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于大连召开的2010亚太煤炭市场峰会上,铁道部运输局副局长苏顺虎透露,今年铁路煤炭发送量将同比增加1亿吨,结合煤炭产能居高不下、地产调控和节能减排将严重制约需求、电企买矿和特高压建设压缩需求空间等因素,业内权威人士一致认为,今年煤炭产能过剩矛盾逐步凸显,供大于求将成常态。 煤炭产能高居不下价格或再探底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6月份以来,煤炭市场开始发生变化:冶炼精煤需求增长乏力,价格出现下滑,电煤市场价格在迎峰度夏储煤关键时期也出现下滑,这些迹象已经在某些方面开始影响煤炭经济运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经济运行部副主任董跃鹰特别提醒,“房地产的严厉调控、节能减排的推进两个重大因素,将给煤炭市场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煤炭市场仍有两次探底的可能。” 煤炭产能建设速度居高不下。据有关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取得采矿权的煤矿项目14423处,总产能超过36亿吨。而根据今年前4个月全国煤炭采选业所完成的592亿元固定资产测算,又新增产能1亿吨。投资 董跃鹰指出,这些煤矿建设项目将在2011年和2012年集中释放产能。从主要产煤省看,根据山西省煤炭厅及各煤炭企业的计划安排,2011年、2012年也将是整合煤矿的投产高峰期。 “从今年看,全国煤炭产量和资源量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而今后,产能过剩矛盾逐渐显现。”董跃鹰说。李景平也认为,“根据国家已核准建设项目,实际在建大中型煤矿项目规模达9亿吨,预计今后几年大中型煤矿年新增产能将在1.5-2亿吨左右,到2015年大中型煤矿产能将达到29亿吨。加上乡镇煤矿产能,2015年煤炭总产量将达38-40亿吨。” 与此同时,煤炭进口量仍将保持较大规模,这将加剧煤炭供应过剩现象。“1-5月全国煤炭进口689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14%。尽管后期进口数量随着到岸价格优势逐步丧失将有所减少,但全年进口量仍有可能超过1亿吨。”董跃鹰说。 神华集团煤炭运销公司总经理李景平则预计,全国煤炭供应形势在未来5年将进入产能集中释放期,市场煤炭供应区域宽松,东部地区市场可以维持总体平衡态势,但是,西部地区将出现过剩。到“十二五”末期,国内煤炭需求将在35.5-37亿吨,煤炭产能在38-40亿吨,在产能释放较为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五大发电集团煤炭项目较多的区域,如新疆、宁夏、内蒙东西部,产能富余状况更为显著,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局面。 地产调控和节能减排制约需求 从中短期来看,地产调控无疑是抑制下游产业对煤炭需求的重要因素,而从中长期来看,节能减排也会从根本上深远影响煤炭需求。 “近几月,国家连续出台多项以房地产行业为代表的宏观调控措施,加之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进出口影响加剧及节能减排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经济热度已比一季度有所回落。”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副巡视员侯文锦认为,“从5月份经济数据看,主要耗能行业中除水泥、乙烯等少数产品产量继续加速增长外,火电、钢铁、有色金属、焦炭、烧碱等大多数产品产量增速回落,若这一趋势继续保持,则将对下半年的煤炭需求将产生较大影响。” 侯文锦特别指出,“各地建筑钢材价格5月份以来直线下跌,宝钢、武钢、鞍钢等国内大型钢企出台的6月份钢材价格或平或下调。若继续加强调控,部分企业将会减产限产,从而减少钢对电力和煤炭的消费。” 由于当前节能减排成果与“十一五”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面对巨大压力,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措施控制高耗能行业“若今年单位能耗下降5.6%,将额外减少约6000万吨煤炭需求,占总需求的2%。下半年,节能减排对煤炭需求和消费的影响将逐渐显现。”侯文锦说。GDP 电企买矿和特高压建设压缩需求空间 而与此同时,发电企业的大举进军煤炭行业和电网企业大建“远距离、大容量”的特高压线路以实现“输煤替代输电”也将进一步挤压煤炭企业的市场空间。 “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到2015年,五大发电集团煤炭产量将达到6亿吨以上,占国内煤炭供应总量的15%”,李景平说,“电力企业提高煤炭自给率,会对现有煤炭企业形成压力,加剧煤炭企业产能过剩。” 李景平还认为,国家电网计划投建的“两纵两横”特高压骨干电网在建成后将会极大提高西部地区输电比例,降低煤炭外运比例,沿海电煤需求将向内陆转移。据记者了解,目前,在新疆和内蒙等大煤炭基地云集的地域,五大发电集团纷纷占据大量煤炭资源,建设坑口电厂,并与国家电网的特高压送出工程相配套。 今年煤炭铁路运力将增加1亿吨 在我国,近年来煤炭供应趋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这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不过,苏顺虎昨日在会议上却表示,2010年煤炭发送量将达到18.4亿吨,同比增长1亿吨,增长5.7%。