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投资视角 >> 产业研究

2000年以来的我国炼油和石油进出口形势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3-02-15 09:07:02 来源:全说能源 作者:王能全

2022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一炼油能力大国但原油加工量自2000年以来首次下降,原油进口量和成品油出口数量分别连续第二年、第三年下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的石油行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2017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之后,2022年又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炼油能力大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第二大的国家,我国炼油行业和石油进出口形势,对国际石油市场和形势的影响都是巨大及深远的。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石油石化行业机构和美国能源信息署等的数据及材料,本文简要介绍并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的炼油和石油进出口形势,尤其是2022年我国的原油加工以及原油进口、成品油出口等方面的情况,从这些数据中,政府部门、石油行业以及专家学者们,都应该深刻思考我国的炼油以及石油进出口等相关政策措施。


全球第一炼油大国但2022年原油加工量自2000年以来首次下降


谁是当今全球最大的炼油能力国家?可能并不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我国有机构认为,2021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炼油能力最大的国家。这一年,我国拥有的炼油能力为9.1亿吨,美国的炼油能力为9.07亿吨,我国略超美国。不过,根据英国石油公司2022年版《世界能源统计评论》的数据,2021年,我国的炼油能力为1699万桶/天,美国为1794.1万桶/天,美国的炼油能力仍大于我国。


2021年和2022年,我国有几个大型炼化项目处于建设过程中并逐步投产运营,而同期美国没有新建的项目,部分项目仍在关停或转型为油品调合厂。因此,2022年我国的炼油能力超过美国,应该是可以确定的大概率事件。据有关行业机构的最新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拥有的炼油能力增加到9.4亿吨,折算为1880万桶/天。而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2022年美国的炼油能力为1794.38万桶/天,与前述的英国石油公司2022年版《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数据基本持平。这样,2022年,我国最终超越美国,炼油能力比美国每天多出86.6万桶,正式成为全球炼油能力最大的国家。



不过,从行业的另一指标,即年度的炼厂加工量来看,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根据前述的英国石油公司2022年版《世界能源统计评论》的数据,以2021年为例,美国的炼厂加工量为1514.8万桶/天,我国为1446.1万桶/天,我国与美国还有68.7万桶/天的差距,折合约为3435万吨的原油加工量。历史上,2018年美国的炼厂加工量达到最高水平,为1696.9万桶/天。2020年,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美国的炼厂加工量下降到1421.2万桶/天,2021年略有回升。


虽然截至2021年我国的炼油能力和炼厂加工量一直没有超过美国,但一个好的现象是,这一期间我国的炼厂加工量一直是持续增长的,新冠疫情没有对2020年和2021年我国的炼厂加工量产生严重的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我国原油加工量为6.7亿吨,比上一年增长3%;2021年,我国原油加工量为7.0355亿吨,比上年增长4.3%,比2019年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3.6%。


不过,2022年,我国的原油加工量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根据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原油加工量为6.759亿吨,同比下降3.4%,不仅跌破了7亿吨的大关,而且基本跌至2020年的原油加工量水平。从统计数据看,2022年我国原油加工量的下降,至少是2000年以来的首次,当年我国的原油加工量折算约为1352万桶/天。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截至11月,2022年美国的原油加工量平均为1598万桶/天。


2022年,我国炼油企业的原油加工量低于2021年,自2000年以来该数据首次出现同比下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能源信息署认为,中国炼油活动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流动性限制和石油产品出口的配额较低。


依据我国海关总署的数据,美国能源信息署对2022年我国的炼油行业分月度进行了分析。2022年,中国平均每天加工1350万桶原油,比2021年创纪录的1400万桶/天下降了4%。2022年原油加工量的下降,主要是4月至8月的五个月炼油量减少所致,当时中国平均每天仅加工1250万桶原油。7月,中国原油加工量为2018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仅为1130万桶/天。2022年,炼油厂在年初,特别是在年底加工了更多的原油,9月达到创纪录的1510万桶/天,然后从10月到12月平均为1410万桶/天。其中,2022年9月,中国原油加工量为1510万桶/天,7月为1130万桶/天,这是自2011年以来月度数据中所有日历年内最大的波动。


