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不锈钢产业格局 (一)全球不锈钢产量持续增长,新增产能集中在中国和印尼 从全球产量来说,自2009年,全球不锈钢粗钢产量稳步增加,2018年全球不锈钢粗钢产量突破5000万吨至5073万吨,同比2009年增长104%;2020年在全球疫情的冲击之下,仍达到了5089.2万吨。根据国际不锈钢组织/ISSF,2021年全球不锈钢粗钢产量达5829万吨,较2020年的5179万吨增长12.54%。 早期全球不锈钢产能分布在发达国家,2002年后,欧盟、日本等西方不锈钢巨头纷纷拓展欧洲、亚洲、南北美洲、非洲、中东等市场份额。近几年全球不锈钢粗钢产量增长依赖新兴经济体,其主要贡献为中国和印尼,而印尼主要以300系为主。 其他国家和地区中,欧美非地区生产比较稳定,亚洲国家日本和韩国不锈钢总产量基本增幅有限。中国主导了近年来全球产量增量,产量自2009年以来稳步增加,2010年突破1000万吨,2014年突破2000万吨,2021年突破3000万吨至3418万吨,占全球产量58.64%。 图表 1:全球不锈钢粗钢产量(万吨)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图表 2:2021年全球不锈钢粗钢产量占比 图表 3:2005年全球不锈钢粗钢产量占比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二)全球不锈钢进出口情况 全球不锈钢粗钢进行跨国交易的规模较大,2021年全球不锈钢进出口规模为22629.6万吨,占全球产量58289万吨的38.8%。亚洲和非洲为不锈钢净出口国,2021年净出口量为467.9万吨和3.51万吨,同比增加98.6%和185.4%。西欧、北美、东欧、拉丁美洲、中东地区、澳大利亚均为净流入国,2021年净流入量为243.3万吨、102.9万吨、48.6万吨、39万吨、26.6万吨、11万吨。 图表 4:2021年全球不锈钢粗钢进出口情况(万吨)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三)不锈钢下游较为分散,全球消费分布分化 不锈钢下游主要为金属加工、金属制品、机械及装备和机动车等,应用场景为日用制品、建筑、机械、家用电子和汽车。终端消费市场有餐饮厨具、家用电器,汽车部件,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和建筑材料、仪器仪表等。不锈钢运用于各个产业,需求较为分散,总体需求变化不大,但和宏观经济紧密相关,增速参考GDP增速或者制造业增速。 发展程度不同国家的不锈钢的消费领域有很大差异。西方发达国家在家电和器皿使用不锈钢比例较高,金属加工和金属制品占比较大,其次是机械设备、运输行业和建筑业等。发展中国家在机械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占比较大。不锈钢消费量亦有不同,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表观消费量提升显著,西欧、美洲地区经济发展减速,部分发达国家表观消费量下降,致使近年全球不锈钢的消费增速由中国带动。 图表 5:中国不锈钢终端消费行业占比 图表 6: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下游使用不锈钢量占比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二、中国不锈钢产业格局 (一)国内不锈钢产量稳中下降,产能利用率递减 我国不锈钢的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快速成长。近年来国家实行供给侧改革,淘汰大量僵尸产能,国内不锈钢产能的新增又以置换的形式为主,产能利用率下降,产量增速呈现曲折下降的趋势。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波及不锈钢生产,伴随着市场需求回暖,不锈钢供给恢复。不锈钢产能利用率不断下降,2021年高达95%而2023年初已降至60%,不锈钢行业生产过剩。 图表 7:2021年中国不锈钢供给情况(万吨)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二)产能集中度高,民营企业崛起,大量布局海外 不锈钢行业具备较高的政策壁垒和技术壁垒,行业进入门槛也相对较高,国内形成福建、广东、广西、江苏无锡四大集群。民营巨头崛起,民营钢厂不锈钢粗钢占据国内产能超50%,行业前十企业包括青山、宝武太钢、北部湾新材料、江苏德龙等,份额占比81%。未来将形成以青山、宝武和德龙三大巨头为行业主导的不锈钢新格局,市场占有率继续提高。 福建是我国第一大不锈钢产业地,代表企业青山集团发展迅猛,超越老牌不锈钢龙头太钢不锈,成为民营不锈钢第一巨头,是不锈钢行业的绝对标杆,市场主导和盈利能力以及终端直销能力毋庸置疑。宝武集团打造全球不锈钢品种和规格最丰富的钢厂,兼并国资控股的老牌不锈钢巨头太钢集团,扩大规模,着力优化原料自给率,提高竞争。