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产业&金融精选

2022年总结:死亡与超越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3-01-18 11:57:24 来源:新浪财经

前言:


再次赋予时间以壮丽感,我们又来到了这个特殊的节点。人们授予这个时间节点意义,不在于这一天有多么悲壮和深刻,相反它是那么的平庸及寡淡。但人们也总是会在这无数平庸的日子里挑出这么一天,然后提醒我们希望和纪念。人们常说过年好,过年好。然而实际上过了年却不一定会更好。但人生如果没有停顿和祝福,那该多累啊。


今天我们就来每年一次的停顿,为2022年彻底划上一个终止符。今天太阳照常在黎明升起,我们来聊聊死亡与超越。


一、记忆


我的记忆开始混乱。去年的某一天,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近死亡,也是有自主意识以来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在社区接种疫苗后,三十分钟的医学观察期内,我突然晕倒,意识惨白,只记得排队接种前我还拿着手机在看柏拉图的《理想国》,上面讨论着什么是正义。大概几分钟后,我又醒了过来,当场发呆,头脑空白,意识模糊:我现在在哪?我在做什么?这里是梦境吗?我是谁?这些问题困扰了我一小会,随后我开始回忆今天所做的事情,从早上到现在,呆呆的发愣在原地;又过了一小会儿我才反应过来。


醒悟过来的我突然释怀,原来生命如此脆弱与渺小。同时在脑海中重复出现这两个画面:


一个是苏轼的《赤壁赋》中的一句话: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另一个是苏格拉底被处决前的一段话:逃死不难,逃罪恶难,因为罪恶往往比死亡跑得更快;如今我年事已高,行动迟缓,我已经不怕被死亡这种跑得慢的追上;可你们还年轻,那罪恶这种跑得快的东西就容易抓住你们;你们判了我死刑,我即将离去,而你们也将被真理判为不义的恶徒。


此刻我是超然于世的临江之仙苏轼,也是困于牢狱准备饮鸩的苏格拉底;此时我似乎看透了生死,感悟到了超越。事后回想起,记忆中的一个画面是对人生短暂的感叹与无助,也是苏轼及我对无穷及超越的渴求。另一个画面则是如何理解及面对死亡,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这两个画面重复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死神的永生和众生的渺小。在死神面前,我们什么都不是。正如《三体》中的一段话:灯塔建成的那天夜里,我远远地在海上看着它发光,我突然醒悟过来,死亡是唯一一座永远亮着的灯塔,不管你向哪里航行,最终都得转向它指引的方向,一切都将逝去,唯有死神永生。这是迄今为止我对死亡唯有的一次感觉,醒后躺在那的瞬间,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好好的活着,更应该健康的生活;节制,运动、强身健体,珍惜韶华。我有着大好青春,未来不可估量;我有着宏大梦想,不应留有遗憾;至少此时此刻,我还不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我们还肩负责任,怀有使命。


二、死亡


从那以后,我开始认真思考关于死亡的问题。


哲学理应诞生于对死亡的思索和理解。朴素原始的唯物主义的死亡观认为死亡是一种必然的终结,没有任何侥幸的可能;即死亡是一切的句号。这也是大部分人面对死亡时的想法与观念,基于此,人们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便再也正常不过。所以对抗死亡及对死亡的忌惮成为了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对抗与忌惮有用吗?它除了让我们寻找心理上的安慰之外,并没有任何作用,求神拜佛也是如同此理。“死亡是唯一一座永远亮着的灯塔,不管你向哪里航行,最终都得转向它指引的方向,一切都将逝去,唯有死神永生。”所以这并非良方,因为它不真实且不长久;从某方面来讲,我们这一生都在追求确定性及永恒,而此方法正与之相悖。


我们往深处继续推敲,人对死亡的恐惧更源自于我们认识到了生命的有限性及死亡的终结性。我们终将逝去,且可能在某一个你认为的风平浪静的夜晚。在此基础上,我们很容易得出人生终将归于虚无之中的结论。我们活着终究要面对死亡,那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所以本质上而言,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不在于死亡之后我们要面对的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否是天堂抑或是地狱,会不会有痛苦与折磨,是黑暗还是光明;而是活着时候的不确定性及虚无带来的精神损耗与折磨。我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的永恒及确定性,但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事情我们无法掌控,同时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更是短暂且转瞬即逝;而正是这种状态很容易让人卑下怯懦,从而充斥着对人生的虚无感。


