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过去两年港股经历了最冷的寒冬,2023年将见证港股的春天回来了 港股本轮熊市呈现戴维斯双杀,行情调整不论是深度还是时长均已是历史级。按照收盘价算,本轮恒指自2021年高点截至2022-10-31已下跌53%。调整时长已超过1998年以来的历次熊市。 这轮港股行情调整可归因为三座大山:1)产业政策冲击:互联网和房地产等港股“主心骨”行业的盈利逻辑和估值体系遭遇颠覆式调整;2)疫情冲击;3)海外冲击:美国通胀超预期,美联储加息超预期。 2023年港股将迎来中国开放、经济复苏、美长债利率回落的做多窗口期。 一、资金面改善:2023年美债收益率有望震荡回落、人民币有望震荡走强 2023年美国将保持较高的政策利率环境,“通过衰退来降温通胀”较难避免。美国高通胀仍有黏性,美联储距离成功治服通胀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因此,本轮加息周期最终将导致美国经济某种程度的衰退并成功控制通胀。 2023年美债有望迎来“小牛市”,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的美债长端利率有望震荡回落。2023年美债长端利率对于就业和经济走弱的敏感性上升,而对于美联储加息的敏感性将会下降。加息周期的后期,在短端利率走高的过程中,长端利率存在向下拉力,对应着期限利差倒挂程度进一步加深。我们判断10年期美债收益率有望在2022年Q4率先构筑顶部。 2023年美股筑底、美元回落,中国股市有望吸引全球资金增持。 1)东风压倒西风,2023年因为美国自身基本面的恶化而导致的美股震荡,中国资产将“脱敏”,相反,一旦中国股市的赚钱效应强于美股,部分海外资金将再配置A股和港股; 2)相比美国经济和美股,2023年美债长端利率和美元震荡走弱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更大,而且是正面影响。 二、基本面改善: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复苏、产业政策和疫情防控政策优化 2023年中国宏观展望:宏观经济复苏。2023年作为党的“二十大”后的开局之年,宏观自上而下的统筹效率将提升。 疫情防控持续优化,2023年预防性储蓄有望转为消费动能,消费将复苏。 房地产:供给端融资政策“三支箭”之后,需求侧托底政策也有望积极。 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新基建”相关领域将是政策发力的重点,特别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很可能超预期。 基建方面,对经济拉动的惯性将持续到2023年。 2023年复苏和放开的宏观背景下,中国的中、微观领域盈利和信心恢复。 1)2023年互联网行业迎来中长期正常化、健康化发展的新阶段,龙头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望从低位回升,估值也将相应提升,迎来“戴维斯双击”。短视频直播电商与新零售电商仍处发展相对高速期,补足消费新场景。 2)传统行业的港股指数权重股将迎来盈利和估值的改善。2023年受益于宏观经济复苏和监管政策优化,港股的内资金融、地产等指数权重板块的整体性业绩压力相比2022年下降;运营商、地产、金融、能源、建筑的高股息率特征有望延续,其中,金融、地产股以及地产链基本面将分化。2023年中国油轮公司受益于全球油运大周期,基本面将明显改善。 3)广义的消费行业也将受益于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考虑到低基数以及政策放开、经济复苏,2023年社服特别是跟出行相关的餐饮旅游、博彩等,以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的龙头公司有望迎来业绩反转。 三、投资策略:珍惜开放和复苏的窗口期,掘金基本面改善的“价值重估”机会 港股2023年展望:春天再次降临,仍有“倒春寒”。 冬去,港股2022年10月底低点已透支了利空。2022年9月、10月港股回购为2008年以来的新高和次高,显示上市公司的信心。恒指远期PE破2008年低点、AH溢价处于极端高位,港股价值洼地凸显。 春来,国内外政策信号恰似宣告港股步入春天的布谷鸟之声,2023年是港股值得做多的窗口期。岁末年初,疫情防控、地产和互联网等政策优化、人民币压力减弱。展望中期,美债收益率确认筑顶回落,中国经济复苏的预期提升,中国优质股票将迎来全球投资者特别是长线资金的再配置。1)互联网及TMT龙头将迎来景气的改善;2)地产产业链、金融、周期行业里的优质国企、央企的龙头将价值重估;3)消费、服务龙头股业绩提升。 春天仍要小心“倒春寒”,2023年港股并非轰轰烈烈的大牛市,行情仍有颠簸。一方面,警惕美联储加息周期的持续性超预期,进而导致2023年美国经济衰退,并且对全球经济和海外股市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复苏可能也不是一蹴而就;另外,经济政策发力的方式、手段和产业方向,都对行情风格有影响。 港股投资机会:掘金基本面改善的方向,积极布局价值重估的机会,基本面好才是真的好。 主线一:互联网及信创产业链,受益于互联网政策改善及数字经济刺激政策。 主线二:地产、油轮、能源、金融等价值股龙头,受益于经济复苏及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构建。2023年传统产业中的优质央企国企港股将有望价值重估。 主线三:消费及服务的结构性行情,受益于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和消费复苏。 主线四:先进制造业汽车产业链、新能源、生物医药、科技硬件等。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