德龙集团专注发展300系不锈钢,通过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以及规模化的快速发展,将300系生产成本优势发挥至极致。 图表 8:中国不锈钢炼钢企业产能占比分布图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图表 9:各省份主要不锈钢生产企业产能占比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图表 10:国内不锈钢生产企业产能(万吨)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从产能扩张的特点看,国内供给侧改革限制钢铁产能的扩张,钢铁产能只能以置换甚至减量置换的形式更新产能,所以国内不锈钢产能的增量以普钢产能置换为主,而国外并没有过剩的钢铁产能,新产能都是以新增的形式出现。 图表 11:不锈钢炼钢新增产能(万吨) 数据来源:SMM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印尼不锈钢产业迅速发展,产能稳步上行,截至2022年印尼不锈钢已投产的产能达到558万吨,产量477万吨,产能利用率高于国内企业。印尼不锈钢产业具备丰富的资源和低成本能源优势,而原材料印尼镍矿出口政策反复,国内企业进口原材料成本上升。国内双碳战略及双控考核严格管控不锈钢行业能耗,新增产能以置换为主。国内不锈钢生产厂商利润微薄,导致中国企业持续加大在印尼的投入,不断转化为新增的本土产能。 图表 12:印尼不锈钢粗钢产能及产量(万吨)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图表 13:印尼不锈钢加速发展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三)国内不锈钢需求稳步增长,人均消费有待提升 自2010年以来,我国不锈钢的表观消费量总体保持增长。从2010年940万吨到2022年已经达到2757万吨,且表观消费量长期保持着10%左右的增速。近年来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加上新冠疫情影响,下游各行业需求减弱,不锈钢表观消费增长缓慢。 2022年中国人均不锈钢表观消费量19.53kg,同比减少0.23kg,较发达国家(韩国、意大利)人均25-40kg的消费量仍存在一定的增长空间。随着我国朝着发达国家发展,不锈钢产用量还将继续增长。 图表 14:中国不锈钢表观消费(万吨)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图表 15:中国不锈钢人均消费(Kg)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四)产品和库存以300系为主,目前库存处于高位 从2016年至今,我国不锈钢粗钢产量呈现逐年增长状态。截止2021年,国内32家不锈钢厂粗钢总产量3063.2万吨,同比增1.63%。其中200系产量905.8万吨,300系产量1506.7万吨,400系产量626.7万吨。300系产量逐年增长,400系产量小幅微增。 从系别占比来看,200系占比约30%,300系占比约49%,400系占比约20%。除200系占比同比2020年下降,300、400系占比均有小幅提高。且300系逐年均保持着7%-8%的增幅,400系增量虽不明显,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从不锈钢产量的结构来看,由于300系不锈钢具有高强度的耐腐蚀性以及良好的可延展性、相对高的抗拉强度和优异的可焊接性,其产量占中国不锈钢总产量的50%左右,是目前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不锈钢钢种。 图表 16:中国各系别不锈钢粗钢产量(万吨)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我国不锈钢库存水平稳步上升,当前处于历史高位,库存以300系为主。华东和华南是我国主要的不锈钢生产和消费地区,不锈钢库存绝集中在无锡和佛山。两地库存具有季节性,不锈钢年后大规模开工,自2、3月份开始积累库存,下半年的库存季节性不强。 图表 17:中国不同品种不锈钢库存量(万吨) 图表 18:无锡和佛山不锈钢库存(万吨)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三、中国不锈钢贸易流情况 (一)不锈钢进口不断减少,出口增加,成为净出口大国 中国不锈钢产品竞争力提升,出口数量不断增长。2010年,中国首次实现不锈钢外贸总量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全年不锈钢净出口量为35.72万吨,成为不锈钢净出口国,进口数量逐渐减少。2016年产能扩张、产品种类丰富、技术不断突破,使得国内不锈钢对进口的中高端产品不断实现替代。2016年净出口量已经突破300万吨,进口数量达到低值73万吨。2021年,受益于海外消费大增,我国不锈钢产业供应稳定,我国不锈钢出口总量为446.1万吨,同比增加104.5万吨。 