人生的虚无使人悸恐与无助,然而虚无的根源在于我们短暂的一生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有太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完成,期望不留遗憾,然而事实的重击却告诉我们这并不总如愿。现实的窒碍及人生固有的虚无注定让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寻找终极答案。我们直接面对了这两组矛盾,且这两组矛盾无法调和与解决,因为它们本就无法得以解决。


同样的,世间有很多问题我们无法解决,其本源也无法被认知;比如浩瀚的宇宙,比如未知的死亡,比如变幻的人性。一个是广袤而无法被认知理解,一个是未知而无法被感知认识,一个是变幻无穷而无法被理会明了;这三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类事物——无法被我们解决,也注定无法被我们彻底认知。


三、超越


在此期间我终于认识到:从根本上说,最大、最重要的人生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它们不可能解决,而只能超越。


《斐多篇》中苏格拉底泰然赴死,认为死亡只是肉身在可见世界的消失,而非一切归于无,不朽的灵魂回到一个“更好的世界”;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度重视可见世界中的身体和物质。同时,身体是有朽的且身体的感官是善于欺骗的,世界上的众多物质都是幻灭、不完善的,他们只是理念世界的模板。在可见世界中,身体用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寻求各种所需的营养。同时身体还有各样的欲望,经受着世界提供的无数诱惑;对某种事物的贪求,使身体陷入某种不可自控的境况,让身体陷入疾病与痛苦之中,并总是处于某种情绪之下,以此拖累灵魂,使灵魂失去纯净与安详。显然,这样一个充斥着欺骗、欲望的身体对不完美不真实的物质世界的留恋是不被提倡的。所以,苏格拉底认为以正确的方式献身哲学的人,都是在准备着死亡;他们的哲学训练就是为了使身体和灵魂分开,使灵魂不受身体的束缚和拖累,这也衍生出了灵魂不朽的理念。所以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即活得体面,正派。至此,我们便能理解《申辩篇》的那段话,“逃死不难,逃罪恶难,因为罪恶往往比死亡跑得更快……你们判了我死刑,我即将离去,而你们也将被真理判为不义的恶徒。”我既已得知真理,又何惧为真理献身;甚至在死亡这个过程中,苏格拉底也得以升华。因为在他看来,逃死容易,但是逃死背叛了我的正义理念;如果继续活着,只能阿谀奉承的生活,也就再无资格宣扬自己的正义理念。我们总是渴望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比如正义、勇敢、智慧和爱。苏格拉底的恬然赴死正是为了他所理解及践行的世界观和哲学体系而献身;他的死亡超越了价值判断,是对信念的坚守。在人类的漫长岁月中,总会有几颗高昂的头颅,几双明亮的眼睛,他们洞察了时代,并敢于正视内心,他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苏格拉底对死亡的超越。


《庄子》中有记录: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邪?何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在庄子的认知中,死亡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他是个智者,对生命看得通透,对死亡更是看得淡然。“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外篇·知北游》),白驹过隙,生命短暂;生命就如呼出的气息,虽然有长寿短命的区别,但是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只是一瞬间罢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待生死的观念;这是庄子的“齐物观”。人的生命太短暂,但倘若不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再长寿也是枉然。相对于宇宙洪荒,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而易逝,就如同微弱的阳光穿过小小的罅隙一样,只是一瞬间的事情。生命的渺小在这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个理念下,我们应该去服从天地之规律,我们本来就不属于这个世界,在经历了由无到气,由气到形,有形后再有生命,到最后死去;这是和春夏秋冬四时变化一样,不可改变的规律;这便是庄子的“齐生死”。从宇宙诞生的角度,我们的身体都是原子构成,如果它们和我们一样有记忆的话——它们会记得,在数十亿年前,太阳系本是一团弥漫几十光年的星云。由于太分散,不能够成为恒星。由于一次恰巧的超新星爆发,带来能量的搅动,才让星云收缩成为太阳系。所有的生命与非生命的诞生,都源于恒星和它周围一切的毁灭。然后它们就奔赴原始太阳,最后降落到这个星球上。所以根本就无所谓生死,或者说死亡不过是回归原点: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我们理解死亡,实际上可以将二字拆分。这是马丁·海德格尔的理念。“死”是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本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所以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死”,我们也是在向着死的方向活着,这就是“向死而生”的道理——也是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既然死亡与虚无的矛盾我们无法解决,那我们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以人贪恋欲望满足的本能力量相比,在思想上把人逼进绝路,人在精神上便可觉醒。这种超越实际上是在让我们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将人生比喻成一场比赛或是一场有终点的旅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享受着路旁的风景,我们伴随着同行的人;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内在活力。我们通过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质量和长度,来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标的密度;只有这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在此意义上,因为我们无时无刻是在向着死亡奔跑,所以我们应当过好我们活着的每一天、每一个小时甚至每一分钟、每一秒,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由——这是一种积极入世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延长有限生命的一种办法——将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过好:这也是我们对死亡超越的一种方式。


