后,这种长约贸易机制已处于相对松散状态。笔者认为,进口平均成本与进口量可以反映市场的实际需求面貌,其对期货价格的影响在多数时候也是有效的。这可以从进口与胶价的联动关系中找到解释,即当进口出现增长时往往伴随期货价格上升,而当进口出现下降时却伴随期货价格回落。由于天胶的实际进口成本已高企,因此终端企业所承受的成本压力也会逐渐期货市场传递。 三、理性看待车市,面对消费淡季 今年我国车市的销售格局表现为高开低走,这与去年的情况正好相反。其中最核心的乘用车市场在1月份创下历史高点后,就再也没有实现新的突破。从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5月份我国的乘用车产量为101.92万辆,环比4月降低10.4%,同比增长26%;5月我国的乘用车销量为100.08万辆,环比下降5.9%,同比增长23.2%。产销量的同比增长速度相比4月已经是大大放缓。另外,5月份我国的乘用车库存总量突破了100万辆大关,库存周期已超过52天。若库存周期超过60天,则企业就不得不考虑减产来缓解库存积压带来的压力。笔者认为,我国车市在经历一年多的火爆行情之后,由于刚性需求被提前释放,因而后续的优惠政策对需求的刺激效应将会十分有限,而车市的高增长时代也已一去不返。进入三季度,汽车市场的传统夏季需求淡季已经来临,预计环比数据继续回落当不会很意外。 总之,目前的天胶市场是需求不振,信心不足。而所谓的现货稳定是基于库存现状的稳定,因此在操作上适宜空远不空近。虽然天胶期现价差巨大,但结果很可能是以换月后现货补跌的方式实现期现价差收敛。远期合约延续弱势的可能要大于补涨的可能。1011合约目标位预计在19000元/吨之下。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