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险资掀起举牌小高潮。据《经济参考报》记者统计,险资年内已三度举牌上市公司。而2021年和2022年,合计仅有五次险资举牌,其中还有两次为被动举牌。业内人士指出,险资举牌是权益市场回暖、投资信心回升的一个信号。今年的三次举牌行动也是在监管框架内进行,因保险资金长期性的特点,投资周期较长的基建类投资标的更受青睐。 险资举牌活跃度提升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的信息显示,年内已有3家保险公司及关联方主动举牌上市公司。 3月3日,中国太保公告显示,中国太保及控股子公司增持光大环境H股股票,触发举牌。举牌后,中国太保及控股子公司共持有光大环境H股股票由此前的1238.4万股变为3.07亿股,占其总股本比例由此前的0.2%变为5%。 此外,2月10日,阳光人寿披露公告,通过配股认购,阳光人寿获配首程控股H股股票2.53亿股,占其总股本的3.36%。本次权益变动后,阳光人寿及关联方合计持有首程控股H股股票4.56亿股,占其总股本比例为6.05%;1月13日,中国人寿公告,已通过定向增持举牌万达信息。本次权益变动完成后,中国人寿及一致行动人持有万达信息的股份由18.17%上升至20.32%。 此前两年,在权益市场震荡调整的背景下,险资鲜有举牌动作。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底,国寿集团通过QDII账户出资方式参与华融非公开发行H股,触发举牌,成为当年险资举牌的唯一案例;2022年7月,中国太保及其子公司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天齐锂业港股首次公开发行;2022年底,太平人寿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工商银行H股股票,触发举牌。此外,2022年还有前海人寿和泰康人寿两家保险公司被动举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内举牌的3家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均远低于30%的监管红线。公告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中国太保、阳光人寿和中国人寿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分别为5.85%、21.86%和22.88%。 青睐长久期资产 与此前险资密集布局房地产行业相比,今年险资举牌行业相对较为分散,但多是与国家战略相关领域相匹配的一些行业。业内人士指出,从投资收益率水平看,2017年以前,房地产确实是不错的投资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保险公司只偏好于此。 “从资产负债端来看,保险的负债具有周期长的特征,相匹配的资产可选范畴窄,特别是2021年至2022年,在权益市场表现不佳的情况下,险资更难找到合适的资产匹配负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谢远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险资举牌是正常的资本行为,而在负债端持续改善的情况下,保险业在资产端匹配的信心也有回升。“如果从长远看,保险业应该更多地选择与国家战略一致的基建类投资标的。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特征,很多保险产品久期超过15年,而基建类投资的特点也是周期很长,与保险投资更契合。”谢远涛表示。 事实上,这一偏好在私募股权投资方面也可见端倪。年内已有多家保险公司及旗下机构参与私募股权投资,投资方向包括新基建、新能源、医疗健康等多个与国家战略趋势相匹配的领域。 此外,险资举牌上市公司,亦是看好该公司发展前景和股票潜力的表现。知名财税审专家、江苏四维咨询集团首席咨询师刘志耕表示:“如果投资者继续增加对该上市公司股票收购,会引起市场的关注和热情。” 释放投资信心回升信号 2015年和2016年,险资频繁举牌上市公司,曾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质疑。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年,险资在A股举牌投资布局了120余家上市公司。此后,涉及险资运作的一系列政策陆续发布,行业监管框架基本确立。2022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落地,促使险资举牌更趋理性。 谢远涛表示,监管对保险公司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险资投资已趋谨慎。保险公司在权益投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资产与负债的匹配问题,还要考虑偿付能力监管要求以及经营、稳健性等。举牌也是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的调仓行为。 业内人士表示,险资举牌也是权益市场回暖、投资信心回升的一个信号。与之相应,今年以来,险资在二级市场密集调研。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3月6日,年内已有247家保险机构对上市公司进行调研,合计调研超900次,涉及219家上市公司。 “任何资金的举牌都是为了获利,险资也不例外。随着其资金规模的不断庞大以及举牌经验的不断丰富,险资对有拉动机会和炒作空间股票的举牌将更为频繁和精准。但监管部门对险资举牌的管理和规范也会越来越详细和明确,监管要求和相关措施将日趋具体和严格。”刘志耕表示。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