四、结语&祝福:


我们这个时代缺少信仰、正义与真理;爱与尊严也同样枯窘贫乏。贫者无立锥之地,日为衣食所累;富者饱怀不足之心,贪淫恋色。无人思考真理,亦无人追随正义;爱的成本太高,尊严被任意践踏;学徒们拾人牙慧,无人羞愧;商人们按部就班,无利免谈。


社会乱象丛生,亦如总是不被理解的混乱交易市场。这个世界会变好吗?我想,这个世界应该不会再变好了。如今人性中恶的一面占据社会风气的优势,善的一面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就如同黑暗中的幽光,我们亲眼看着它一点点熄灭。世界一天天的变坏,期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我们周边唯一的善念,只存在于极亲的亲人,极个别的好友以及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之中。


但归根究柢,根源在你,也在于我。


所以一愿我们对身边的人好,对自己好。我们对陌生人好,很容易,因为无非一次,表演一次,也是无妨;可是日复一日,平常一样,对自己好,对身边人好,就难了。人生有味是清欢,平常中能做到的,遇变才会波澜不惊。对陌生人好,是礼貌;对身边人好,是教养;对自己好,是慈悲。然而现实中我们往往有礼貌而无教养,亦无慈悲;对陌生人好而怠忽身边人,对自己也同样轻率疏忽。对身边人好,在于重视对具体人的爱,接受具体人的缺陷及瑕玷;我们往往都喜欢抽象人及纸片人,因为他们臻美无暇,但现实中的我们总是有各种弊病与舛误,这是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往往高估自己的美德,认为自己总是比身边人更睿智,更重要,更优越杰出;然而实际上一个人总是有着这些那些的问题,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所以愿我们对身边的人好,去接受具体的人,接受身边那些一直陪伴着但又总是被我们忽略的人。对自己好,最简单的在于慎独。做到意念诚实,莫自己欺骗自己,让自己内心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


二愿我们寻觅真理,追求正义,心怀节制。这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弊病,正如上面所总结的,根源在于你我。真理难求,正义难觅;无非在于人心,所以愿我们都能心怀节制,去追求我们所理解的正义,去探索我们所理解的真理。正义和真理就如同我们理想中的圆,它必然存在,但是它在我们手上可能永远无法画出,而只能无限接近。心怀节制,在于希望我们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当你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就能明白平淡的幸福是有多幸福,珍惜所拥有的,珍惜身边人;位高权重时同样需要节制,不折腾,不放纵;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身体上的不节制导致我们身体的败坏,心灵上的不节制诱导我们心灵上的堕落;这并非我们想要的结果,但是我们却天天都在有意无意的放纵自我:晚睡晚起,刷庸俗的剧,看乏味的视频;体验着卑俗无聊的低级快乐,这种快乐短暂且瞬息即逝——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内心缺乏节制,放纵自己的身体及心灵。


三愿我们找到人生意义,超然于世。关于生死,关于人生感悟,我们描述了这么多,最后又如何?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古诗云:“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无论是陶渊明,还是杜甫,或是唐寅;终前所言皆为遗憾:有未尽兴的洒脱,有大业未酬的无奈,更有对此生失意的惋惜。遗憾注定存在,但这并非我们所求。人生在世,我们依旧要回归到“超越”这个话题——超越有限的生命,超越平淡的人生。此前我们畏惧死亡,害怕死亡,无非是对死亡及其深层含义不理解,然而实际上死亡并不可怕——在苏格拉底看来,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对所坚守信念的退却;在庄子眼中,死亡就是回归物质本源,无物无我,无我无物;在我们大部分可理解的世界观中,认真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刻,发挥其最大价值及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生命的自由,展示出生命的无限性——这或许是我们普通人超越有限生命、坦然面对生死的最佳方式。


四愿大家好运连连,新年快乐。


后记:


本文为个人年终总结,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和个人心境的成长之路。本文主要观点来源于《存在与时间》、《西西弗神话》、《理想国》、《斐多篇》、《申辩篇》;其中部分思想及文字亦源于《三体》、《生死疲劳》、《庄子》、《太乙金华宗旨》、《圆圈正义》、《悉达多》、《局外人》等书籍。以上也是今年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几本书,同时也推荐给大家阅读。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