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央行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仍较大,国债期货走出一波牛市行情。短期看,最新公布的金融信贷和通胀数据依旧显示经济处于缓慢复苏态势,货币政策维持稳健偏宽松格局,债市仍有支撑。中期看,随着复工、复产速度的加快,叠加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发力,复苏交易有望再度回归,中长端债市压力不减。 短期通胀无忧,货币政策稳健偏松仍是大方向。最新公布的2023年1月通胀数据显示,1月CPI同比上涨2.1%,略低于预期的2.3%,核心CPI同比回升0.3个百分点至1.0%,连续2个月回升。食品价格涨幅扩大,春节效应是主要拉动因素;非食品价格由跌转涨,主要受春节、防疫政策优化等因素影响。核心CPI环比涨幅扩大0.3个百分点至0.4%,同比涨幅扩大0.3个百分点至1.0%,均为连续2个月回升,指向需求不足状况有所缓解。伴随社会生活逐步恢复正常以及国内经济缓慢复苏,需求不足状况有望继续改善,核心CPI仍有上行空间,叠加基数效应,下半年上行速度有可能加快。1月PPI同比为-0.8%,低于预期值-0.5%和前值-0.7%,主因为煤炭等生产资料价格回落较多。从环比情况看,1月生产资料PPI环比为-0.5%,对比历史同期表现有所下滑。其中采掘工业价格和原材料工业环比走弱是本期PPI的主要拖累。在工业购进价格上,其价格环比跌幅扩大,各分项环比表现全线转弱,农副产品和燃料动力是主要拖累。从需求端看,1月新订单相对生产继续回升,预计后续生产需求将对PPI形成支撑。 CPI后续走势还需观察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经济修复,居民失业率降低,收入改善,消费信心增加后将带来一定的通胀压力,但目前看消费修复较慢,预计CPI上涨斜率较缓;二是猪价回升带来的食品项价格上涨。随着生产的修复,PPI大概率有所上行,但受制于去年的高基数、海外经济的衰退预期、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退,以及地产复苏尚需等待等因素,价格上涨空间有限。 整体看,CPI、PPI均不及预期,核心CPI连续2个月小幅回升,指向当前经济缓慢修复,需求并未出现明显改善,与1月其他高频数据的信号一致。短期看,通胀压力可控,货币政策稳健偏松仍是大方向。 居民融资需求不足短期对债市仍有支撑。上周公布的1月金融信贷数据显示,总量上,1月新增信贷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00亿元,高于预期4.08万亿元,明显好于季节性,并创历史最高。其中,居民贷款新增2572亿元,同比少增5858亿元;企业贷款新增4.68万亿元,同比多增1.32万亿元。结构上看,1月居民短期贷款新增341亿元,同比少增665亿元,连续5个月同比少增;居民按揭贷款新增2231亿元,同比大幅少增5193亿元,少增幅度走扩,与同期房地产市场表现一致,除春节错位因素外,反映当前地产修复仍偏慢。1月企业短贷增加1.5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多增5000亿元,有冲量的可能;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3.5万亿元,同比大幅多增1.4万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继续走强,保交楼、稳增长等相关融资政策仍是主要支撑,短贷呈现冲量特征。 社融方面,1月新增社融5.98万亿元,高于预期的5.68万亿元,也明显高于季节性,为历史次高。社融增速较上月再降0.2个百分点至9.4%。新增社融规模高于预期,信贷大增是主要拉动,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仍是主要拖累。受高基数和春节错位影响,存量社融增速进一步回落。 整体看,1月新增信贷为单月历史最高,新增社融为历史次高,均大超预期,也大超季节性;结构有所改善,但仍有较大改善空间,集中表现为居民短贷延续少增、按揭贷款进一步走低、企业短贷冲量特征明显,指向当前经济修复速度仍待观察,地产和消费尚未明显改善。 关注地方债集中供给来临可能对市场造成的影响。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截至目前,所有省市均已公布2023年新增地方债提前批额度,合计2.62万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额度2.19万亿元、一般债额度4320亿元,较2022年同期分别增长50%、31.7%。广东获批额度最高,为2750亿元,同比增长65.4%。按照规定,2019年之后,国务院可以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按照2022年新增限额,理论上可下达的2023年提前批专项债、一般债额度最高分别为2.19万亿元、4320亿元,而从本次下达的实际情况看,已按照最高额度提前下达,规模也为历年最高。回顾往年提前批下达后的发行情况,2019年、2020年提前额度下达后, 3个月内基本发完,且在提前额度下达后的1—2个月达到发行高点;2021年是3月初提前下达,当年 8月才发完,主要原因是2021年专项债监管严格,当年8月之前新增专项债发行较慢;2022年提前批额度也基本在前3个月发完。结合当前国内经济情况,预计2023地方债发行仍将保持前置节奏,且提前批额度为历史最高,一季度后半段将面临较大的发行压力,投资者需警惕地方债集中发行对债市形成的短期影响。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