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香港交易所(即“港交所”)公布了2022年全年业绩。2022年收入及其他收益为184.56亿港元,较2021年的新高纪录下跌12%;股东应占溢利(净利润)为100.78亿港元,较2021年的新高纪录下跌20%。 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在财报中表示:“尽管全球经济及地缘政治环境充满挑战,香港交易所仍是全球首选的集资中心,首次公开招股市场于2022年下半年回暖,全年共有90家来自不同行业及地区的新公司成功于中国香港市场上市。” 2022年第四季度财务业绩创新高 财报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港交所收入及其他收益为52.01亿港元,较2021年第四季上升10%,创历年第四季度的新高。股东应占溢利为29.79亿港元,较2021年第四季上升11%,创历年第四季度新高。业绩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保证金投资收益净额增加,带动主要业务收入较2021年第四季度上升7%,此外,公司资金的投资收益净额较2021年第四季度增长了52%。 “2022年末,香港交易所表现强劲,第四季度财务业绩创新高。尽管来年仍会不乏挑战,我们仍充满希望,并会继续致力实现‘建设面向未来的领先市场’的愿景。”欧冠升在财报中表示。 2022年,港交所在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丰富产品组合,以及提升市场吸引力、流动性和活力各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例如ETF纳入互联互通合资格证券、宣布推出“互换通”以及建议在中国香港作主要上市的国际公司纳入港股通;推出了中国香港全新国际碳市场CoreClimate;截至年底已有五家SPAC在中国香港上市;2022年10月份就建议推出有关特专科技公司的新上市规则征询市场意见,这均有助继续提升中国香港作为环球企业首选上市地的声誉。 “这些新产品及市场优化措施,进一步拓宽了境内外投资者的投资渠道,有利于提升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提高香港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推进香港金融市场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对港交所业绩有着较为明显的提振作用。”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今年IPO筹资保持乐观 对于企业赴港上市,欧冠升在财报发布后的业绩会上表示:“2018年在上市机制改革下,中国香港成为了公司上市聚集地,我们是许多新一代企业的首选集资地,2022年有62只新股来自新经济行业,占期内集资额的65%。在此强劲势头下,2023年已见新股市场回暖迹象,我们也正在处理为数不少的上市申请。IPO的项目储备依然是非常稳健的,我们对于2023年IPO筹资保持乐观。” 陈雳表示:“预计港股市场未来仍将保持韧性。一是预计今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持续修复,呈现出稳步复苏的态势,将对港股构成支撑;二是美联储放缓加息步伐,海外流动性压力有所缓解;三是互联互通制度不断优化,港股市场国际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将持续改善港股市场流动性。整体来看,随着港股吸引力提升和市场流动性改善,预计港股上涨行情有望延续,盈利增速也将稳步提升。” 对于港交所如何提升对企业的吸引力,汇茂咨询首席宏观经济学家徐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第一,应加强中国香港监管机构与内地监管机构的紧密合作,优化完善相关制度;第二,进一步提升港股市场的成熟度。” 陈雳称,首先,港交所需要积极推动产品创新,扩大投资者基础,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市场交易;其次,随着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发展,港交所可以推出更多新兴产业板块,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上市选择;最后是优化和完善上市流程,进一步提升港交所融资的便捷性。 退市监管日趋严格 除了为企业提供融资助力,港交所也在清退不再符合《上市规则》的企业。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截至记者发稿,今年已有10家港股上市公司被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2022年,港交所按照《上市规则》的除牌程序取消了合计47家上市公司的上市地位,创历史新高。 对此,陈雳表示:“勒令上市公司退市,是港交所维护中国香港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表明港股市场监管逐步加强,对上市公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港股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和投资者利益保护。对上市公司而言,要严格遵守港交所的规章制度,合法合规地经营;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减少财务风险;要保持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产品业务创新,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徐阳认为,近年来,港交所的监管日趋严格,以避免长时间停牌所引发的资源浪费以及“养壳”给港股的声誉带来损害。 “事实上,从去年被港交所除牌的47家上市公司来看,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市值较小,总市值在10亿港元以下的有42家,总市值1亿港元以下的19家,最小的退市前总市值仅656万港元;第二,大部分属于消费行业,且无实质性经营业务,没有足够的业绩支撑其上市地位。”徐阳分析称。 徐阳建议,对于已经上市和拟于港股上市的企业而言,需要注意按时刊发业绩公告,具备足够的营运能力以及不要长期停牌。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