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项前瞻性指标显示,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减速的节奏仍难以改变,以铜为首的金属品种在消费预期减速及金融属性褪色的双重因素影响下,仍有下跌空间。 2009年全球经济处于危机后强劲复苏之中,2010年上半年,复苏虽仍在延续,但复苏步伐开始减速,加之欧元区债务问题不断恶化,中国政策面逐步趋紧,全球大宗商品呈现宽幅振荡。近期,各项前瞻性指标显示,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减速的节奏仍难以改变,以铜为首的金属品种在消费预期减速及金融属性褪色的双重因素影响下,仍有下跌空间。 一、美国经济减速是不争事实 最近公布的美国经济数据利空不断。房地产相关数据继续疲弱,5月经季调的二手房签约销售指数环比重跌30%,由110.9大幅降至77.6,创下2001年以来新低。5月新屋销量环比重跌33%,总量创下历史新低。就业数据同样不容乐观,最新公布的6月非农就业人数减少12.5万,而此前民间就业服务机构ADP公布的6月就业人数虽有所增加,但仅为市场预估的四分之一。 房地产业和就业数据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难以好转。近期,美联储降低了对经济现状乐观的评估,表明以房产购置为代表的优惠政策逐步到期后,潜在的房产购置需求被提前释放。当前需求真空,作为美国铜消费最大用户的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无疑将对铜价形成抑制。尽管美联储仍维持基准利率不变,货币政策紧缩进一步推后,但美国经济减速已显而易见。 二、欧元区债务危机恐将影响到实体需求 欧元区债务问题接连不断,欧元持续下挫,且有迹象显示欧元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较低水平,这将对以中国为首的外贸大国产生不利影响。以中国为例,此前公布的5月份进出口数据大幅增长,远超过市场此前预期,其主要原因在于去年5月出口基数较低,而今年5月数值正好为峰值。欧元贬值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目前的欧元汇率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冲击。最近公布的中国PMI数据显示,出口订单分项指数明显走低,下半年出口回落可能性较高。与此同时,随着欧元区债务不断演化,欧洲各主要债务国纷纷出台减赤和减债计划,政府投资减速、雇员收入降低,对外来消费需求也将明显减少,这将造成实体经济需求疲软,全球消费规模萎缩。 三、中国因素随经济减速开始弱化 自2008年底铜价开始触底后,中国因素成为铜价飙涨的一大主导因素。四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令国内铜消费火爆,进口需求大增,推升国际、国内铜价不断攀升,但巨量资金对经济刺激之后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以及通胀预期升温。对此,央行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政府出台严厉的房产调整政策。近期,由于经济增长出现趋缓势头,且通胀预期有所弱化,紧缩政策的调控步伐开始放缓。但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却丝毫没有放松,有消息称,管理层有可能还要继续出台调控政策,房地产行业恐仍将维持较长时间的疲软,而与之相关铜消费和生产势必会受到不利影响。此外,近期公布的前瞻性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复苏的趋势可能会减速,这将对以中国为题材的炒作产生负面效应。 四、短期利好因素逐渐淡化 此前,铜价在人民币汇改以及G20峰会高预期的刺激下出现一波大幅反弹,但这两方面利好因素或是落空或是淡化。首先,市场将人民币汇改解读为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就对铜价的影响而言,人民币升值预期一方面可提升外盘估值,另一方面可增加进口需求。但从长远来看,外盘估值的提升势必导致内外盘套利机会增大,而套利交易也必将导致外盘走高和内盘相对走弱。因此,人民币升值实质上对以伦敦市场为代表的外盘更加有利。其次,此前市场寄希望于G20峰会能在全球经济复苏减速的背景下有所行动,再次形成政策实施的统一战线。但由于目前欧元区遭受债务危机压力,而美国经济开始走弱,各国所遇问题大相径庭,政策调控也难以协调一致,最终G20峰会并未给市场带来太多惊喜。盘面上,汇改和G20题材也仅仅体现了短线机会,此后铜价再次呈现跌势。 对铜价走势有影响的因素也并非全部利空,自3月初以来伦铜库存持续走低、近期美元大幅回落、中美货币政策调控步伐将继续推后等均对铜价形成一定利好。但当前市场,宏观面变动对铜价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位,随着全球经济开始走弱,欧元区债务迟迟得不到实质性解决,市场系统性风险开始加大。特别是美国经济数据连续走弱,使得美元难以独善其身,美元避险功能减弱,商品属性增强,这将导致美元有可能出现与铜齐跌的情形。事实上,这种情形在2007年10月至11月曾出现过,而当时经济环境背景也是美国经济处于下滑期。从近期资金动向来看,大宗商品、股票市场风险大幅增加,大量资金出逃寻找债市这个避风港,表明当前经济环境着实令人担忧。 总体而言,我们对三季度全球经济走向的看法并不乐观,铜价在宏观经济艰难复苏过程中将继续呈现跌势。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