2022年,国内石油需求的下降,导致了中国炼油活动的减少。受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及包括上海在内的主要城市实行流动限制等影响,中国对石油产品的需求有所减弱,这些限制措施显著减缓了中国的经济活动,这反映在2022年第二季度的GDP数据上。


此外,石油产品出口配额的减少,也导致了2022年中国炼油活动的下降。一般来说,这几年中国每年发布几次石油产品的出口配额,将一定数量的成品油出口分配给少数几家企业,主要是国有炼油厂。2021下半年左右,中国开始降低出口配额,主要原因是实施了新的政策,以及应对可能引发潜在国内油品供应紧张的形势,具体包括:2021年6月宣布的新消费税政策,全球原油价格上涨,独立炼油商的新税务调查,以及山东几家小型私人炼油厂的退役等等。


2022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数量较少的石油产品出口配额政策持续实施,2021年7月到2022年8月,中国的石油产品出口量保持在150万桶/天以下,从而抑制了这一期间的炼油需求。


美国能源信息署认为,2022年9月中国创纪录的原油加工量,可能是对新石油产品出口配额预期的回应,中国最终于9月30日发布了石油产品新的出口配额,以促进经济增长。2022年9月,中国的石油产品出口大幅度增加,可能是因为对新配额的预期使炼油商们确信,他们可以用完原有的配额。此外,行业分析师表示,9月份统计的部分出口数字可能在10月份实际发货。在新的石油产品出口配额之后,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炼油厂活动强劲。2022年底中国炼油活动的增加,至少部分原因是出口的增加,从9月到12月,平均每天出口石油产品达到170万桶,比当年前8个月每天增加了60万桶。


再次下降的2022年原油进口量


自2009年超越美国之后,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2017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2018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2021年,我国煤炭进口量为3.23亿吨。因此,在当前的全球能源市场中,我国的身份有两大特征,即既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能源进口国。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0年,我国原油进口总量为7026.5万吨,之后的2001和2002年都低于这个水平,但是自2003年之后,我国的原油进口数量增长迅速,基本上五年时间就上一亿吨的大台阶。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超过一亿吨,达到1.227亿吨,5年之后的2009年超过二亿吨,增长到2.036亿吨。再5年之后的201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超过3亿吨,达到3.083亿吨。此后,我国原油进口增速加快。2017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不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量,而且超过了四亿吨的规模,达到4.195亿吨。同一年,美国的原油进口量为796.9万桶/天,约合3.985亿吨,比我国少2100万吨。仅仅2年之后的2019年,我国的原油进口量超过五亿吨,达到5.056亿吨。


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原油进口最高的年份是2020年,当年我国进口了5.42亿吨原油。此后的2021年和2022年,我国原油进口数量持续下降,2021年为5.13亿吨,比2020年减少了2900万吨;2022年为5.083亿吨,比2021年又减少了427万吨,比2020年大幅度减少了3370万吨。


对于我国的大部分炼油厂来说,使用的是进口原油,因此其原油进口量往往与原油加工量密切相关,2022年的情况最具有典型特征,这一年里中国的原油加工量和进口量比2021年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从月度来看,2022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在6月和7月最低,当时国内石油产品需求低,原油价格高,多家炼油厂正在进行维护。2022年6月,中国原油进口量降至870万桶/天,为2018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7月仍维持在880万桶/天的低位。2022年底时,新的成品油出口配额发放,带来了炼油需求的增加,原油进口量也随之增加,11月中国进口原油1140万桶/天,12月进口原油1130万桶/天。


2022年2月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爆发后的几个月里,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增加。俄罗斯通常是中国第二大原油进口来源国,仅次于沙特阿拉伯。2022年5月到8月,在布伦特原油近月期货价格平均为每桶108美元期间,中国进口原油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俄罗斯。西方的经济制裁减少了对俄罗斯原油的需求,因此,俄罗斯的出口商降低了原油价格,并寻找其他出口目的地。与此同时,欧洲也在寻找替代原油来源,推高了布伦特原油的价格。作为回应,中国的原油进口,已经从更昂贵的西方转向了更便宜的俄罗斯。


从2022年下半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国与2021年下半年的对比可以看出,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原油进口来源国发生了改变。2022年下半年,俄罗斯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来源国,为180万桶/天,较2021年增长13%。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中国从阿联酋和马来西亚的原油进口也大幅度增加。



