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依旧在于保证玉米尽量不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玉米的单产。未来的重点还是增加大豆产量。可以预见,今年玉米种植面积不会增加,缺口部分需增加进口多元化战略来保障。 日前,被称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既是2023年当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南,也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农业政策的重要风向标。 玉米如今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不仅保障了粮食供给,而且也是我国饲料和工业的主要原料。所以,促进玉米产量提升和稳定对于我国长期发展来讲至关重要。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及“玉米”的地方有五处,主要涉及玉米单产提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生产者补贴、保险和生物育种五大问题。其中,提升玉米单产为首次提出,与1月底农业农村部提出的“力争玉米示范田亩产提高100公斤以上”相呼应。 我们对本次一号文件中涉及玉米相关元素的提法与上年度做了简单比较之后,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核心依旧在于保证玉米尽量不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玉米的单产,而增加大豆的产量的目标依然不变,重点是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作,可以预见,今年玉米种植面积不会增加,重点还是油料产量。 2022年的玉米走势强于大豆 去年的一号文件对于玉米是偏利多的,在稳定玉米生产者补贴力度的情况下,实现产粮大县保险全覆盖,以及对于农业机具的支持,意在保持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同时,由于供需关系紧张,意见中明确表示了要严格限制了玉米下游深加工产业的消费空间,特别是严格控制以玉米原料的燃料乙醇的加工。相比之下,大豆在该年的文件中获得极好的种植支持。 于是去年玉米期货上半年出现了大幅上涨的局面,并创出了历史新高,玉米期货合约最高时接近3050元/吨。而代表国产大豆的豆一合约全年却走出了高开低走的行情。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几个关键点: (1)玉米单产提升与生物育种 一号文件新提了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这对于粮食的增产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去年未提及的。而玉米的单产提升工程以及玉米品质将成为关键。在今年的文中提到: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传统常规育种大多依赖育种家经验,育种效率低、精准度差、育种周期长。生物育种基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理论,依赖先进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密不可分,将成为支撑未来现代种业长足发展的决定力量。而提高玉米自给率,必须依靠提高亩产,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挥良种的作用,通过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品种是必由之路。 (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在2022年首次提到的概念。这项技术是从传统套间作模式创新而来的,就是农户可在同一块地上种植玉米和大豆,通过调整玉米的行距与株数,使玉米的产量不比单作少,同时还能多收一季大豆,这样做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增加了收益。 现在试点试验的多数是两行玉米二到四行豆,所以叫带状复合种植,能够不遮蔽光线、满足两种作物的需要。根据农业部印发的《2022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实施方案》在多个地区大力推广。而今年这个政策的支持力度将再上一层。其中文件要求“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同时,在东北的基础上,新增黄淮海地区的粮豆轮作实施范围。粮豆轮作的推广,增加了大豆的种植面积,也会导致玉米的种植面积进一步被压缩。另外,今年继续要求稳步开发盐碱地种植大豆,可见国家对于大豆的支持力度很大。 (3)生产者补贴和保险 关于玉米大豆的种植补贴,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依旧在于保证玉米尽量不减产的情况下,增加大豆的产量。补贴方面,政策要求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在去年稳定的基础上,上升到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玉米、大豆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范围,也将从去年的覆盖产粮大县逐步扩大实施范围,让更多地区享受种植保险利益。 对比来看,今年的一号文件主要还是为了加大对于大豆的扩种和增产的力度,在该环境下,玉米的种植相比去年有可能会进一步收缩。而单产提升工程以及生物育种产业发展将成为玉米新的方向。虽然大豆已成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头戏,但在国内玉米消费需求保持相对稳定的背景下,国内玉米未来依旧需要一定规模的进口谷物和其他替代品补充,这也是今年的一号文件从更长远的角度保障国内供应相对稳定安全的原因。补玉米大豆种植的各自短板,对稳定粮食价格和保障粮食安全均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东航期货 陈立)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