图表 19:中国不锈钢粗钢进出口数量(万吨) 图表 20:中国各月不锈钢出口数量(万吨)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二)印尼不锈钢投产,回流国内数量大增 自2017年我国不锈钢进口量重新回到增长轨道,原因是印尼低成本不锈钢的扩产冲击了国内市场。印尼本地市场规模有限,我国企业在印尼大规模的不锈钢产量回流至中国市场,我国不锈钢进口量增加来自印尼不锈钢项目的量产。 2019年不锈钢进口出现缩减,主因是当年4月起国内对原产于欧盟、日本、韩国、印尼等国的不锈钢坯和不锈钢热轧板卷反倾销,自印尼进口量大幅下降。 图表 21:印尼不锈钢出口中国情况(万吨) 数据来源:Wind 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四、不锈钢原料供应分析 (一)主要原材料为镍铁、铬铁和废不锈钢 不锈钢钢核心原料是镍铁、废不锈钢、镍板、高碳铬铁等。其中镍铁在镍原料配比率大约为70%,废不锈钢在镍原料配比率大约为22%,镍板在镍原料配比率大约为8%,每吨不锈钢平均消耗铬铁0.36吨。镍铁、废不锈钢和铬铁三大原材料的供应对不锈钢生产至关重要。 图表 22:不锈钢产业链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二)印尼低成本镍铁产能扩张,国内产能逐渐退出 镍铁主要是镍和铁元素组成的合金,镍含量高于15%为水淬镍(Ferronickel/FeNi);镍含量在15%以下的为镍生铁(Nickel Pig Iron/NPI)。全球镍铁冶炼厂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尼、新喀里多尼亚、日本、缅甸、韩国等。其中80%的镍铁均产自中国和印尼。 印尼具有非常丰富的镍矿资源,为改变单纯出口金属资源的发展方式,提高金属矿业产品附加值,印尼在2014年首次禁止镍矿出口,该政策迫使企业,尤其是国内一大批冶炼企业直接在印尼投资建设镍铁冶炼厂,导致印尼NPI产能迅速扩张。 2020年印尼镍生铁产量超过中国,开始成为全球最主要镍供应国。截止2021年12月,印尼在产镍铁条线合计135条。2021年印尼镍铁总产量金属量约为89万吨镍金属量,同比增加45.34%。基于现有产能扩张及新建产能仍将持续释放,预计2022年、2023年镍铁产量同比增速仍将维持20%以上。 图表 23:中国和印尼镍生铁产量(以金属量计:万吨)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中国镍铁冶炼成本主要由镍矿成本、电力成本、燃辅料成本、还原剂成本等部分构成,镍矿成本最高,约为55%,其次电力成本占23%。镍铁冶炼伴随着高能耗、高碳排放,国内短期难以解决能耗和碳排放问题。 国内镍矿资源有限,印尼禁止矿出口政策,菲矿是国内进口镍矿的主要来源,供应增量有限。国内双碳双控政策,国内镍铁产量减少,产能逐渐退出。印尼镍铁受益于当地镍资源、电力成本等优势,冶炼成本远低于国内,国内企业在印尼投资低成本镍铁厂,镍铁从印尼进口。 图表 24:中国镍铁冶炼成本构成 图表 25:中国镍生铁产量分地区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图表 26:全球主要镍铁生产企业产能 数据来源:SMM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图表 27:中国自印尼镍铁进口数量(以金属量计:吨)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三)我国铬矿依赖进口,铬铁产量集中 全球铬矿储量丰富,但是我国的铬矿储量非常稀少,95%依赖进口。全球铬铁产量集中在中国、南非、津巴布韦、印度等国,四国合计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86.2%,中国产量为全球第一。 2021年中国高碳铬铁总产能为1293.2万吨,在产产能为925万吨,全年开工率为71.6%,产能利用率为64%。全国主要产能集中在内蒙古、四川和贵州等西北部地区,优质产能占比仍有一定优化空间,“双控”政策影响下,内蒙古落后产能淘汰,产能向其他地区转移。 图表 28:2021年全球铬铁生产分布 图表 29:2021年中国铬铁生产分布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四)中国废不锈钢使用量逐步增长 2022年国内主要不锈钢厂家生产300系不锈钢消耗废不锈钢392.88万吨, 国内主要不锈钢厂家生产200系不锈钢消耗废不锈钢236.98,使用量占比超过20%。美国和欧洲的不锈钢中再生成分的含量分别为71%和70%,和国外有一定差距。 中国自2005年开始大规模使用不锈钢,使用周期在15-20年,当前我国废不锈钢供应量较少,预计未来废不锈钢资源逐步增长。废不锈钢含有镍、锰、铬等元素,不锈钢几大原材料中,镍铁和不锈钢存在替代关系,废不锈钢放量可以缓解国内对镍铁和铬铁的进口依赖。 图表 30:300系废不锈钢使用量(万吨) 图表 31:200系废不锈钢使用量(万吨) 数据来源:Mysteel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