在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后,从安哥拉出口到中国的原油减少最多。与2021下半年相比,2022年下半年从安哥拉出口到中国的原油,每天减少了25万桶(33%)。根据贸易机构的统计数据,前几年从安哥拉出口到中国的大部分原油流向了欧洲。由于欧洲需要为该地区寻找替代的原油进口,加之布伦特原油价格相对较高,也可能阻碍了挪威和英国北海生产商对中国的原油出口。2022年下半年,与上一年的下半年相比,从挪威出口到中国的原油减少了14万桶/天(75%),从英国出口的原油减少12万桶/天(88%)。在2022年12月生效的七国集团价格上限之前,这两个国家的出口甚至更少。


此外,阿曼对中国的原油出口也大幅度下降,2022年下半年的出口量,比2021下半年减少了14万桶/天(16%)。


连续第三年下降的2022年成品油出口


随着炼油能力的不断扩大,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成品油出口数量(本文的成品油指汽油、柴油和航煤)也不断增加,但自2019年达到阶段性的峰值之后就持续下降,2022年我国成品出口数量连续第三年减少。


与原油进口数量不断增长高度关联的是,从2000年以来,我国成品油的出口数量也增加迅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0年,我国成品油出口数量仅为827万吨,2002年超过千万吨,达到1068万吨。此后,虽然有所波动,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增加,迈过千万吨台阶的时间越来越短。7年之后的2009年,我国成品油出口数量迈过2千万吨,达到2504万吨;6年之后的2015年,我国成品油出口数量迈过3千万吨,达到3615.49万吨;之后,在下一个两年的时间里,2016年迈过了4千万吨大关,2017年迈过了5千万吨大关,而两年之后的2019年不仅迈过了6000万吨大关,并且创下了我国成品油出口数量的峰值,达到6684.71万吨。


自2019年达到峰值后,我国成品油出口数量就不断下降,2020年下降到6180.48万吨,2021年下降到6030万吨,2022年不仅连续第三年下降,更是跌破了6000万吨大关,出口数量为5369万吨。



2019年以来,我国成品油出口数量持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自2020年开始新冠疫情的持续冲击,世界石油消费总量自2019年达到阶段性峰值之后,2020年至2022年三年时间里就一直没有恢复并超过2019年的水平;二是为了保障国内的供应,国家主动收紧了成品油的出口政策。


除连续第三年下降之外,2022年我国的成品油出口月度跳跃很大,非常具有戏剧性。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虽然2022年我国总计出口了5369万吨成品油,月均为447.41万吨,但月度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其中,2022年2月和6月,是全年出口成品油数量最少的月份,分别只有324万吨和320万吨,6月份为全年最低位,4月至7月4个月份出口数量都在400万吨之下。但是,从8月份之后,成品油出口数量不断增加,11月和12月份分别创下了年度次高、最高的水平,12月份出口数量高达770万吨,是6月份的2.4倍。



正是基于2022年成品油出口数量较大的月度差异,美国能源信息署在分析2022年我国原油加工量时,认为成品油出口数量与月度原油加工量之间,存在着非常高的因果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海关总署2022年统计月报,分月度汇总的2022年我国成品油出口总量为5378万吨,与年度数字存在9万吨的差异。


2000年以来我国的炼油和石油进出口形势,不是区区的5000字就可以描述的,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写出长篇分析文章,本文仅仅通过简单的5000字,简要地介绍23年里我国炼油和石油进出口的基本情况。2022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炼油能力大国之后,我国的炼油行业仍在加速发展。根据2021年10月2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 动 方 案 的 通 知”(国发〔2021〕23号),2025年,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届时将稳居全球第一炼油能力大国的地位。我国的炼油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众多的行业指标与国际水平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其中尤其是产能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炼油行业目前仅仅处于大但并不强的状态。


严酷的我国炼油行业现实,要求政府主管部门、行业自身和专家学者们,要结合当前和未来的国际石油市场形势、我国的能源以及石油安全现实,认真思考更加理性、更加合理的炼油产业政策和石油进出口政策,炼油企业自身也要严格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在确保我国能源、经济安全的同时,更好地促进我国炼油行业的健康发展,因为毕竟庞大的炼油资产,是我国经济和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