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铜价宽幅振荡疲软运行与2009年一鼓作气单边上涨的势头截然相反。当构建牛市基础的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在2010年有所改变,加之欧洲部分国家曝出债务危机,长达一年的牛市便戛然而止。然而,上半年这种疲软的态势在7月份却有所变化。笔者认为,2010年淡季铜价可能不会简单重复以往走软的态势,振荡偏强或是其主基调。 利空消息沉寂期给商品市场提供反弹契机 整个二季度,在中国收紧流动性的背景下,欧洲主权国家债务危机令市场滋生出经济可能“二次探底”的担忧,并且这种担忧随着商品市场价格的滑落而得到强化。但7月份以来,国际市场环境似乎有所变化,西班牙经济部长称欧盟银行业压力测试将显示西班牙银行有偿付能力,欧洲央行官员称希腊在朝正确方向推进财政整改措施等一系列正面的消息。而欧洲央行最新向银行体系贷出1319亿欧元,远低于市场2500亿欧元预期的消息更是作为欧洲银行体系仍然稳固的一个佐证。 美国6月非农就业人口减少125000,失业率为9.5%的消息一度令市场对美国经济复苏进程非常失望,然而最新的有关失业情况的数据又很快扭转了市场情绪。7月8日,美国劳工部公布7月3日当周的初请失业金人数降至45.4人,低于预估的46万人。 因此,欧洲债务危机相关消息的真空期将给商品市场的反弹提供最佳的契机。欧洲是否会再曝出评级下调事件尚不能断定,但依据目前的情形,欧洲的状况正在好转。我们依然只能把欧洲的债务危机看成是一个类似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区域性危机,尚未看到足够的证据表明欧洲的危机会演化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美国方面,整体的情况表明其经济复苏依然是健康和迅速的,阶段性的出现一些逊于预期的经济数据并不能否认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市场对此反应可能过激。 在目前的利空消息真空期,人民币汇改也是提振商品市场走强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表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从汇改前的6.8275升至目前的6.7730,较短的时间内接近0.8%幅度超过市场预期。人民币升值不仅将刺激中国市场进口更多的金属,同时令热钱流入推高国内资产价格。更重要的是,人民币升值进程的重启很容易让市场联想到2005年人民币升值以来全球商品市场的大牛市,给市场带来的积极预期可能胜过升值本身。有关人民币升值给市场带来的利多作用还将随着升值节奏与幅度而表现的更为明显。 中国对铜的消费依然积极 国内现货市场的情况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2009年中国从国际市场上采购了大量的精铜,形成了714.4万吨历史新高的表观消费量的情况下。初步估算,2009年国内隐性铜库存高达80万吨。而2010年前五个月中国从国际市场上的采购力度并没有明显放缓。数据显示,1—5月未锻造的铜和铜材进口量高达1903696吨,累计同比增长8.2%。考虑到2009年年初国储的采购行为,2010年1—5月中国对全球铜的采购量同比增幅远高于8.2%。在2009年巨量的隐性库存基础上,2010年前五个月铜进口的大幅增长是否意味着国内现货市场货源非常充足呢? 首先,从显性库存角度看,LME铜库存自2月19日创出55.5万吨的年度高点后一直呈下降态势,且这种下降态势在六七月份表现的更为明显。数据显示,6月份以来的LME库存仅仅在6月15日—16日两个交易日短暂上升后又呈现逐日递减的态势。最新的LME铜库存已下降至43.9万吨,较最高点降幅超过20%。库存主要流出地集中在亚洲以及美洲,体现了这两个地区经济复苏的活力。近期LME铜的注销仓单一直在3万吨左右,占总库存近8%,也凸显出库存继续减少的动力,而国内铜库存变化情况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现象,最新的上海铜库存为12.5万吨,较4月底的18.9万吨下降了33%。 其次,据不完全调查,电线电缆行业6月的整体开工率达86.3%的高位,较5月的83.3%上升3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天气好转使得国内各项工程的开工率增加,且北方地区施工增加、电网招标项目回升。铜板带箔行业6月的整体开工率为63.3%,同比持平,环比略降。主要是受到电子产品在春节过后销售放缓的影响。铜杆线行业6月的整体开工率为80.0%,同比和环比均有小幅上扬。 最后,国内现货市场升贴水情况也表明了同样的事实。国内现货自5月以来一直维持着0—200元/吨左右的升水状态,体现了国内现货市场较为紧张。2010年中国市场对全球精铜的采购还得到了国家政策的侧面支持。最新海关政策规定,需要在报关文件中提供废铜的金属成分且原来的混装废金属货柜将不再允许进口。废杂铜进口的减少使得国内废铜价格大幅提高,促使企业更多地使用精铜。 行情展望 综合来看,依据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很难得出经济会出现“二次探底”的结论。2010年1—5月份中国对全球铜的积极采购以及国内偏紧的供求关系给铜价带来支撑。特殊的环境往往会产生特殊的行情,就如旺季中铜价尽显颓势,2010年的淡季铜价也许会走出别样的行情,而且这种势头正在被7月初的行情所证实。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