而这将有力缓解“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的运力紧张状况,也有利于煤炭供应的宽松。 苏顺虎透露,上半年,煤炭发送量完成9.8亿吨,同比增长17.5%。“大秦线将具备年运输4亿吨的能力,侯月线是山西东南部通往中东部的一条煤运大通道,2010年将完成运量1.7亿吨。” “煤炭铁路运能的增加保证了煤炭市场的供应平稳。”董跃鹰指出,“5月份,全国铁路煤炭发送量完成1.68亿吨,同比增长15.4%,增速同比加快11.1个百分点;全国主要煤炭中转港口发运煤炭4895.5万吨,同比增加881.5万吨,增长22%。” ■区域煤炭形势分析 西北:六省区探明煤炭储量占全国80% 陕西煤炭运销集团总经理张福来7日在2010亚太煤炭市场峰会上表示,预测西北煤炭资源储量约4万亿吨,约占全国的75%左右,探明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80%左右。近几年,西北地区和内蒙的煤炭产量增长强劲,2009年煤炭产量共约11.05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7%左右。 其中,陕西省煤炭资源探明储量1700亿吨,居全国第三。国家确定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陕西有3个,国家规划的重点矿区陕西有10个。近几年陕西煤炭工业发展迅猛,产量增长强劲。2009年达2.83亿吨(含神华集团在陕产量7116万吨),为我国第三大产煤省。 甘肃2009年产能为4364万吨,产量为3976万吨。“十二五”期间,甘肃将加大陇东煤炭基地建设,走以煤为基础,煤电、煤化、煤冶、煤路多元化发展道路,力争形成一个亿吨级、3-4个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宁夏也是我国的富煤省区之一,煤炭资源预测量2027亿吨,已探明储量334亿吨,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2009年产量为5670万吨,按计划,到2015年产量将达到1.2亿吨。“十二五”期间,宁夏将大力推进宁东煤炭基地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煤电、煤化工、煤炭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多元化发展。 而新疆的煤炭资源更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其煤炭预测资源量达2.19万亿吨,约占全国40%。目前已形成了准东、伊犁、吐(鲁番)哈(密)、库(车)拜(城)四大煤炭基地。2009年生产煤炭8740万吨,预计2010年将突破1亿吨。 内蒙的煤炭探明储量达7323亿吨,居全国第一,不过煤种主要以褐煤为主,优质无烟煤和炼焦煤资源较少。2009年,内蒙古原煤生产首次超越山西,煤炭产量跃居全国第一,达6.37亿吨。按照自治区初步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区煤炭产量将超过10亿吨,培育年产5000万吨至1亿吨特大型企业3个,年产1000万吨至5000万吨大型企业20个,其他企业的产量均达到300万吨以上。 东北:煤炭产能难增长缺口近2亿吨 东北地区主要煤炭生产企业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煤炭营销分公司总经理郑万军昨日在2010亚太煤炭市场峰会上表示,总体判断,东北三省煤炭产能已经达到高位,2009年煤炭生产总量维持2008年水平,并且有下滑趋势,未来产能增长潜力不大,煤炭增量主要依靠蒙东。 郑万军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东北三省煤炭产量为2.1亿吨,但是消费量为3.8838亿吨,缺口达到1.7838亿吨。其中,辽宁产量为6600万吨,消费量为1.7743亿吨,缺口为1.1143亿吨,吉林产量为4500万吨,消费量为9388万吨,缺口为4888万吨,黑龙江产量为9900万吨,消费量为1.1707亿吨,缺口为1807万吨。 山西:今年煤炭外运力争达5亿吨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副巡视员侯文锦7日表示,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安排7亿吨,同比增长13%,全省外运量力争达到5亿吨,同比增加8000万吨至1亿吨。 对于山西省煤矿兼并重组工作的进展,侯文锦表示,保留矿井数为1053处,其中: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本部的142处矿井未参与兼并重组;地方重组整合后保留煤矿911处。全省平均正式协议签订率99.5%,平均主体企业接管到位率98%,累计换发采矿许可证矿井1011处(含原国有重点煤矿未参与整合矿井),占保留矿井数的近95%。 “兼并重组后,全省建设改造矿井583处,截至目前,已批准开工建设的矿井52处,剩余的在2010年底前陆续开工建设”,他说。 针对其中矿井关闭工作的进展,侯文锦表示,截止2009年全省已关闭矿井489处(其中包括原国有重点煤矿21处),2010年计划关闭1031处,截至目前已关闭20座,其余的已列入关闭计划,在重组整合矿井初步设计批复,补偿资金到位后实施关闭。 整合后,山西省将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11个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72个300万吨级左右的地方集团;央企(不包括中煤)及省外大企业办矿46处;全省办矿企业由2200多个减少到130个左右。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