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正式推出,我国期货市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6月26日,在“2010陆家嘴论坛”上,中金所总经理朱玉辰表示,“应该把股指期货市场定位为一个小众市场,一个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市场,不追求交易量,不追求发展速度,不追求市场规模,着重强调市场发展质量,着重发挥套期保值功能,着重服务机构投资者”。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期货品种的日益丰富和市场功能的逐步发挥,专业化、高水平的期货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期货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当前行业发展中的紧迫任务,如何做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成为摆在期货公司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几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活跃程度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就期货市场而言,出现了两个意想不到的情况:一是市场保证金数量、营业部网点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局面。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期货市场保证金规模仅有421亿元,时隔三年,2010年期货市场保证金规模达到了1218.22亿元,总量扩张了近3倍。2010年上半年期市成交额近120万亿,同比增长139.11%,已接近2009年全年成交额。国内期货市场交易也随之出现了空前的活跃与繁荣,市场成交总额由2007年的40万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30万亿元。与此同时,期货公司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数量逐渐增长。据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期货公司平均拥有营业部的数量为2.38家,2009年,这一数据增长到了5.18家,增长了一倍多。目前,全国期货公司营业部总量已经达到了849家,期货从业人员由2006年的6373人快速增加到2009年的26446人。快速增长的数据背后显示了我国期货市场良好的成长性与强大生命力。 意想不到的第二个情况是,在期货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认为期货市场从业人员并没有真正了解企业的核心需求,不懂现货,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企业的期望值差距甚大。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期货公司对于从业人员的定位有偏差,95%以上的期货公司对员工“只用不养”,只按服务投机客户、散户的标准用人,而不按服务产业经济、国民经济的标准培育人。二是当前的市场体系和竞争方式导致一部分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他们或是不会或是不愿意为入市新人授业解惑。在这两个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期货公司人才培养速度跟不上市场发展,满足不了企业的深层需求。 笔者认为,要想彻底摆脱这种不利局面,只有走以人为本,育人和用人相结合的道路。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以员工需求和个人发展为出发点,公司应积极为员工创造学习、发展和成长的空间。只有立足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企业才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广阔平台,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专业化风险管理市场的需要,而他们又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无限的上升空间。银河期货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方面,一直秉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思想,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坚持内训与外训并举,坚持企业员工培训与IB人员培训并举,坚持核心团队建设与企业文化营造并举。舍得花钱,每年投入百万元培训费用;舍得花时间,积极选送员工参加国内外研讨会、论坛,参加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商会)、交易所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走进企业,把研发人员派驻到企业,驻厂调研,深入一线学习了解现货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了解相关商品的产业链结构。开展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训,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加速新员工入职后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加快新老员工成长的步伐。通过各个方面的帮助和扶持,把公司员工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客户核心需求、适应金融产品时代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进而达到满足商品客户个性化需求、金融产品高端客户套保需求,以达到服务产业经济、服务国民经济的终极目的。 其次,期货公司要为员工设计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和成长路径,使员工能够循着合理、有效、正确的道路成长,避免走弯路。为员工树立正确的行业发展观与个人使命感,使其把所从事的职业作为自己终生事业来追求。同时,着力进行团队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使之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银河期货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成功的经验表明,但凡竞争力强的企业必然有一只高效率的团队以及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高效的团队建设可以助推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而企业文化又可以为团队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和前提保障。 唯有如此,期货公司才能够做到“用专业化的人,服务专业化的市场”这一目标。同时,也有助于消除在期货市场繁荣发展的今天,由于没有专精服务,只能搞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全行业利润快速下滑,以致仍有三分之一的期货公司难逃亏损命运的尴尬局面。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